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9.6分的迷你劇走紅——《車諾比》,還原1986年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的重大爆炸事故始末,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輻射事故。有多嚴重?8噸多強輻射物質洩漏,輻射量相當於400顆美國投放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據綠色和平組織統計,那起事故共造成9.3萬人死亡、27萬人致癌、經濟損失180億盧布(約合人民幣19億元)。專家稱,消除其(核洩漏事故)後遺症需要800年,而反應堆核心下方的輻射自然分化則需要幾百萬年。事故已經過去,但後果至今仍在承擔。那個叫做「輻射」的東西令我們恐慌,wifi、地鐵安檢有沒有輻射?電腦手機微波爐的輻射會不會對人有危害?以至於現在大力發展的電動汽車都遭到質疑,它有沒有輻射?本期《沈小花的實驗室》就來聊聊輻射那些事兒。
本期您將看到:
● 電磁輻射和電離輻射的區別;
●電動車的輻射究竟有多大?
怕有輻射?先了解電磁輻射和電離輻射的區別
首先要說明的是,在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中,輻射無處不在。許多人將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混為一談,這是首先要區分的。輻射從大的層面分為兩種,一種是電離輻射(俗稱核輻射),另一種是非電離輻射。
文章作者假設一個人每年要上班300天,每天兩次經過安檢,每次路過都要耗時20秒。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安檢儀進出口處的鉛簾始終保持完整,這個人在一年中受到的輻射總量為1毫希沃特的1/14000(中國的《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規定,公眾受到人工輻射的年平均有效劑量的估計值不能超過1毫希沃特)。
即使鉛簾受到嚴重損壞,打開了3個5釐米寬的縫隙,這個人在一年中受到的輻射總量也僅為1毫希沃特的1/120。與生活中無法避免的天然輻射相比(世界上平均每個人受到的天然輻射的年平均有效劑量是2.4毫希沃特,這些天然輻射包括宇宙射線、地表的電離輻射、通過飲食攝入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和在室內外吸入的放射性氡氣),安檢儀造成的輻射微不足道。
當某種電離輻射的強度很低,人體的受照時間很短,總有效劑量低於一定標準時,它的影響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衡量電磁輻射實際上包括了磁場強度(單位:μt)和電場強度(單位:v/m)兩個維度,目前國家標準(gb 8702-2014)對電磁輻射的衡量標準包括三種不同頻率範圍,分別是低頻(5hz~100khz)電場強度和磁場強度、射頻(100khz~3ghz)電場強度、靜態(0hz)磁場強度。而且三種不同的頻率下各自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
1.在低頻範圍內,國家標準電場強度限值為 4000v/m、電磁感應強度限值為 100μt。
2.在射頻範圍內,國家標準電場強度限值為 12v/m。
3.在靜態範圍內,國家標準 gb 8702-2014 在 0hz 磁場暫無限制要求,引用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2009)的標準電場強度限值為 400,000μt。
如果高於安全值則會對人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電動車的輻射究竟有多大?
我們帶著測試儀器,隨機選了一臺純電動汽車做輻射值測試,用測試車a代稱。分別測試了車輛在靜止狀態下、勻速行駛(約40km/h)中、加速過程中車內不同位置的磁場強度(單位:μt)。
*表格中數值單位為μt。
通過簡單的測試我們也可以看到,電動車產生的輻射不足以對人體產生傷害,不過在加速時會瞬間產生較高(相對於其它狀態下)的輻射,這是由於驅動電機的動能釋放與回收造成,平穩駕駛後輻射會顯著下降。
許多消費者也質疑,電動車在充電時輻射會不會增加,對此我們也進行了測試。
從數據上來看,充電時的輻射值也很小,不必擔心。當然,即使是非電離輻射,對人體來說,輻射值也是越低越好。
為讓大家對上述數值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和對比,我們不妨也來看一下常用電器所產生的輻射數值是多少。手機在正常待機狀態下電磁輻射值在0.1-0.2μt之間。打電話的時候,接通電話瞬間可達到最大峰值25.00μt。通話過程中又大幅回落,維持在0.2μt左右。微波爐在開啟時最高可達到172μt,不過這個數字是用儀器貼在微波爐外壁上測出來的,隨著距離的增加,輻射值會大幅下降。
與這些數字相比,電動車的輻射值算是相當小的了。
電動汽車確有輻射,但數值極低不構成危害
實測過程中可看到電動車確實會產生電磁輻射,且根據不同車型對電池組、驅動電機、線纜布局以及製造要求等不同,車內不同區域的輻射數值也不盡相同。就實測車輛的情況來看,數值遠遠低於國家標準限值,且對比家用電器及手機產生的輻射,電動車產生的輻射微乎其微。
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對於新生事物(或者說是新蹦出來的謠言),也應以理性的態度去對待。好了,以上就是本期實驗室的全部內容,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