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如今溫室效應已經成為了談及地球環境保護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但很難想像在大約十年前大多數人還對這一現象沒有明顯的感覺。研究表明地球的溫室效應從工業革命就開始形成了,如今大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早在2005年左右就已經有國際環境研究組織提出了地球正在遭受溫室氣體的影響,而且這一理論先後得到了許多權威證明,然而那時候地球上大部分國家都忙著發展,因此這一問題並沒有引起多少國家的關注。時間過去幾年後,溫室效應產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是一種全球性的氣候問題,因為不僅南北極地區的冰蓋發生了融化,世界上許多地區都相繼出現了異常高溫的天氣。
如今我們已經能夠毫無疑問地確定溫室效應正在影響著地球的發展,而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因素就是人類活動。這並不是說自然界就對溫室效應沒有貢獻,只是和人類的貢獻相比自然界要遜色很多。在自然界中,幾乎所有的動植物都會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但是人類在工業化革命之後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遠遠超出了自然界排放的總量。
說到這可能很多朋友都會對此產生疑問,平日裡我們都很難察覺二氧化碳的存在,它又是如何作為主要的溫室氣體影響到地球氣候環境的呢?這就要從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充當的角色講起。地球的大氣層是一層多功能保護層,它不僅能夠保護大氣中的氣體不會大量逃逸到太空中去,還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和紅外線,其中紅外線就是散發熱量的主要來源。
當太陽光照射在地表時,有一部分輻射被大地吸收,另一部分被反射回大氣,甚至是返送回太空。在熱輻射返送的過程中,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扮演著這樣的角色,它們能夠阻擋相當一部分的熱量繼續往外散失,從而在大氣中起到了保溫效果。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的時候,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大氣保溫層」越來越厚了,太陽光還是照常照在地表上,但是反射回太空中的輻射就越來越少了,歸根結底就是被二氧化碳擋住了。
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曾經發布一系列數據顯示,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就出現了逐年上升的現象,因為那時候人類已經掌握了如何利用化石能源來為機器提供動力。在1970年的時候地球二氧化碳的濃度還在300ppm左右,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這一數值激增到412ppm。伴隨著全球汽車產業、供電產業的發展,這樣的社會現象愈演愈烈,毫無疑問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中去。
有專家預測,如果人類保持這樣的趨勢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的話,那麼到了21世紀末二氧化碳的濃度將會突破900ppm,是現在的兩倍多。這不僅意味著地球的平均氣溫上升,世界各地的自然災害發生頻率也會上升,很難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