大家好,我是宋傑,現在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黑龍江地區的早期人類。
從目前掌握的材料看,至晚在距今兩萬多年以前,黑龍江地區就有了人類活動。這就是新發現的「哈爾濱人」。他們過養集體圍獵、共同分配的原始公社母系氏族生活。
「哈爾濱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當時,隨者地球上氣候的變化,遠古人類由華北平原進入黑龍江大地,形成了黑龍江地區的早期人類集團,「哈爾濱人」就是其中的一支。黑龍江地區的古人類的一部分,又通過西伯利亞和白令海峽「陸橋」而遷入美洲大陸,形成了古印第安人;另一部分,則越過當時尚未變成海洋的日本海峽而進入日本列島,成為日本島上最古老的居民。
一萬年以後,黑龍江的古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時代。由於原始農業的產生,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早期畜收業也出現了;陶器和磨製石器的使用大大促進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正處在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階段。由於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在新石器時代,黑龍江地區形成了新開流、銅缽好濆、昂昂溪和鶯歌嶺下層四支不同的考古學文化,並以它們為基礎,逐漸形成了黑龍江大地上最早的幾支民族。
黑龍江地區什麼時候開始有了人類居住?這些人又是從哪裡遷來的?這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
1982年,黑龍江省的考古工作者在哈爾濱西郊閻家崗的一處高臺地上,發現了第四紀動物化石地點,隨即進行了發掘。在發掘中,發現了豐富的第四紀動物群化石,計有猛瑪象,披毛犀、東北野牛、鹿、野豬、鰲、羚羊等.它們都出自黃土層和粉沙層中,同時還伴隨出土了一塊人類頭骨(左枕骨)和九件打制石器。據有關專家鑑定,這些動物化石的年代距今約兩萬三千年左右,同時,這塊人頭骨被定名為「哈爾濱人」。這是近年來黑龍江省考古學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它證明了至晚在兩萬多年以前,黑龍江地區就有了古人類居住。解放前,有人曾在今哈爾濱市郊區的黃山、顧鄉屯發現過舊石器時代遺址。但因缺乏明確的一層關係,這些遺址尚不能得出確鑿的科學結論。閻家崗的這一發現,地層明確,標本可靠,又伴有共生的第四紀動物化石群地並經過碳-14科學地測定年代等。
閻家崗位於哈爾濱市西郊約五十華裡處。遺址西臨運糧河,北距松花江也不遠。這是一個突兀的高地,西邊是一片水草豐美的沼澤,東面和南面是逶迤起伏的波狀平原。在遠古,這裡是人類生息、繁衍的好地方。經研究,「哈爾濱人」的體質特徵已和現代人的大體一致,原始母系氏族社會已經形成,人們集體圍獵在草原上遊蕩的猛獁、東北野牛、野豬、鹿。羚羊等動物。他們使用的工具以打制石器為主,還有木器、骨器等。打制石器有砍伐器、手斧,均系砂巖打成,多半為石片石器。「哈爾濱人」的相對年代可定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和山頂洞人、柳江人、安圖人屬於同一時期。
1976年在呼瑪縣十八站也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十八站位於黑龍江支流呼瑪河左岸。197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學研究所進行了發掘。遺址共分兩層,上層是黑龍江地區常見的含有「細石器」和淘片共生的地層;下層不見陶片,卻包含有大量的打制石器,計有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圓頭刮削器、石葉、石核、石片等,但未發現有關人類或第四紀晚期動物群的化石。它的年代經研究為距今一萬二千年左右。
呼倫貝爾草原上的「札賚諾爾人」,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近年來,遺址中又出土了幾具人類頭骨化石和石器、骨器、第四紀動物群化石等,大大地豐富了對札賚諾爾人的認識。最近,對札賚諾爾東露天煤礦北側剖面第五層頂部出土的木質標本進行了碳-14測定,知其年代為距今11,460士230年.但人頭骨化石系出自第四層(細砂層)底部或下部,因此,札賚諾爾人的年代應晚於11,460±230年。它的時間可定在距今約一萬年左右。據人類學家鑑定,札賚諾爾人帶有明顯的蒙古人種特點。可見,在一萬年以前,蒙古人種已經形成,並繁疽、生息在呼倫貝爾草原上。
總之,早在第四紀晚期,黑龍江大地上已經有了人類的蹤跡,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了遠古的文化,從而揭開了黑龍江地區歷史最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