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河北40年·蛻變】謝致:梨園國粹中感受時代變遷
長城網7月31日訊(記者 劉瀾瀾 胥文燕)47歲的謝致是一名資深的戲迷。受父母影響,他從小就喜歡聽戲。在他的家裡,不僅有「戲匣子」半導體收音機,磁帶、光碟,還有一個個手寫的劇本,這些充滿回憶的「老古董」,也在為我們講述著時代的變遷,生活的變化。
謝致向記者介紹當時聽戲的錄音機。記者 胥文燕 攝
謝致留存的戲曲光碟。記者 胥文燕 攝
從大喇叭到「戲匣子」
謝致出生於1972年,在他的印象裡,他的父母很喜歡聽戲,最喜歡的是河北梆子。耳濡目染,慢慢地他也愛上了這種高亢的腔調,成為了一名「小戲迷」。
「我記得在我6、7歲的時候,村裡的大喇叭一開始播放戲曲,我就不走了,得站在那兒把戲聽完,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的樣板戲《龍江頌》。」謝致回憶,「當時我們村子裡有下鄉的知識青年,他們成立了文化站,邀請專業演員到我們村裡面指導排戲,那時候我一放學就會到文化站去看他們排戲。小時候村子裡會辦廟會,會有專業劇團來演出,我們一群小孩子會跟著他們跑一個臺口又一個臺口,直到全部演完。」
「當時收音機裡沒有別的節目,都是戲曲,所以當時人們也管它叫戲匣子。」在謝致十幾歲的時候,他常用半導體收音機聽戲。1985年,十四歲謝致第一次走進劇場看戲。「我還記得當時看的那個戲是豫劇的《淚灑相思地》,這部劇非常的感人,我整場都是哭著看下來的,從那以後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戲曲的魅力。」謝致說。
從聽戲到唱戲
1988年,謝致到石家莊讀書,因為他就讀的學校離石家莊絲弦劇團比較近,他經常到劇團裡觀看演員排戲。「那時候專業院團的演員下基層演出有很多,基本每周都會有,我就經常回到劇場裡面買票看演出。」謝智表示。
「那時候有了錄音機,我們自己聽戲就買磁帶,用盒帶聽。我當時為了學戲、聽戲,用壞了兩臺錄音機。」謝致說。
在謝致家裡,有一大抽屜的磁帶和光碟,這些都是他保留下來的「古董」。「有了DVD以後我就開始用光碟了,後來電視臺又有了戲曲頻道,我們聽戲的方式就更多了。」謝致告訴記者。
除了聽戲,謝致說,到了九十年代末的時候,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大家越來越開放了,人們會到公園裡去唱戲,吊嗓子。「那時候我們幾個喜歡河北梆子的戲迷就組織到一起,組成一個『票房』,沒事就一起活動,我們這個『票房』前前後後活動了好幾年。」
時間進入到2000年,電視戲曲綜藝節目的興起也為謝致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他先後參與了河南電視臺、河北電視臺等多檔戲曲節目的錄製,成為了一個知名的戲曲「票友」。
網絡促進戲曲文化發展
在謝致的手機裡,安裝著專門用來聽戲的軟體,在這個軟體裡他可以方便地獲取各種和戲曲有關的信息,欣賞他所喜歡的戲曲。
「微信,QQ等通訊工具方便了我們跟各地戲迷之間的交流,專業演員跟普通戲迷的互動也更多了。」謝致說。
「前幾年我們演出,因為伴奏帶不好找,我們都得請專業的人到現場伴奏,而現在演出,網上的伴奏帶應有盡有,方便了很多。」謝致告訴記者,「現在劇場裡的戲劇演出也越來越精緻了,燈光、舞美等各種高科技手段的應用讓現在的戲曲表演越來越受大家歡迎。」
除了這些,謝致還表示,河北省的文化惠民政策也讓戲迷票友獲得了實惠,用惠民卡去看演出可以省下不少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僅是在石家莊,全國各地哪裡有精彩的演出都可以去看,十分方便。
從最初的「大喇叭」到現在的「網際網路」,四十年來,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有了更好的條件去追求更豐富的精神享受,感受更精彩的藝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