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氣候確實出現了「異常」情況(一點都不正常),我們先不說南方的降雨,在2020年5月的時候,我國北方就出現局地達40度的高溫,完全是往年很少見到的情況,而最近北極地區又突破了38度高溫,這氣候現象十分的罕見。
所以說今年的氣候異常確實頻繁出現,已經成為了一個事實。而6月以來,我國的強降雨發展非常兇猛,暴雨淹城淹地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情況,6月以來我國已經出現了連續4波強降雨發展。
按照情況來看,第5波強降雨馬上又要啟動了,可以說完全是沒有間斷過,大多數地區都是出現「降雨疊加」,所以超出洪水警戒線也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事情,這符合最初水利部發布的預測說明,這也說明了2020年氣候可能大變了。
今年初期氣候影響的因素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今年出現了一次弱厄爾尼諾現象,導致我國南方地區是遭遇一輪又一輪的強降雨。國家氣候中心在5月就發布了說明,那就是由於在厄爾尼諾的影響之下,熱帶大氣環流對海溫的響應主要體現為中部型厄爾尼諾的影響特徵。
所以這樣導致我國從年初(春季)的時段,就出現了大氣異常的模式,從而導致我國春季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西,江南西南部至華南西部、青藏高原大部降水偏多,而其他北方大部地區的雨水都較少。
所以南方的初期降雨就直接受到了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雖然後期的降雨確實減弱消失了,但是受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影響,它的影響並不會快速的消失,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計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降水總體呈「南北多、中間少」的空間分布,澇重於旱。
「澇重於旱」——意思就是我國真的降雨偏多,很明顯我們也看到了,南方的降雨基本是一波接一波的發展,當然整體而言,降雨分布不均勻是最為明顯的特點。
所以雖然厄爾尼諾消失了,但是它的影響卻出現了延遲的模式,這樣我國南方的降雨依然在結合副高的影響之下,產生了雨水的明顯變化。
未來東亞夏季或將風更強、季風降水更多
而在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的情況之下,根據《自然·通訊》雜誌的一項研究也表明了,未來東亞夏季或風更強、季風降水更多,但是颱風登陸可能會減少。關於颱風的問題,我國今年預測是略偏多偏強,所以未來是夠呈現同樣的趨勢,大家這裡參考下即可。
同時這也意味著沿海地區受到高溫熱浪的影響比較強,就如6月的情況,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副熱帶高壓還出現了登陸「陸地線」的情況,所以說這似乎已經形成了趨勢,同時氣候的轉變還受到了環流影響明顯,這就決定了梅雨降雨的強度和位置的變化,從而也會引發局部性的強降雨,所以未來洪水,高溫可能更。
同時,環流會導致水汽發生一定的轉變,那麼這樣導致了我國整體的氣候轉變較為複雜,無論是今年的龍舟水還是梅雨,我們都看到明顯的改變,已經出現了」超負荷」的模式,所以說雨水真的太多了。當然根據科學研究人員陳曉龍表示,氣候模式是預估未來氣候變化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如今的趨勢我們大體看到在全球變暖之下變得更加的」複雜多變「。
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的因素在裡面,所以說大家以參考為主。只能說未來風更強,雨更多是可能存在的
如今我國降雨已經發展成什麼樣子?
很明顯已經比較嚴峻了,在6月以來,我們看到南方不少地區都遇到了超洪水的警戒線,其中廣東局部地區都超過了1000毫米的累積雨水量,基本上是淹沒了不少地區。同時我們在這第4波強降雨結束的尾聲,我們也看到了廣西百色局地特大暴雨(316毫米)。貴州等地還遇到了河水上漲,超警戒線的情況,如今也在進行排除降雨的影響等等。
從最近30天我國的降雨都可以看到,南方地區的降雨完全是偏多了,大範圍地區都出現了雨水,並且在廣西,廣東,安徽等地出現了超過500毫米的累積雨水量,其中大範圍地區都是300毫米到500毫米的累計雨水,所以雨水是真的太多了,而北方地區基本上就是少雨水的模式,大多數地區都是10毫米到50毫米的累計雨水區間,很明顯南北地區的降雨完全是不一樣的,我們也期待南方的朋友多多做好防禦準備,雨水無情。
所以綜合情況而言,2020年異常氣候是普遍存在的,在全球範圍之中都有,並且帶來的影響還是不小,這很明顯與如今的氣候問題存在關係了,如果全球變暖持續性的發展,那麼未來我們將會面臨更多的極端氣候現象,科學家們已經多次警告了,人類改變氣候的時間不多了,2030年有可能就是氣候的一個「轉折點」,所以趕快行動吧,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才是重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