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科院院士告訴你我國大數據技術的真實水平
近日,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梅宏走進《中國經濟大講堂》,分析了當前中國大數據技術存在的差距。
目前大數據的應用處在什麼階段?
我們現在大數據應用,大體上是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種描述性分析。指關注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把這個事情的事物發展歷程,用單純的數據,給你可視化地展現出來。把當前的數據分析以後,把它的態勢給你展現出來,讓你能夠把握這個事物發展的基本態勢。
第二種預測性分析。就是要在描述基礎上,它進一步可能發現事物的趨勢是什麼,比如說奧斯卡獲獎的預測,這就是預測性分析。
第三種指導性分析。就是我根據現在的態勢,預測到未來的變化,我現在做什麼將會對未來有什麼影響。如果用大數據指揮打仗,我做這個決策會演變成什麼結果,這就叫指導性分析。實際上這個是最高級的一種方式,要指導我們現在該怎麼做。
我國在大數據技術上還存在哪些差距?
最大的一個差距還是我們的後發所帶來的問題。我們相對是跟著別人在走,在信息技術起步的時候,中國並沒有參與,所以說我們叫做核心技術、基礎技術缺失,這是我們最大的問題。我們經常講,我們國家的信息產業叫做缺芯少魂,沒有晶片,中央處理器不是我們的,作業系統我們不能夠控制,這叫缺芯少魂。那我們現在很多企業做得也不錯了,但是仍是低端化、空心化。我們應用做得不錯,但是我們高端的設備做不出來,這種情況是長期的一個過程,但是現在可以看到,我們很多能力已經具備了,現在比如說像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在應用規模上毫無疑問都是世界級的大公司,它們也產生了很多世界級的應用,在國際上是沒有的,它們搭建的平臺的處理能力,也是世界級的,它們的數據中心也是世界級的。我們也有很多網際網路的創新,比如說像微信之類的應用,那就是很典型的一種創新,即時通信在這個領域它基本上把中國的市場給佔住了。
二個缺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很多環境還沒建立起來,大數據的共享還不夠。國家層面、法律法規層面,對數據共享的支撐也還不夠。如果你用頭條看新聞的時候,經常會給你推送相關內容,如果你昨天正好在京東上查詢了什麼東西,估計今天的頭條就會給你推相關的東西,如果說你在攜程上找了什麼、查了什麼東西,你在上網際網路的時候,也會給你推相關的內容。共享產生好處,產生便利是必然的,但是好像也沒徵求你的意見,可以把你的信息共享出去。所以法律法規需要去規範它的行為。
從國家層面主要在推的是政務數據的共享和開放,大家看《促進大數據行動綱要》三項任務中第一項任務就是『政務數據的共享開放』,而且有明確的時間表,國家2018年完成共享,2017年是把所有的目錄完成,2020年向社會開放。國家的網站都已經出來了,政務數據拿出來之後,這些部門之間的共享,對我們每一個老百姓都能帶來好處,讓我們少跑腿,政務數據的共享出來,就會讓我們每一個創業的公司能有更多的數據源去做你的運用創新。
覺得第三個不夠,就是我們自信心夠不夠?我們還得有一個自信,我們有龐大的人才資源,我們能不能夠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我們別在技術上一味地模仿跟蹤別人走過的東西,靠我們的人口紅利來形成一個市場規模,靠我們的人口規模來形成競爭優勢。我們更多的模式上的創新,也是需要的,在網際網路時代可能很多東西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