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貫穿138億年歷史的書,推薦給每個胸懷大格局的人

2021-01-19 澎湃新聞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有100多種起源故事,幾乎所有的人類文化和宗教傳統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聖經·創世記》上說萬事萬物是上帝創造的,中國的傳世神話說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古希臘神話中原始宇宙起始於大地女神蓋亞等最早的神靈,印度神話裡說眾生之父梵天創造了宇宙萬物,古埃及的起源故事開始於原始海洋神努恩……

人類的終極追問中,起源總是一個避不開的問題。追問起源,就是追問存在的意義。

而現在,有這樣一個雄心勃勃的人,想要為整個人類講述一個統一的起源故事。這個人就是大歷史學派的開創者大衛·克裡斯蒂安。

 

大衛·克裡斯蒂安給尤瓦爾·赫拉利創作《人類簡史》帶來重要靈感,還被微軟創始人、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視為精神導師,其倡導的「大歷史」更被著名歷史學家、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麥克尼爾贊為可以與達爾文、牛頓的成就比肩。

今天要為你介紹的這本書,就是大衛·克裡斯蒂安潛心研究大歷史近30年後的精華之作——《起源:萬物大歷史》,一部貫穿138億年歷史的書,一部講述全人類共同起源故事的大歷史通俗讀本。

 

講述人類共通的起源故事

早在1989年,克裡斯蒂安就在雪梨麥考瑞大學開設一門有關萬物起源史的課程。那時,他的教學科研主要圍繞俄羅斯和蘇聯的歷史,但他擔心僅僅講授民族國家的歷史會向學生傳遞這樣一種潛意識,那就是人類在最根本的層面上是分裂的,只分屬於彼此競爭的國家。這樣一種意識對於充斥著核武器的世界可沒什麼好處。撒播那種狹隘、自私、彼此衝突的民族主義歷史觀,那麼不同種族、不同民族必然會走向衝突和毀滅。

因此,當克裡斯蒂安成為一名專業的史學工作者之後,他開始思考怎樣才能講述一種統一的人類史。究竟有沒有可能既凸顯人類共通的傳統,又不忘偉大民族歷史上的壯麗和威嚴?漸漸的,他越來越堅信,人類確實需要這樣一種歷史敘事的新視角,需要一個能夠囊括所有民族、國家、團體的統一的起源故事。

今年年初有一部現象級的熱門電影——《流浪地球》。這部電影講述在近未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組建聯合政府、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另外一個棲息之地。

 

就像這部電影所體現的,要解決當今人類所面對的各種大問題和共同的危機,人類作為命運共同體,亟須塑造一種新的全球公民認同,一種新的共同體的體認。而要找到聯結人類的紐帶,我們就必須認識到:其實不止某個國家或文明有自己的歷史,整個人類也有一部共通的歷史、一個共同的起源故事,只有這樣,才能展開全球性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危機。

1991年,克裡斯蒂安開始用「大歷史」這個概念來描述他理想中的起源故事。如今,大歷史在世界多地的多所大學和數千所中學都有講授。《起源:萬物大歷史》一書是大衛·克裡斯蒂安關於這個故事如何講述的最新嘗試,也是大歷史這一新的歷史門類的精華凝練。像編織了一幅萬事萬物的整體圖譜,憑此圖譜,就可以對下一代明確指認:「這就是時空圖中的我們!」

 

因此,大衛·克裡斯蒂安的這本《起源:萬物大歷史》,可以說是全球化時代的我們必讀之書。

一部不以人為中心的歷史

大歷史和我們既往認知的歷史相比,有什麼特殊之處呢?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在超長的時間尺度裡講歷史。

今天歷史學界的普遍情況是,大多數歷史學家都願意和集中去研究過去500年的歷史,再往前推,也至多不過是去研究3000-5000前的歷史,而大歷史要打破人類中心的時間尺度,而用宇宙時間尺度來研究宇宙、地球、生物、人類及其相互關係,關照未來,打通時間線。所以大歷史也註定不會是以人為中心的歷史。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以人為本的世界,一個以人類為中心和崇拜對象的世界。大部分人談到歷史的時候,關注的是國家的興衰、王朝的更替,視野之內也多是圍繞人類講述的歷史。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特拉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影響至今,我們習慣了人類中心主義,卻長久地忽視了人類史之外更長時段、更息息相關的宇宙、地球、生命的大歷史。

不過還好,近100年的科學成果,讓我們可以更好地追溯和書寫更久遠的萬物起源故事,講述在沒有人的漫長時光裡精彩紛呈的過往。

大衛·克裡斯蒂安的新作《起源:萬物大歷史》,可以說是一部典型的不以人為中心的歷史,他打破人類中心論,從138億年前宇宙誕生講起,涵括萬事萬物。宇宙大爆炸、恆星開始閃耀、恆星瀕死後新元素的產生、太陽及太陽系的形成、地球上出現生命、微生物和大型生物、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等等一一呈現,從138億年前「砰」的一聲大爆炸開啟到6500萬年前又「砰」的一聲小行星撞擊地球,作者用了全書1/2的篇幅精彩演繹萬物的來龍去脈。全書340頁,僅有70頁是關於人的歷史,這樣一本「人跡罕至」的歷史書是非常罕見的,其視野、格局遠超我們既往對歷史的認知。

一個關於世界的整體性解釋

在過去100多年的時間裡,學術的分科,知識的眾多分支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得到不斷的擴張,但這使我們陷入了一個奇怪的困境。

從中學到大學,我們只學到一些專業化的支離破碎的知識,至於事物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我們得不到一個統一的描述。我們生活在一個專業化日漸增長的年代裡,一直在每一個研究領域孜孜以求,專業細分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研究策略,但是它切斷了各種知識領域的聯繫。一個單一的知識世界,不管統一在諸如基督教這樣的宗教的宇宙觀,還是統一在科學研究下的科學世界觀,每一個部分提供的都是針孔世界觀。

學術研究的碎片化碾碎了歷史研究的價值,削弱了歷史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現在,從而賦予我們力量的古老願望。隨著歷史學家越來越與其他學科相分離,甚至相互之間也發生分離,他們關於過去以及歷史學的性質和目標的見解變得越來越碎片化了。這種逐漸增強的碎片化的意識,讓歷史學喪失了統一性和意義感。

不過,近些年來,許多學科都產生了一個日益滋長的共同觀念,即我們要超越那些100多年以來主宰學術的支離破碎的敘述。量子力學家埃爾溫·薛丁格在一本關於生命起源的著作中就已經預見到了知識統一的新形式。他說,我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了對於統一的、無所不包的知識的渴望。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一書的成功,也顯示了大眾的興趣在於試圖了解整體的知識。在霍金自己的研究領域宇宙學中,「大統一理論」的思想曾一度被認為荒謬可笑、野心勃勃,而現在它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生物學家E.O.威爾遜也主張,我們需要著手研究從宇宙學到倫理學這些不同領域的統合性的知識。 

大歷史是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種新的史學研究新嘗試,旨在回歸到對歷史的統一的理解,以取代那種統治了現代教育和學術的碎片化的認識。這也是大歷史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即打破學科界限,批判學術和知識的碎片化,整合物理學、宇宙學、生物學、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成果,提供統合性的知識,回歸人類對統一性的認知。

在《起源:萬物大歷史》中,大衛·克裡斯蒂安融通科學與人文,匯集數十門科學、藝術和人文學科的無數見解,在人類積累的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歷史學等等的集體知識的基礎上,用無邊界的融通知識,編織了一幅貫通宇宙萬物的演化全圖,為全球70億人,重新編織一個基於現代科學的、長時段的、完整的現代版起源故事。這是第一部涵括全球萬事萬物的起源故事,它融通各個學科的最新知識,為處於全球化時代的我們提供智慧的指引。

比爾·蓋茨傾力推薦的萬物大歷史

2018年5月《起源:萬物大歷史》英文版在美國出版後,獲評2018年Goodreads(類似於我們的豆瓣網)最受讀者歡迎「歷史類」榜單第1名,全球30多個國家相繼出版,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全球傑出教育家肯·羅賓遜爵士、《七堂極簡物理課》作者卡洛·羅韋利、世界歷史協會主席梅裡·威斯納、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所長劉鈍教授、清華大學科技史系吳國盛教授、北大哲學系劉華傑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社科院考古所許宏研究員、FT中文網專欄作家和經濟人讀書會創始人徐瑾等紛紛推薦。

其中,比爾·蓋茨可謂是大衛·克裡斯蒂安的忠實粉絲,更是「大歷史項目」的全力支持者。2008年,比爾·蓋茨在跑步機上看到了克裡斯蒂安講授的大歷史課程,驚呼:「這就是我想要的歷史!」於是,他斥資1000萬美金,與克裡斯蒂安一同創設「大歷史項目」(The Big History Project),旨在中學階段推廣大歷史教育,推廣更符合人類未來的統一性知識。目前,大歷史課程已被引入英國、澳大利亞、印度、韓國等地,以及香港、北京、上海等中國國際高中的課堂,多達2000餘所,讓中學教育發生著嶄新的變化。

 

《起源:萬物大歷史》出版後,比爾·蓋茨多次在gatesnotes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大力推薦,並親自為中文版撰寫序言《終身學習者一定會喜歡這部萬物大歷史》:

懂得了人類從哪裡來,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我們下一步要到哪裡去。《起源:萬物大歷史》用最新的知識為你講述萬物的由來,讓你對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處境有更深刻的領悟。

對於大歷史的價值,我們或許可以從比爾·蓋茨的理解中得到啟發,他認為:「大歷史可以為我們理解自宇宙大爆炸至今的一切歷史提供框架。通常,在學校裡,科學和歷史是分開教授的——有專門的物理課,也有專門的講述文明起源的課程——但是大歷史打破了這一界限。每當我學到新知識,不論是生物學的、歷史學的,還有其他任何一門學科,我總是會努力將它放置在大歷史的框架中。再也沒有其他課程會對我看待世界的方式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

 

《起源:萬物大歷史》

作者:[美]大衛·克裡斯蒂安

譯者:孫嶽

2019年4月

中信出版社·見識城邦

追問起源,就是追問存在的意義。世界上有100多種起源故事,上帝創造萬物、盤古開天闢地、梵天創造宇宙……起源就是尋找對世界的整體性解釋,哥白尼、伽利略、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為解釋世界做出了顛覆性的貢獻,現在,我們需要一個基於現代科學的、現代版的起源故事。

《起源:萬物大歷史》融合科學和歷史,回歸哲學-科學傳統,在人類集體知識的基礎上,思考起源的哲學大問題,將分割在細分學科裡的知識,綜合成一個簡潔的對今天世界的整體性解釋,是講給地球70億人的新的起源故事。

比爾·蓋茨作序推薦:終身學習者一定會喜歡這部萬物大歷史。

-End-

見識城邦

中信出版集團社科人文品牌

為獨立思考的人服務​​​​

相關焦點

  • 把宇宙138億年歷史壓縮成1年:看完懷疑人生
    如果把138億年的宇宙歷史壓縮到一年,人類出現在哪個月?5月?9月?著名科普作者、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伊甸園的龍》中提出的宇宙年曆,會讓你驚掉下巴。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宇宙、地球和人類的大事件,都出現在什麼時刻吧!如果把138億年的歷史壓縮到1年裡,很明顯時間加速了。
  • 建構孩子歷史的格局 ——讀《DK兒童歷史大百科》
    以前會誤以為歷史知識只是存在於過去的舊聞,而於我們現在的人來說又有多大的用處呢?了解之後越來越發現,真正的歷史,不僅可以拓寬眼界,更給人以智慧和格局。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沒有目標,沒有方向,那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歷史積澱,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坐標,被自己的格局所限。
  • 我們宇宙的大爆炸-138億年前的故事
    要全面地看待天文學的歷史,最好是從一個真正的開端著眼——空間與時間兩者的雙重起點。以埃德溫·哈勃為代表的20世紀天文學家們,觀測到我們所見的任何方向上的全部星系都在彼此遠離。諸如這樣的大尺度結構,讓天文學家們發現了宇宙正在膨脹。這意味著,越是追溯到過去的宇宙,尺度越小。
  • 把宇宙138億年歷史壓縮成一年,人類會在什麼時候出現?
    筆者-小文宇宙的歷史很漫長,而相較於宇宙,無論是地球還是人類都顯得微不足道。我們知道,宇宙現在的歲數是138億年,但如果將這138億年壓縮成一天,那麼人類又是在這一年的哪個時候出現的呢?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 宇宙的138億年又被科學家推翻了?
    這三個參數共同描繪宇宙的膨脹過程。在很長時間裡,科學上對於宇宙年齡的主流推論和計算都指向了138億年,上下3700萬年。當然,這些不確定的誤差部分在整個138億年中相對不值一提,這源自三個宇宙學參數測量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
  • 從地球穿越到宇宙邊界,解密138億年歷史
    全球100多位天文學家共同參與的「史隆數位巡天」計劃,經歷數十年收集數據與觀測,構建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3D宇宙地圖,解密138億年漫長的宇宙歷史究竟發生過什麼事。宇宙迄今一直不斷擴張,過去科學家一直無法確定其膨脹的速度,而這份最新公開的3D地圖其中一項突破即是,解釋了宇宙在每個時間段的膨脹程度。參與該計劃的俄亥俄州立大學天體物理學家羅斯(Ashley Ross)指出:「我們想知道導致宇宙膨脹的神秘事物──暗能量──是如何隨時間拓展的。」
  • 宇宙是如何在138億年的時間裡膨脹到460億光年的
    如果宇宙有138億年的歷史,光速確實是我們的宇宙速度極限,我們能看到多遠?答案似乎很明顯:138億光年,因為一光年是光一年能走的距離,沒有什麼能比這更快。不幸的是,就像很多顯而易見的答案一樣,當你把你的邏輯常識應用到它們上面時,事情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實際上,如果你看你能看到的最遠的東西,然後問「它有多遠」,答案要遠得多:460億光年。
  • 宇宙138億年的年齡是怎麼算出來的?
    目前公認的宇宙年齡大概有138億年的歷史,但有些人認為宇宙年齡沒這麼古老,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宇宙的歷史是無窮無盡的,根本就沒有開始!持不同看法的人其實他們心裡的宇宙模型不一樣,例如有些人認為宇宙一直存在,那麼談年齡就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我們所說的年齡,是大爆炸模型特有的屬性。所以今天就詳細說下138億年是怎麼來的?
  • 天文學家最新觀測結果表明:宇宙有近138億年歷史
    天文學家最新觀測結果表明:宇宙有近138億年歷史2021-01-05 19:58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利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高處的一個天文望遠鏡,天文學家對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線進行了新的觀察。
  • 人類如何確定宇宙誕生138億年?
    億年,而且科學家們對這個數字非常有信心。但在過去一直是錯誤的(過去有很多宇宙年齡的數據,如200億歲,150億歲,137億歲,30億歲等等),現在最精確的138.17億歲可能又錯了嗎?如果你看得足夠遠,能看到的最遠的時間是138億年:我們對宇宙年齡的估計,但這是正確的嗎?圖片:NASA / STScI / A.
  • 138億年!這個年齡是否適用宇宙中所有的觀察者?
    ——尤瓦爾·涅曼說到的宇宙的年齡,我們可以根據宇宙的各個階段的膨脹歷史和宇宙中存在的古老星團推斷出,我們的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大爆炸,這個138億年是大爆炸以來我們地球上的人類所經歷的時間,既然時間是相對的,那麼對於宇宙其他部分的觀察者來說宇宙的年齡意味著什麼?
  • 宇宙才138億歲,這顆恆星卻存在了144.6億年,這應該如何解釋?
    要知道宇宙才138億歲,很顯然,「HD 140283」的壽命遠遠超過了宇宙本身的年齡,這就令人奇怪了,宇宙中怎麼會存在比宇宙本身還要古老的恆星呢?(哈勃太空望遠鏡)可以看到,看上去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宇宙才138億歲,這顆恆星卻存在了144.6億年,這應該如何解釋呢?對此霍華德.邦德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的計算結果只是一個估算值,這允許存在8億年的誤差,144.6億年減去8億年之後,就是136.6億年,剛好就比宇宙本身的年齡小。
  • 宇宙才138億歲,這顆恆星卻存在了144.6億年,這應該如何解釋?
    要知道宇宙才138億歲,很顯然,「HD 140283」的壽命遠遠超過了宇宙本身的年齡,這就令人奇怪了,宇宙中怎麼會存在比宇宙本身還要古老的恆星呢?億歲,這顆恆星卻存在了144.6億年,這應該如何解釋呢?
  • 宇宙年齡138億年,為何直徑卻有930億光年?
    宇宙全景圖雖然人類至今不知道宇宙是怎麼來的,但是對於宇宙的起源建立了一個比較系統的理論,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從大爆炸開始的那一刻開始宇宙就誕生了,如今距離宇宙誕生已經過了138億年,也就是說宇宙已經138億歲了,除了宇宙起源之謎以外,宇宙的另一個謎團同樣激起科學家們濃厚興趣,那就是宇宙大小之謎
  • 怎麼理解宇宙直徑是930億光年,而年齡只有138億年?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首先,138億光年本質上是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和普朗克衛星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CMB)輻射球體的半徑。因此,該球體的直徑將為276億光年。因為這,我們經常使用/引用的「可觀察」宇宙的直徑變為930億光年。
  • 我們是如何得出宇宙年齡是138億年的結論的?
    我們現在滿懷信心地說,宇宙有138億年的歷史。圖註:我們的整個宇宙歷史在理論上是很好理解的,但這僅僅是因為我們了解它背後的萬有引力理論,也因為我們知道宇宙目前的膨脹率和能量組成。光將永遠繼續在這個不斷膨脹的宇宙中傳播,我們將在遙遠的未來繼續任意地接收光,但它將在到達我們的時間上受到限制。
  • 那是138億年前發出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每個人要多讀書,讀不同觀點的書,能夠豐富自己的知識,能夠拓寬自己的思路,能夠增強自己判斷真偽的能力。一個人的知識面是一個圓圈,知識儲備越多,圓圈越大,接觸到的面積便越廣闊,便能掌握和窺視更多的機會。知識就是我們藉以飛上天堂的羽翼。
  • 國外程式設計師推薦:每個程式設計師都應讀的書
    源於2008年8月4日,StackOverflow 網友 Bert F 發帖提問:哪本最具影響力的書,是每個程式設計師都應該讀的?「如果能時光倒流,回到過去,作為一個開發人員,你可以告訴自己在職業生涯初期應該讀一本, 你會選擇哪本書呢?我希望這個書單列表內容豐富,可以涵蓋很多東西。」
  • 138億年宇宙誕生之前的世界,是什麼模樣?
    宇宙學其實研究的是宇宙整體內演化及其悠久的歷史。在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理論叫做宇宙大爆炸,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個理論,那麼它可以算的是宇宙學的豐碑。當然他也是現今主流的科學理論,並且也得到了許多實證的支持。那麼根據模型以及探測器的推算,宇宙應該誕生在138億年前,那麼在138億年前誕生宇宙之前,世界又是什麼樣子呢?
  • 科學家稱宇宙直徑930億光年,但年齡只有138億年,前後不矛盾嗎?
    在現在的科學論證中,科學家早前提出的宇宙直徑約為930億光年的說法受到了普遍認同,在經過一系列的數據演示和推算之下,宇宙930億光年的直徑是目前比較可信的一種推斷。當然這只是人類以目前的技術來探測到的宇宙邊界,但宇宙的直徑絕對不止930億光年,而且宇宙每時每刻都在加速膨脹,這個邊界更是難以預測。但是和宇宙的年齡相比,宇宙至今約有138億的歷史,按照光走一年的距離為一光年來算,宇宙現在應該只有138億光年的直徑才對,為何是930億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