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價值很高的蛤蚧,想要養好它,了解生活習性很關鍵
蛤蚧是一種比較名貴的藥用植物,它的藥用價值特別的高,乾燥的全體可以直接入藥或者是跟其它藥材一起,製成中成藥。近些年來因為亂捕濫殺,環境汙染等各種原因,這個資源逐漸枯竭,已經不能滿足於需要了,價格也是逐年的上升,近些年來人工養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其中以庭院式飼養的養殖戶較多大型的,蛤蚧養殖場還相當省發展,人工養殖大有可為,今天咱們就來說一說這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只有了解了以後,才能夠養好它。
剛出生的蛤蚧,體重約為3.5~10克,體長為3.5釐米,尾巴長度約為5.1釐米,成年蛤蚧體重約為100克全身長度在28釐米,它的卵重約6克,比較潔白,有淡淡的光澤,這種動物它們喜歡生活在樹林或者是茂密的峭壁的石縫間,或者是石洞裡,樹洞以及靠近山的村莊的屋簷,牆縫裡面,動物隨著氣候的變化和自身吃東西的需要,在活動區內會經常上下左右移動。
一般在天氣晴朗跟涼爽的清晨,它們都在石頭裡面活動,傍晚會爬到上面來活動。在多雲,沒有風兒又比較悶熱的晚上,它們會轉移到山下面的崖壁內,活動在炎熱酷暑或者是一直乾旱不下雨的時候,它們一般都會居住在山的中部。春天和夏天的早晨,經常會爬到洞外,趴在巖石上面曬太陽,動物在天氣冷的時候會選擇居住在洞的深處,天氣熱的時候住在淺處,颳風的天氣經常遷徙到背風的山坡去活動。
動物的洞口長度約為20到30釐米,寬度為5釐米,但是洞的深度變化比較大.有的深50釐米,有的深達數米,它們比較喜歡乾淨,在洞外排糞便,比較喜歡乾燥的環境,它們棲息的環境相對溼度為70%左右。這是一種喜歡溫暖害怕寒冷的動物,它們的活動從3月初開始一直到11月底,在北方的地區動物活動從5月中旬到10月中旬,而6月到9月則是它們活動最活躍的時期。
寒冷的時候動物很少活動或者是停止活動,氣溫降到15度以下的時候就會跑到洞的深處冬眠。開春氣溫升到15度以上的時候,就解除冬眠出來活動。18度到20度的時候開始吃東西,20到30度的時候活動非常的活躍,白天趴在窩裡面,晚上出來活動,其中以晚上9到12點的時候最活躍。
這是一種喜歡吃肉的動物,它們喜歡吃活的動物,通常以活的小蟲體為主要的食物,自然界中的動物,它們更喜歡捕捉蚱蜢,金龜子,蝗蟲,還有螻蛄,白蟻,蚯蚓,蜘蛛,蟑螂,蚊子等等。它們一般不會吃死掉的昆蟲,在咱們人工飼養的條件下,我們可以多餵它一些蚯蚓啊,蟑螂,蝗蟲,還有蒼蠅黃粉蟲之類的。
在活的餌料不充足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給動物添加一些大米,大豆,還有麵粉,南瓜,紅薯等製成的糊狀的飼料。它們都在凌晨出來喝水,晚上8到9點的時候出峭壁捕捉獵物,它們捕獵的方式都是悄然無聲的,慢慢接近。到達一定距離之後,會突然間撲上去張口咬住對方,遇到身體比較大力氣狠猛的獵物的時候,就會死死咬住,把身體貼在牆壁上,直到獵物氣斷生死,才會張口把它吃掉。
動物可進行周期性的鳴叫,它的聲音就跟它的名字一樣以兩聲為一度,它的名叫隨著年齡的大小有一定的差異,動物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比如說尾巴被抓住的時候,可以像壁虎一樣,自行把尾巴斷掉,丟掉尾巴。逃跑掉下來的尾巴,肌肉仍然會不斷的急速收縮,不停的跳動,跳動的尾巴可以轉移天敵的注意力,動物會趁機逃走,也會重新再生。但是再生的尾巴比較短,呈錐狀,不像原來的尾巴那樣逐漸變細,並且內部無在身的尾椎骨,各界的聽力比較好,不過視力不太好,很怕陽光。
由於人工養殖特別的慢,而且繁殖率比較低,所以我們要想取得比較好的經濟收益,一定要不斷的降低成本,在了解動物的習性的基礎之上,充分的利用好咱們的天然飼料。根據它們的生活習性,我們在後期要準備建造合適的場地,要根據我們的當地條件來適當的選擇,另外就是要根據動物本身的活動習性來決定,這樣才能為養好這個項目,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