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網訊】 有關蛤蚧的記載最早出現於《開通本草》,藥用蛤蚧是壁虎科動物蛤蚧除去內臟後的乾燥體,主產於山西,是一種名貴的動物類中藥,具有補腎益脾、納氣定喘、補肺氣、益精氣的功效,已廣泛應用於臨床,選擇的標準為體大、肥壯、尾粗而長、無蟲蛀。隨著人們養生觀念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轉向蛤蚧,但是由於蛤蚧來源較少,價格昂貴,所以在市場上常常出現偽品。其偽品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壁虎、多疣壁虎,蠟皮蜥、多疣壁虎、西藏蛤蚧、紅瘰疣螈等。因此蛤蚧的進行鑑別分析對保證臨床用藥安全具有深遠意義。
1 蛤蚧
1.1 形狀:動物蛤蚧全年均可捕捉,去除內臟後用竹片撐開,低溫晾乾即可得藥用蛤蚧,正品蛤蚧全長9-18cm,頭頸部約佔體長的三分之一,頭略呈扁三角形,無眼瞼,兩眼凹陷,口中有細齒密布,無異型大齒。吻部呈半圓狀,吻鱗與鼻鱗相連,不切鼻孔。腹部較薄,呈橢圓形;背部呈銀灰色或灰黑色,表面有大小不等、形狀不定的灰白色或灰綠色條紋或斑點,兩側肋骨突出,椎骨突出亦多見。四肢均有5趾,足趾底部有吸盤。其尾部尖而細,與體部近似等長,顏色與背部相同,並附有明顯的銀灰色環狀帶。周身覆以略有光澤的細小鱗片。作為切片使用的蛤蚧為不規則片狀小塊,切面呈灰白色或灰綠色,可觀察到鱗甲脫落的痕跡。質地堅韌,稍具腥氣,味微鹹。
1.2 顯微鑑別:真品蛤蚧粉呈淡黃色或淡灰黃色 。顯微鏡下觀察,鱗片呈灰綠色、淡黃色或無色,表面有半圓形或類圓形隆起,呈覆瓦狀排列,富有極細小的顆粒,有些可有半圓形孔洞。皮膚碎片聚集成星雲狀,呈淡黃色,表面有棕黑色色素顆粒。骨陷窩多同方向排列,呈長方形裂縫狀。橫紋肌具有油滴,側面觀細密橫紋呈波峰狀,纖維多碎裂,暗帶呈「v」字型。橫斷面常呈三角形、類方形、類圓形。骨碎片表面可見及針孑L狀孔隙或細小裂縫。
1.3 理化鑑別:在真品蛤蚧的乙醇提取液或酸性提取液中加入碘化汞或生物鹼試劑會出現沉澱反應 。
2 偽品
2.1 壁虎:乾燥體亦稱為小蛤蚧,提醒與蛤蚧相似,但形體較小,長約7~9cm,尾部佔全長的大部分,約5-8cm。背部呈褐色,覆以細小疣鱗,生活時尾易斷。
2.2 多疣壁虎:俗稱小蛤蚧全長20cm以下,無眼瞼,吻鱗切鼻孔,鱗片細小如蛤蚧,背部覆以不規則疣鱗,生活時尾易斷。
2.3 蠟皮蜥:屬鬣蜥科,其乾燥體俗稱為紅點蛤蚧。全長約40cm,尾長約為兩倍體長,有眼瞼,鱗片細小,背部呈黑色,有橘紅色圓形斑點,體兩側有條形橘紅色斑紋,體表無疣鱗。
2.4 西藏蛤蚧:全長約35era,尾長大於體長,有眼瞼,吻鱗不與鼻孔相切,口中有大齒,四肢及尾部鱗片具有稜,指趾細長呈圓柱形,均有爪,足底無吸盤,足間無蹼跡。
2.5 紅瘰蛤蚧:屬蠑螈科動物,全長13~19cm,尾長約7cm。頭部較大近似圓形,有倒「u」字形稜,無吻鱗。體表無鱗片覆蓋,身體兩側有瘰疣,覆以密集的疣粒。四肢有5趾,趾間無譜,足底無吸盤。尾部較扁且彎。
2.6 山溪鯢:山溪鯢是小鯢科動物山溪鯢去除內臟後的乾燥體。呈長條狀,體形略扁,通體呈棕褐色或黑褐色。
3 小結
傳統觀念認為蛤蚧性屬陰,能補水之上源,養肺益腎消熱止咳,定喘納氣。適用於風熱外侵或實寒症患者。古藥典中指出蛤蚧的藥力主要集中在尾部,毒性主要集中眼部,使用時應去除其頭部、鱗甲及腹部肌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蛤蚧體內的醇類提取物有性激素樣作用。具有明顯的平喘作用,還能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抗炎等作用。經水煮後作用明顯減弱。所以在使用時應根據自身病症,並選擇正確的使用方式,以保證其功效。有關資料記載,廣西地區有不去頭足食用蛤蚧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的習慣,每次食用1-2隻,未出現不良反應。其經調查發現,當地居民只有在製作藥酒時去其眼部,由此可知,蛤蚧應不具有毒性。另外民國時期著名醫學者程登瀛對紅點蛤蚧進行了實地考察,證明了紅點蛤蚧無毒性,可作為蛤蚧的替代品,有關紅點蛤蚧的藥用2010年出版的《中國藥典》中也有記載。掌握蛤蚧鑑別的正確方法對保證臨床用
藥安全意義重大。
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028-65608867)聲明,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後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聲明:本文是中藥材天地網原創資訊,享有著作權及相關智慧財產權,未經本網站協議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個人不得轉載、連結或其他方式進行發布;經本網協議授權的轉載或引用,必須註明「來源:中藥材天地網(www.zyctd.com)」。違者本網站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