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告訴你我國大數據技術的真實水平

2020-11-24 搜狐

原標題:中科院院士告訴你我國大數據技術的真實水平

近日,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梅宏走進《中國經濟大講堂》,分析了當前中國大數據技術存在的差距。

目前大數據的應用處在什麼階段?

我們現在大數據應用,大體上是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種描述性分析。指關注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把這個事情的事物發展歷程,用單純的數據,給你可視化地展現出來。把當前的數據分析以後,把它的態勢給你展現出來,讓你能夠把握這個事物發展的基本態勢。

第二種預測性分析。就是要在描述基礎上,它進一步可能發現事物的趨勢是什麼,比如說奧斯卡獲獎的預測,這就是預測性分析。

第三種指導性分析。就是我根據現在的態勢,預測到未來的變化,我現在做什麼將會對未來有什麼影響。如果用大數據指揮打仗,我做這個決策會演變成什麼結果,這就叫指導性分析。實際上這個是最高級的一種方式,要指導我們現在該怎麼做。

我國在大數據技術上還存在哪些差距?

最大的一個差距還是我們的後發所帶來的問題。我們相對是跟著別人在走,在信息技術起步的時候,中國並沒有參與,所以說我們叫做核心技術、基礎技術缺失,這是我們最大的問題。我們經常講,我們國家的信息產業叫做缺芯少魂,沒有晶片,中央處理器不是我們的,作業系統我們不能夠控制,這叫缺芯少魂。那我們現在很多企業做得也不錯了,但是仍是低端化、空心化。我們應用做得不錯,但是我們高端的設備做不出來,這種情況是長期的一個過程,但是現在可以看到,我們很多能力已經具備了,現在比如說像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在應用規模上毫無疑問都是世界級的大公司,它們也產生了很多世界級的應用,在國際上是沒有的,它們搭建的平臺的處理能力,也是世界級的,它們的數據中心也是世界級的。我們也有很多網際網路的創新,比如說像微信之類的應用,那就是很典型的一種創新,即時通信在這個領域它基本上把中國的市場給佔住了。

二個缺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很多環境還沒建立起來,大數據的共享還不夠。國家層面、法律法規層面,對數據共享的支撐也還不夠。如果你用頭條看新聞的時候,經常會給你推送相關內容,如果你昨天正好在京東上查詢了什麼東西,估計今天的頭條就會給你推相關的東西,如果說你在攜程上找了什麼、查了什麼東西,你在上網際網路的時候,也會給你推相關的內容。共享產生好處,產生便利是必然的,但是好像也沒徵求你的意見,可以把你的信息共享出去。所以法律法規需要去規範它的行為。

從國家層面主要在推的是政務數據的共享和開放,大家看《促進大數據行動綱要》三項任務中第一項任務就是『政務數據的共享開放』,而且有明確的時間表,國家2018年完成共享,2017年是把所有的目錄完成,2020年向社會開放。國家的網站都已經出來了,政務數據拿出來之後,這些部門之間的共享,對我們每一個老百姓都能帶來好處,讓我們少跑腿,政務數據的共享出來,就會讓我們每一個創業的公司能有更多的數據源去做你的運用創新。

覺得第三個不夠,就是我們自信心夠不夠?我們還得有一個自信,我們有龐大的人才資源,我們能不能夠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我們別在技術上一味地模仿跟蹤別人走過的東西,靠我們的人口紅利來形成一個市場規模,靠我們的人口規模來形成競爭優勢。我們更多的模式上的創新,也是需要的,在網際網路時代可能很多東西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數據分析:工作地北京佔半壁江山,出生地江浙滬最多
    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以前稱學部委員)是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和工程院院士合稱「兩院院士」。兩院院士為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和學習。其中科學院院士更專注於基礎研究,今天我們來對科學院院士群體進行初步數據分析,來進一步了解這一頂尖群體。
  • 對話郭光燦院士:我國量子信息技術研究處在國際前列
    量子科技,一個看起來高深莫測的科技詞彙,因為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體學習迅速成為熱詞,圍繞什麼是量子科技、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量子科技如何影響現有產業等問題的討論也持續火熱。10月22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就量子科技的相關問題專訪了量子信息專家——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教授。
  • 中科院院士年薪一般多少 揭秘中科院真實收入
    眾所周知,近日,中科院有多人集體離職了,引起了廣泛關注!有工作人員透露這90多名科研人員被挖走的。然而,大家就比較關心中科院的工資,你知道中科院院士年薪一般多少嗎?據說,中科院的福利不錯的,年薪也是挺高的。
  • 中科院院士VS美國科學院院士,哪個含金量高?
    最近,我國一些科研領域人才在國內落選院士,卻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頗受大家爭議,從近些年來看,落選中科院院士,而被挖走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不止顏寧一人,連大家熟知的袁隆平,曾經就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卻早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了。
  • 中科院院士曝光七顆軍用衛星,最高精度達分米,追平美國技術
    它是我國精度最高的民用測繪衛星,可以將對地定位的精度控制在5米以內,代表著我國民用衛星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高分專項,是我國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16個科技專項之一,其目標是要建設完成我國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網絡
  • 院士校友數量大比拼,2020中國醫學院校本科畢業生兩院院士數量排行榜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被稱為「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領域和工程技術領域的最高榮譽稱號,每兩年評選一次,從國內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代表著我國科研實力最高水平的一批人。 在一定程度上,醫學院校兩院院士校友數量可以反映了一所醫學院的生源質量、培養能力和師資力量。
  • 中科院院士胡文瑞
    廣告  在河北辛集中學做關於「太空探索」的科普報告會  近日,著名流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中科院已在地球大數據研究中實現突破
    ·網際網路發展論壇「科技發展與創新驅動」主論壇上,圍繞地球大數據發表了主旨演講。演講一開始,郭華東院士便將聽眾引入5年前的那次關乎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會議。「但5年過去了,17個可持續發展近一半沒有獲得相關數據指標,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目標仍面臨著巨大挑戰。」郭華東表示,在超過230個指標中,目前只有大約53%的指標實現了既有方法又有數據,但是仍有約46%的指標處於有方法無數據狀態,還有1%處於不同狀態層級的指標。
  • 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吳一戎院士做客北大信息技術與信息化名家講壇
    吳一戎院士作報告在演講中,吳一戎院士簡要介紹了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回顧了「奮進號」太空梭的研製過程,講解了雷達技術從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的的重大技術跨越
  •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惠州兩大「重器」對全國科技創新意義重大
    點擊圖片查看系列報導近日,粒子物理、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專訪時認為,中科院與惠州市在惠東縣建設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兩大「重器」,將為惠州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源動力」,推動我國核物理科研整體水平邁向更高水平。
  • 她申請中科院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為我國做出突出貢獻
    在2007年美國科學院所公布的新增院士中,有18名來自海外的院士,其中就包括了來自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的研究員李愛珍。值得一提的是,李愛珍不僅是我國首位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而且還是我國獲得外國院士頭銜的科學家中唯一沒有獲得中科院院士頭銜的。那麼,這位被中科院拒絕的女科學家,卻當選了美國院士,對此她如何回應呢?
  • 清華都沒有專職數學院士!中科院啟動院士增選,數學院士名額大增
    「大樹成長營」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目前中科院院士按照學部來增選,包括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地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和技術科學部,其中將數學學科與物理合在一個學部,但長期以來,數學領域的院士相對較少。中科院院士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總名額在70位左右,從近三屆數學領域的增選的院士來看,人數並不多。
  • 國家科技戰略座談會舉行 孫家棟院士:我國空間基建居世界前列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座談會的致辭中說:「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60年來,廣大院士團結帶領我國科技工作者弘揚科學精神,勇攀科學高峰,積極建言獻策,服務國家發展,做出了卓越發展。」如今,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以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們仍然走在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最前列。
  • 中科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今年我國已痛失24位院士
    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8月2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2020年我國已痛失24位院士。曹楚南在中國領導和開拓了腐蝕電化學領域,出版《腐蝕電化學原理》等專著。
  • 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成為美國院士,卻一直為中國奉獻
    中科院,是多少科研人員夢寐以求的地方,那裡擁有最好的資源,更是我國最高科研水平的代表。那裡聚集了我國頂尖的科研人才。就像「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一樣,每個科研人員的夢想則是能有朝一日成為中國的院士,那將是多麼的榮耀。
  • 中科院女博士論文造假真相:數據造假難以發現
    有中科院教師提議,不妨考慮引進對導師的「實質性處理辦法」。造假事件震動學界「最牛化學所」曝出女博士造假事件7月11日,中科院發布公告,稱因為論文數據造假,一名博士的學位被撤銷。此事隨即被北青、北晨、京華等媒體報導,各大網站進行轉載,引起人們關注。其實早在今年3月,一封以該博士生導師林國強院士的名義發表的「公開信」,就在網絡上流傳。
  • 史上最全整理:大數據揭秘55位陝西院士
    ,統稱為「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界的傑出代表和最高終身榮譽稱號。高鴻是中科院資深院士,西北大學和南京大學終身教授,是我國分析化學學科學術帶頭人之一,是我國近代儀器分析的奠基人,是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的著名分析化學家和教育家。高景德院士是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現代電能系統運行和控制的新理論與新技術專家,曾擔任清華大學校長。
  • 李愛珍: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院士
    這位女科學家的名字叫李愛珍,在2007年5月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這原本是值得每一位中國人自豪的事情,畢竟在中美整體科技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能有中國科學家成為美國院士,足以證明中國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然整個輿論的關注點卻不在這件事情本身上面,人們更加感興趣的是,這位成功當選美國院士的女科學家,在國內申請中科院院士曾經4次遭到拒絕。
  • 上海分院領導親切看望中科院資深院士
    9月9日,中秋佳節來臨之際,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朱志遠,前往上海華東醫院,親切看望了吳浩青、嵇汝運、施履吉、張煦等中科院資深院士,並代表上海分院其他領導向他們致以誠摯的節日問候,祝他們節日愉快,早日康復。    朱志遠副院長首先來到復旦大學教授、中科院資深院士吳浩青先生的病房,帶去美好的祝願。
  • 不幸消息,又一位中科院院士逝世,曾是中子散射技術研究領軍人物
    噩耗傳來,中國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章綜,於27日這一天,在北京因病醫治無效溘然長逝,享年90歲,生前是我國第一代從事中子散射技術和應用研究的領軍人物,並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培育一大批後進的物理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