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顏值、有學術、學霸男、愛登山!累計發表論文7篇,專著一本!

2021-01-12 校園快報

榜樣的力量,是一種方向,是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能激勵人們、能引領方向,就是我們的榜樣。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研究生學長,有顏值、有學術、學霸男、愛登山,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成長來自不斷的自我突破

精彩的滋味

是自己一次又一次努力換來的

藺鄒興:

中共黨員,成都信息工程大學2017級大氣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為氣候變化與氣候系統(導師:華維),能熟練使用NCL, Fortran, Origin, Python, MATLAB, Grads, WRF模式等多種計算機技能

他擔任2017級研究生班長、外教課助理和多次學術會議助理,以及參加西藏那曲「青藏高原雲-降水物理過程及大氣水循環的觀測和機理研究」的高原觀測任務

在讀期間,參與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究項目,累積發表論文7篇(其中SCI 6篇,中文期刊1篇)和專著一本。

獲獎情況:

1.2018年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2.2018年研究生一等學業獎學金

3.2019年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4.2019年研究生一等學業獎學金

5.「第六屆中國全球變化研究生論壇」優秀牆報、口頭報告「三等獎」、「科研論文獎」

發表文章和出版專著:

1. Z. Lin, J. Zhu, W. Hua*, G. Fan, 2019: Influence of Asian–Pacific Oscillation on precipitation in Central Eastern China during autumn (1960–2016), Advances in Meteorology. DOI: 10.1155/2019 /1376980.

2.Z. Lin, J. Zhu, W. Hua*, and G. Fan, 2020: Impact of the August Asian–Pacific Oscillation on autumn precipitation in central eastern China. Asia-Pacific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DOI: 10.1007/s13143-020-00187-1.

3.W. Hua*, Z. Lin, Q. Wu, Y. Hu, G. Fan, and L. Zhu. 2019: Optimal average annu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for East Asia since 1901.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36: 1397-1405. DOI:10.1007/s00704-018-2570-x.

4.W. Hua*, Z. Lin, X. Wang, and G. Fan. Weaken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Asian-Pacific Oscillation after 1990s, Advances in Meteorology. DOI: 10.1155/2019/6012301.

5.W. Hua*, Z. Lin, D. Guo, G. Fan, Y. Zhang, K. Yang, Q. Hu, and L. Zhu. 2018: Simulated long-term vegetation-climate feedback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sia-Pacific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55: 41-52. DOI:10.1007/s13143-018-0056-5.

6.W. Hua*, T. Huang, Z. Lin, L. Zhu, X. Wang, and G. Fan. 2018: Trends of sampling error i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recent decades. Advances in Meteorology. DOI:10.1155/2019/3160327.

7.藺鄒興,華維*,範廣洲,等. 2019: 一次東移型西南低渦引發的強降水診斷分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學報, 4: 384-391. DOI: 10.16836/j.cnki.jcuit.2019.04.011.

8.華維, 範廣洲, 藺鄒興, 等. 2019:《氣溫變化的不確定分析與應用》, 氣象出版社. ISBN: 9787502969806.

實踐經歷:

1.參加「第六屆中國全球變化研究生論壇」。

2.參加西藏那曲 「青藏高原雲-降水物理過程及大氣水循環的觀測和機理研究」高原觀測任務。

3.擔任「2018年海峽兩岸高校大氣科學學術研討會」和「2019年世界氣候研究計劃中國委員會區域氣候變化及數值模擬學術研討會」會議助理。

登高望遠,腳踏實地

他的努力,他的優秀都離不開一項愛好——登山。他說,從小爬過的山實在太多了,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暑假時期,由於家鄉沒有什麼特別的山景,每天就在家鄉的「無名山」上爬上爬下,從最初的山腳到山頂往返需要半天時間,經過長期的訓練,最後只需要兩個多小時。一次次的爬山,也是一次次的挑戰,每一次的登山,也總結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方法。他說,爬山並不只是為了登上山頂去欣賞山下的風景,而是喜歡腳踏實地的感覺,通過自己的努力登上山頂,收穫山下美麗的風景。

每當自己在學業或科研的路途中遇到困難,都會想起自己登山的經歷,辦法總比困難多,有老師的幫助,有同學的陪伴,只要勇敢面對,就可以克服!

想對學弟學妹們說:

關於學習方法:

他說,喜歡導師常說的一句話「在學習和科研上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雖然自己的想法往往不容易輕易獲得,只有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思考,不斷學習他人的智慧,才會有源源不斷屬於自己的靈感迸發出來。

關於學習規劃:

學會在每個階段給自己定一個合適的目標,比如說完成一篇論文,比如說研究出一個小成果......而且要竭盡全力去完成。當把完成自己的一個小目標成為了一種習慣,就會知道自己還缺乏什麼,還需要什麼,才會有適合自己的長遠規劃。

關於夢想:

年輕就要「作」,有夢就要追,喜歡什麼就要去做什麼,失敗了也沒關係,沒有一次次的失敗,哪知道什麼叫做成功!

成長的路上感謝有你

他說很幸運遇見自己的導師,在學習、生活方面都非常關心他們。每當自己遇到困難,導師都會幫他們出謀劃策,在團隊裡他收穫了太多,收穫了知識、收穫了友情、收穫了榮譽。他說,很感恩,也很幸運。

他說:成長來自不斷的自我突破,讓自己勇敢一點,再勇敢一點,變得厲害起來,你會發現人生原來可以如此精彩!

來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藺鄒興 排版:魏映喬 審核:倪濤

相關焦點

  • 88名本科生發表32篇高水平論文,我電的這個學霸年級厲害了!
    最近,有人在官微後臺留言, 說有時候都不敢打開官微 全是學霸,還全是高顏值…… 作為小編,小電也很無奈呢 誰讓我們是學霸遍地的電子科大呢 這不,又來了學霸年級
  • 神仙顏值!湖北7位「超級學霸」:保研名校、開公司,還發表10篇SCI
    1.劉星劉星,男,武漢工程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2016級碩士生。在導師董志兵教授的指導下,劉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表了8篇第一作者SCI論文和2篇共同第一作者SCI論文(武漢工程大學均為第一單位),連續3次獲得一等獎學金、連續2次獲得特等獎學金、連續2次獲得國家獎學金。他是化環學院研究生的傑出代表,也是其所在實驗室(1421實驗室)的中流砥柱。
  • 高顏值交大醫學院學霸女神,4篇一作SCI論文,自編出版口袋書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是國內著名的頂級醫學院,在這裡有著非常多的學霸,但是蓓蓓姐是一位高顏值的學霸,她是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周澄蓓,也是「視病人如親人」的小周醫生。這麼多的學生榮譽,不僅是學霸,而且還是積極進步青年。
  • 方舟子:學術出版混亂 垃圾專著誤國誤民
    一個學術成果恰當的發表渠道是學術期刊,特別是國際上著名的期刊。   北京晨報:當前學術著作出版量非常大,但受到的批評也很多,應該怎麼看待學術著作呢?   方舟子:首先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弄明白,就是所謂的學術專著,它對學術的意義並不大。一個學術成果恰當的發表渠道是學術期刊,特別是國際上著名的期刊。
  • 掛名專著 代發論文 「評職稱」中有「套路」
    為更快翻到山那邊以升職加薪,有人不惜鋌而走險抄起了小道,花錢掛名專著、代發論文等,滋生出種種亂象。這其中究竟有何貓兒膩?折射出哪些評職稱中的痛點?又該如何對症下藥?開學後,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以「青椒」之名去探究了其中的「套路」,並採訪了部分「青椒」、相關專家,試圖尋求解決之道。
  • 好未來7篇學術論文學術論文被四大國際頂級會議收錄
    近日,好未來AI工程院機器學習團隊的7篇學術論文連續入選國際人工智慧教育大會(AIED 2020)、教育數據挖掘國際會議(EDM 2020)、國際聲學、語音與信號處理會議(ICASSP 2020)、國際網際網路大會(WWW 2020)等多個國際頂級學術會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AI+教育的發展潛力
  • 三峽大學一院長被舉報學術不端 8篇論文重複發表
    高校對學術不端的舉報如何處理,如何公開,容忍程度有多少?這無疑考驗大學的底線。  8篇論文被指重複發表  當2012年年初在學院辦公室翻看期刊《黃鐘》時,葉偉沒有想到,他對院長學術問題的質疑會持續到兩年之後。
  • 本科生學霸:他發表SCI論文6篇,4篇一作,專業前3,保研中科院!
    從那個對物理和化學充滿熱情的高中生,到如今在新能源領域找到人生奮鬥方向並取得初步成績的「學霸」,材料與能源學院2015級本科生曾術茂在成電的這四年過得很充實。本科期間共發表了6篇SCI論文,其中,有4篇是第一作者論文,影響因子累計達到16。現在,他被保送至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繼續深造。
  • 圖書專著相比期刊在職稱評審中有哪些優勢?
    很多需要評職稱的朋友會對出版圖書專著和期刊發表論文有些不了解,因此會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不太清楚出版圖書專著和在期刊發表論文相比有什麼優勢。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第一、相對來講出版專著難度小準入要求低。
  • 超級學霸!他讀大二時,就已發表6篇SCI論文!申請到國家級項目!
    對於眾多做學術科研的人而言,能在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上一篇論文,都足以是讓自己頗感自豪的事。而能在大學本科期間,就能屢次在國際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論文,更是讓人膜拜。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樣一位學霸,名叫,謝天,這位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2016級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生,截止目前卻已經發表了好幾篇重量級的論文:大二時發表兩篇SCI(分別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截至目前,還有四篇SCI論文已被接收。
  • 研究生論文可以發專著嗎
    研究生論文可以發專著嗎?專著與論文有一定的關係,篇幅在4-5萬字以上的學術論文,就算是學術專著的。即研究生論文有可以發專著的可能性,但並非任何一篇研究生論文都符合發專著的標準。
  • 學霸榜樣:他們有顏值,更有才華,發sci論文、拿國獎……個個優秀!
    特別想認識學霸分享經驗,想了解部分研究生「國獎」獲得者的秘訣?快搬上小板凳來看一下吧!孟璐璐:在思考中前行孟璐璐,植物醫學學院植物病理學專業2017級研究生,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兩篇,在《植物保護學報》等一級學報發表論文三篇,以第二作者發表文章多篇。
  •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
    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據媒體報導,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這已經不是國內學術圈在國際發表上的第一次集體出醜了。
  • 學術有成,燕大在科教界有哪些校友?
    學術有成,燕大在科教界有哪些校友?燕山大學坐落於河北省秦皇島市,北依燕山,南臨渤海,故得名燕山大學,是全國重點大學,建校以來培養了許多科教界的精英。馬西林中國科技大學原副校長馬西林,男,1916年9月生於甘肅省甘谷縣,中共黨員。
  • 學霸情侶:包攬專業前2名,如今結為夫妻,攜手發表18篇SCI!
    他們曾是學校裡朝夕相伴的知己,曾是同一個課題組形影不離的夥伴,他們包攬專業第一第二,攜手發表18篇SCI論文,最後雙雙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共同奔赴澳洲繼續深造。從校園愛情走向神聖的婚姻殿堂,他們在對方的鼓勵中一路相伴前行,用真情演繹"神仙愛情"的真正內涵。他們,就是長安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徐開偉和鄒小彤。
  • 學術圈「造假之王」,200餘篇論文有183篇論文被撤稿
    其中騙子之王更是達到前無古人的地步,發表論文數212篇,因涉嫌造假而遭到撤稿的就達到了183篇之多。然而打假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也因此誕生了有名的「學術警察」。學術界可能是這世界上僅以「自我審查」作為主要行為監督方法的群體之一。
  • 山東男孩考研3次讀博7年,卻發表物理論文330篇,如今又有新突破
    許多人說,在科學上有成績的人一定是有天賦,也就是那些每次考試幾乎第一、考研一次通過,且讀博一兩年就畢業的學霸,否則能熬到本科畢業都不錯了。真的是這樣嗎?普通人靠努力、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也沒有機會成功嗎?難道「笨鳥先飛」只是一個口號?
  • 這位學霸真牛:他發表30篇SCI論文,發明專利28項,獲國內大獎!
    學霸不是說說而已羅鴻禹在導師、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李劍峰教授的悉心指導下,自2011年起一直從事「中紅外光纖雷射」方向的研究工作。該方向於2012年被光子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Photonics》進行了聚焦報導,將其與「中紅外光頻梳」和「中紅外量子級聯雷射」並列為未來中紅外光子領域的三大發展方向。
  • 科研榜樣:他發表學術論文13篇,SCI8篇,說,科研一定要腳踏實地
    目前共發表學術論文13篇,其中SCI論文8篇,領域Top期刊論文2篇,中科院JCR一區期刊1篇,二區期刊5篇,機器人領域國際頂級會議2篇。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作為學生中主要參與人員參與橫向課題1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每一次困難都不輕言放棄,成了彭知南探索位置領域成功的基石。
  • 學霸:他以一作發表SCI論文多篇,全獎直博麻省理工學院,太優秀
    大一就將寢室改造成小型「實驗室」,把各領域的學術論文當課外書讀,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多篇SCI期刊和國際會議論文,時刻關注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焦點問題,這樣的學霸操作你見過麼?寢室也是「實驗室」,大一就開始的學術路這一份榮譽得來不易,一切努力要從王金辰的大一生活開始說起。剛進入大學,很多新生面對接下來的四年大學生活和未來的方向還處於懵懂的狀態,但是王金辰在進入電子科技大學格拉斯哥學院之後,就已經有了明確的方向。大一下學期王金辰就在學院的推薦下加入了何松柏教授的教研室,開始從事射頻電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