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俗語雖然本身淺顯易懂,但它們是老祖宗從人生經驗中提煉而來,蘊含著老祖宗深刻的人生智慧。這些俗語大多沒有文字記載,通過祖祖輩輩之間口口相傳。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俗語已經逐漸失傳,能夠流傳至今的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俗語文化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納,甚至成為很多人的口頭禪。俗語最初起源於民間,即使在我國古代那個交通信息不便的時候,通過俗語口口相傳,能讓人們少走很多彎路,規避掉很多陷阱。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思考的時候、或成功的時候、或放鬆的時候、或吃飯的時候,身體會不由自主地抖動,家中長輩會告誡我們不要抖,人會越抖越窮的。
今天要和大家介紹的俗語是「樹搖葉落,人抖福薄」或「「人抖窮,樹抖死」,這句俗語到底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呢?它的後半句更經典,說出了我們每個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值得我們時刻警醒!
首先來看看俗語「樹搖葉落」或「樹抖死」
俗語中分別有兩個主語,分別是「人」和「樹」,然後分別用了「抖」這個動詞。「抖」,代表顫動或者振動。「樹搖葉落」,說的是一棵樹經常搖晃,這棵樹很難茁壯成長。世間萬物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樹木春天生長秋天落葉,是符合自然規律的現象。大樹的根基是牢固的,即便狂風暴雨,大樹也不會輕易的倒塌。
但是,你經常大力搖晃它,或者經常隨風搖擺,會影響它生根發芽,枝幹營養不足,導致葉子紛紛落下,遲早會死掉。有經驗的農民都知道,如果剛種植的樹苗經常被搖晃,沒辦法好好紮根,多半是種不活的。所以,剛種下的小樹,老人家都不讓小孩去玩,而且還用木棍固定好。
再來看看俗語「人都福薄」或者「人抖窮」
而「人抖窮」就是說一個人不要因為做出點成績,就驕傲自滿,洋洋得意,應該時刻保持謙虛處事的態度,這樣才能持久的發展下去。說的是如果坐著的時候經常抖腿,這個人通常沒什麼福氣。老一輩的人認為,經常抖腿會把福氣都抖跑,其實,抖腿的人福薄,除了迷信,還有一些原因。
俗話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古人的標準是「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意思是站著要像松樹一樣挺拔,走路要像風一樣迅捷有力,而坐著就要像鍾一樣穩重,而不是像鐘擺一樣搖擺不定。
在人際交往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果你坐著的時候一直在抖腿,會給別人留下吊兒郎當、不夠穩重的第一印象,甚至因此覺得你不可靠。所謂,細節決定成敗,連個人形象都不注意的人,在其他方面的毅力可想而知。所以說,經常抖腿的人,通常都很難取得成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下半句經典(一):「男抖窮,女抖賤」;
我們先說「男抖窮」,很多人都有抖腿的習慣,不管是高興還是不高興,或者百無聊賴的時候,經常邊玩手機邊抖腿。在我國古代認為抖腿是貧窮的象徵,很多家長都教育子女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如果一個人坐在那裡經常抖腿,就會被認為是輕浮的表現。
抖腿也代表嘚瑟,給人不禮貌和不成熟的感覺,尤其是和別人談生意,如果一邊抖腿一邊和人交流,就會讓對方覺得你是不靠譜的,給人留下很差的印象。當然很多人抖腿是情不自禁,本身存在生活上的壓力,坐在那裡身體想要得到放鬆,而抖腿可以緩解心理上的焦慮。但是經常的抖腿,就被叫做「抖腿症候群」,這其實對我們的身心發展並不好,所以應該儘量避免。
而「女抖賤」其實和「男抖窮」的意思很相似,古人認為女子就應該端莊賢淑,如果哪家的姑娘坐下後一直抖腿,就會被認為不是省油的燈,這樣的女子也很少有人敢去上門提親,總是會給一種不雅不莊重的感覺。
下半句經典(二):「嘴松命孬」;
意思是管不住自己嘴巴的人,往往命途多舛。說多錯多,越管不住自己嘴巴,越容易說錯話,這也是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俗話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我們很多麻煩,往往來源於自己的嘴巴。口不擇言,輕則引起別人不悅,重則得罪別人,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越成功的人越懂得沉默是金的道理,所以往往惜字如金,但說出來的話擲地有聲。反而是半桶水的人,最喜歡到處賣弄,顯擺自己的能耐。殊不知,他那點能耐在別人眼裡根本不值一提,甚至當成看笑話。
總結及感悟
個人認為「樹搖葉落,人抖福薄」也好,「人抖窮,樹抖死」也好,還是「嘴松命孬」,這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人生智慧,雖然看似淺顯,但是背後的道理都是告訴人們要舉止得體,尤其在公共場合,更應該保持個人形象。一些小細節上的疏忽,往往都暴露了自己的心理狀態,有時候甚至可能會失去一樁生意,豈不是悔之晚矣。還有就是提醒我們在生活中一言一行都要謹小慎微,管住自己的腿,更要管住自己的嘴巴。自律者方得自由,能夠嚴以律己的人,才能攀上更高的山峰。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大家對此俗語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如果您喜歡,請點讚關注!如果您覺得有用,請轉發分享!下回為大家解讀其他俗語故事或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