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因為不知如何規劃未來生活而苦惱?
特別想認識學霸分享經驗,想了解部分研究生「國獎」獲得者的秘訣?
快搬上小板凳來看一下吧!
孟璐璐:在思考中前行
孟璐璐,植物醫學學院植物病理學專業2017級研究生,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兩篇,在《植物保護學報》等一級學報發表論文三篇,以第二作者發表文章多篇。2018年參加植物病理學會學術年會並發表會議論文,2019年參加中日韓泰四國研究生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做學術報告。研究生期間連續兩年獲得學業獎學金。
無數個沉靜夜晚,實驗室裡仍有孟璐璐的身影,儀器是她最親近的夥伴。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果樹病害,從分子方面研究侵染的機制機理。「基本上做實驗沒有很順利的時候,有的實驗長達一個月仍舊停在原地,絲毫沒有進展。」孟璐璐用細心與耐心探索,在不斷的思考中前行,踏實地步步走在研究的路上。
在經過近三年的學習後,孟璐璐不僅加深了對這一學科的理解,還更深刻地意識到了自己肩上的責任。「和人一樣,植物從播種到收穫甚至死亡,都在面臨著各種病害的威脅,並且許多病害像人類的癌症一樣沒有理想的防治措施,那這就迫切得需要植保人去做一些研究工作。」當看到一則關於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將潛心研究的「有機三七」種植技術無償公開給農民的新聞報導時,孟璐璐感到感動,並讓她更熱愛自己從事的研究。她笑著說:「這是科研人應該有的樣子,也是我學習的榜樣。」
「本科學習向寬學,而研究生學習便是要向深學。研究生學習階段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思考中探索,同時也鍛鍊了自己的毅力。」她與學弟學妹們共勉:「一個人越懶,明天要做的事越多。希望我們都能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王大鵬:厚積薄發,踏夢前行
初次交流,他親切如鄰家大哥哥,內涵與言行兼修,實力與顏值並存。他便是獲得我校研究生國獎的管理學院農業管理專業的二年級研究生王大鵬。
王大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現代農業理論與實踐,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王大鵬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北方經貿》第二期、《農村經濟與科技》第四期上發表與專業相關的文章,並始終堅持嚴謹認真的作風。沉得住氣,才能學有所成。對於王大鵬來說,獲得國獎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善於思考與合作讓他能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突破。在導師崔茂森悉心指導和培養下,他廣泛閱讀與三農相關的期刊文獻,努力完成每一項科研任務,進而對本專業有了全方位的了解,也提升了他的專業素質。
如今社會需要更多複合型人才,全面發展也是王大鵬對自己的期許。王大鵬積極參加學校的管理工作擔任學院研究生會主席一職,並獲得了「2018-2019年優秀研究生幹部獎」;在社會實踐方面,王大鵬積極參加中國資金管理智庫高峰論壇,並在本校召開的第十四屆東北亞農業政策研究論壇上進行志願服務,來豐富個人經歷。另一方面,在做好學生工作的同時,他會擠出時間來閱讀大量的專業相關書籍、期刊。學習之餘王大鵬愛好散打、籃球和爬山,並且他還加入了城陽區陽光救援隊,代表城陽區去參加全國第一屆社會力量救援大賽。
「你要尋的那座島嶼,就在自己心裡;努力奔跑,只為追上那個曾被寄予厚望的自己。」這句簡單的話一直激勵著王大鵬不斷地去努力,去譜寫別樣人生。
王鑫:腳踏實地,不負青春
王鑫,2017級化學與藥學院應用化學專業研究生。目前為止,已發表SCI收錄論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第二作者3篇,第三作者1篇;連續兩年榮獲青島農業大學研究生學業三等獎學金;2019年榮獲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成果獎;2019年國家獎學金獲得者。
做學問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研一的時候,她大部分時間都在努力鑽研專業課程。空閒時就通過借閱圖書館的專業文獻和書籍、查閱電子期刊、下載專業論文和文獻等各種途徑來深化、拓寬專業領域知識。
科研之路總是布滿叢叢荊棘,一篇SCI論文要在大量實驗成功的基礎上才能完成,這要求她在實驗期間需要不斷探索新的反應條件,不斷查閱新文獻。王鑫談到:「我在做第一個《原位模板生成銀納米顆粒作為擴增標籤用於表面等離子共振生物傳感超靈敏檢測MicroRNA實驗》時,由於實驗緩衝體系問題考慮不全面,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甚至讓我產生了自我懷疑。而現在每當遇到挫折,我學會了自我反思與思考,不再慌亂、迷茫」。
雖然「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只是一個外在的符號,但它記錄了王鑫無數個拼搏的日日夜夜;每年的綜合素質測評A等級和量化打分表上的高分數,是對她努力的認可。得知自己獲獎後,王鑫談到:「這份榮譽不僅僅只是我自己努力的成果,我的導師、同學以及課題小組都給了我很多鼓勵與幫助。」 脫去白色大褂,走出實驗室,她同樣也是一位熱愛生活的女孩,喜歡聽音樂、喜歡運動,積極參加學院舉行的各種趣味運動會和元旦晚會。
近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使她在查閱資料、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素質得到了不斷提升,書面表達能力也取得了很大進步,特別是獨立思考、判斷和研究的能力。對於未來的展望,王鑫決定背起行囊繼續考取博士學位,做一個一直行走在路上的人。
都松傑:踏出第一步
都松傑,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學專業研究生。獲得2019年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研究生期間課程平均成績87,專業排名第二,分別獲得2017年度、2018年度研究生三等學業獎學金;2019年10月,以第一作者發表SCI文章一篇;曾主持2018年度青島農業大學研究生創新計劃項目「灰黴菌對苯醯菌胺耐藥性機理研究與新型抑制劑的虛擬篩選」;2018年10月,參與橫向課題項目「利用結構生物信息學方法研究大麥極限糊精酶的結構與功能關係」,負責分別完成不同溫度下四個體系的分子動力學模擬。
「我真的很鬱悶,有種學夠了的感覺……」剛進實驗室時的都松傑,在生物信息學研究課題上的基礎為零,所以有些許的浮躁。不過都松傑的導師和師姐都很踏實嚴謹,不管是什麼事情都會一件一件處理好。慢慢的,都松傑跟著師長師姐一步一個腳印,一直堅持到現在。她笑了笑:「堅持過後就好了。不會,我可以學嘛。」
在都松傑的電腦顯示屏下方,一張張紅色便利貼格外醒目,這是為了防止遺漏而把所有要處理的事務一一記下,完成後依次揭下更新。「做事不拖沓,這也是我向師姐學習而養成的習慣,高效集中精神地處理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都松傑認為勞逸結合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學的時候認真學,該休息的時候好好放鬆。」課餘,都松傑會選擇看看書,出門散散心,或靜下來看一部喜歡的電影。要是到了長假,她還會結伴旅遊,遍覽祖國大好山河。「生活不是只有學習,你要把日子過的井井有條,做喜歡的事,見喜歡的人。」對於學弟學妹她想說:「定下目標,找好方向,踏出第一步,如果不會,我們可以學嘛。」
鄭茗月:做不讓自己後悔的事
鄭茗月,中共黨員,2017級園林與林學院風景園林學研究生,曾發表論文三篇,獲得國家軟體著作權一項、實用新型專利一項;在校期間獲一等獎學金六次、三好學生三次,獲得優秀學生幹部四次,並且獲得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學生幹部一次, 榮獲「優秀畢業生」稱號;本科時期和研究生時期均獲得國家獎學金。
「做實驗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於求成。」鄭茗月說。在做乳酸菌對長春花生長生理影響的實驗時,需要等待種子發芽、生長,然後才能檢測它各個方面的指標,這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沉下心來等待,耐心記錄實驗數據。
「萬事開頭難,因為與師兄師姐的實驗不同,沒有可以借鑑的地方,所以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從一開始確定實驗對象,到後期查資料來確定實驗方向,然後再判斷方案的可行性,她都費了很大的功夫去做。這可能就是研究生與本科生最大的區別吧,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鍛鍊。」鄭茗月笑著說。「我不後悔做這個實驗,雖然它對我來說是學術上的挑戰,但更鍛鍊了我獨立思考的能力。」做不讓自己後悔的事兒,是鄭茗月一直奉行的原則。
同時兼顧學習和工作,對鄭茗月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鄭茗月曾任院研究生會主席,現任校研究生會主席「我會把事情分個輕重緩急,然後盡力把每件事都做好,不讓自己後悔。」鄭茗月說。這樣的生活雖然忙碌,但卻給她對於研究生期間的回憶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做不讓自己後悔的事兒,這是鄭茗月本科和研究生期間一直堅持的,不論是學習、工作還是對於未來的規劃上面,她都在用行動踐行著這句話。
張翔:不迷失方向,不辜負努力
張翔,2017級園藝學院果樹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曾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SCI三區文章1篇和中文核心期刊文章1篇;2018年,獲一等學業獎學金並主持青島農業大學研究生創新計劃項目「基於代謝組學分析的紅肉蘋果花青苷提取液體外抗氧化機理及納米化研究」,該項目為紅肉蘋果花青苷的抗氧化研究以及紅肉蘋果保健品的開發應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11月份,張翔榮獲我校2019年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2019年,是張翔在青島農業大學度過的第七年。回首往昔,張翔感慨萬千:「時光轉瞬即逝,但是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又充實,在不經意間回頭一看,發現我已收穫許多。」研一階段,張翔努力學好理論課程並進入實驗室進行初步實踐;研二時,確定科研主題後的他在一次次的實驗中分析數據,總結實驗成果,最終取得科研進展。研三時,他雖已收穫滿滿,但仍不沉迷於鮮花和掌聲,腳踏實地,為下一階段的考博做準備。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開始。「對學習內容進行及時總結能夠推動學習的進步。」張翔表示,由於人的記憶力有限,實驗得出的數據和當時產生的具體想法會隨著實驗的增多而被遺忘,及時記錄並總結當天的工作不僅利於第二天工作的銜接。此外,「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也是高效的學習方法之一。」張翔補充道,只有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才能讓工作變得有條不紊。在枯燥的時光中,他仍堅持完成每天實驗的數據統計,日積月累,因此他的專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成長,是跌跌撞撞依然向前的勇氣。「不要害怕失敗,摔倒了爬起來,你就會慢慢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路;不要害怕吃苦,埋下頭默默努力,總會有苦盡甘來的一天。」最後張翔也通過自己經歷的給學弟學妹們獻上了真摯的鼓勵。
來源:青島農業大學 文字:張蕊 劉新穎 王魯旭 汪昕婷 卞涵媛 胡瑞璽 編輯:王曼麗 責任編輯:周維維 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