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期處理的核心思想
在後期學習的過程中要多問為什麼把握攝影原理了解後期調整背後的意義本堂課基礎教程
·/攝影原理/·
攝影原理在後期學習中十分重要,是突破瓶頸的關鍵。
掌握攝影原理可以通過看通道直方圖
看出圖片的主色調
色彩的基本屬性
◎ 色相:區分不同顏色的首要特徵。不同的顏色賦予畫面不同的表現力,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不同的色相區分不同的色彩
◎ 飽和度:色彩的純度即鮮豔程度。一種顏色的飽和度越高就越鮮豔,反之,當飽和度最低時畫面就呈現黑白效果。高飽和度使色彩的攻擊性增強,更能引起人視覺上的反應,飽和度越低相對就越平和。在日系攝影中飽和度就相對較低,容易給人一種安靜舒適的感覺。
左邊為原圖。中間的圖是提高飽和度之後,色彩鮮豔許多,但是可以看出飽和度過高會有色彩溢出的現象出現。最右邊是將飽和度調到最低,畫面變為黑白。
◎ 自然飽和度:即智能飽和度。在一定範圍內調節飽和度,能保留畫面的色彩信息,調整相對比較柔和,在風光攝影中可以避免畫面過度飽和。
用自然飽和度調整圖片飽和度
◎ 明度:色彩的明亮程度。明度越高越清明,適合表達一種輕鬆的氛圍,明度越低越厚重,適合表達一種沉重的有質感的氛圍。
調整圖片明度呈現不同的效果
互補色理論
◎ 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這三種顏色分別對應的補色是青,洋紅和黃。補色的第一個應用是平衡畫面的色彩。如果照片顏色偏紅色,可以加入青色使其得到中性的色調。所以我們可以利用補色的原理調整畫面的白平衡,讓畫面呈現更加均衡的色調。
◎ 在通道直方圖中,也可以調整畫面的白平衡。例如藍色曲線,提亮可使畫面偏藍,壓暗使畫面偏黃。
◎ 色彩模型:是用來描述顏色的方法。色彩的三個屬性可以定位一種顏色,也可以用來建立一個色彩模型去表示一種顏色。
RGB色彩模型中間是白色,因為RGB色彩模型是一種加色模式,是光的疊加。CMYK色彩模型是減色模式,是光的衰減。光分為兩種:物體本身自己發出的光和不發光物體依靠外部光源的反射光。可以自己發光的是基於加色模式,比如顯示器,不可以自己發光要依靠外來光源的是基於減色模式。
理解RGB色彩模型對於理解數字圖片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像素:R20 G40 B60」代表一個像素裡紅色的光發出20的強度,綠色的光發出40的強度,藍色的光發出60的強度。
PS中的混合模式就是用這個原理配合一定的計算方法去計算各個通道中的數值。變暗混合模式就是將上下兩個圖層中對應像素的RGB值分別進行比較,取其中較小的那個。
·/基礎後期處理/·
色溫:色彩的溫度,用於調整畫面的顏色,使畫面偏黃或者偏藍。
提高色溫畫面偏暖即黃色(中),降低色溫畫面偏冷即藍色(右)
色調:和色溫的概念相似,也是調整畫面的顏色。色調的調節使畫面偏綠色或者紫色。色溫和色調模擬的是一天中顏色的的變化,二者一般結合使用,綜合調整圖片的色彩。
色溫不同呈現不同的色彩表達
曝光:調整畫面的明暗程度。
Gamma值:調整畫面的灰度。曝光工具整體調整畫面,而Gamma值則是調整畫面的中間調。
PS中gamma是中間的三角形。
gamma值可以用來修復畫面的細節,統籌畫面。可以在修圖時嘗試使用gamma值,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比度:畫面的明暗對比程度。
提高對比度(中)可以使畫面通透,黑白對比更加明顯,但是會損失畫面的細節。降低對比度(右)使畫面灰濛濛的,但是可以呈現更多的細節。
去霧工具:消除大氣中的霧霾,使畫面更加通透。
清晰度和銳度:調整畫面的質感,讓畫面更加清晰。二者相比清晰度半徑大,調整清晰度使畫面的邊緣更加明顯。銳度半徑小,調整銳度使畫面更加細膩。PS中有一個銳化的濾鏡,可以改變半徑的大小,大半徑就是清晰度效果,小半徑就是銳度效果。
中間圖片為提高清晰度,右邊圖片為提高銳度
降噪:降低畫面的噪點。噪點一般分兩種,明度噪點和色彩噪點。明度噪點就是黑白顆粒噪點,色彩噪點就是雜色。可以用對應的降噪工具去降低對應的噪點。
暗角:畫面周圍的黑色區域。
添加暗角使畫面的焦點和視覺中心更加集中。
畸變:鏡頭畸變和透視畸變
◎ 鏡頭畸變:鏡頭本身的光學現象產生的畸變。
◎ 透視畸變:由於視覺的遠近呈現的物體大小不同(近大遠小),與物體真實的樣貌產生的差距。移軸鏡頭專門用來調整畫面的透視畸變。
·/高級後期工具的應用/·
曲線(非常重要,後期應用非常多)
◎ 提亮和壓暗曲線
往左上拉動(中),畫面變亮,右下拉動(右),畫面變暗
◎高對比曲線和低對比曲線
高對比曲線是用來提高畫面的對比度,可以理解為提亮曲線和壓暗曲線的結合體,提亮高光壓暗陰影。低對比度曲線是將暗的地方提亮,亮的地方壓暗,降低畫面的對比度。
中間圖片為高對比度曲線,右圖為低對比度曲線
◎ 顏色通道曲線
利用互補原理通過曲線的調整調節畫面的白平衡。曲線往左上拉可以增加對應通道的顏色,右下拉為畫面增加對應通道互補的顏色。
紅色通道曲線:提亮紅色通道曲線(中)畫面變紅,壓暗紅色通道曲線(右),畫面變青
綠色通道曲線
藍色通道曲線
HSL工具:對應色彩的三個基本屬性,H-色相;S-飽和度;L-明度。分區調整顏色的工具,進行精細化的調整,在調整一種顏色的時候不會影響其他的顏色,最大化的處理圖片的細節。
◎ 只調整青色使畫面發生變化,其他顏色不發生變化。通過調整色相使一種顏色轉化為另一種顏色。
調整青色的飽和度
調整青色的明度
高低光:根據畫面曝光的不同,對畫面進行分區的精細調整。根據畫面的亮度分為四個區域 最亮,較亮,最暗,較暗。用不同的工具去調整畫面中不同的曝光區域。
中間圖降低陰影,右圖為降低黑色色階
中間圖片變黑的區域比右圖小,因為黑色色階包含的黑色區域範圍較陰影更多。
漸變工具:線性漸變和徑向漸變
◎ 線性漸變:運用最多的是天空到地面的漸變。天空通常比較亮,使雲彩失去細節,這時使用線性漸變工具,降低天空曝光,使天空呈現更多的細節,同時地面不受到影響。通常用來平衡天空和地面的亮度差。
下圖中應用線性漸變增加天空部分的色溫和飽和度
◎ 徑向漸變:中心到四周的漸變。線性漸變即一條線,徑向漸變是一個圓。
原圖基礎上添加徑向漸變濾鏡調整曝光效果
徑向漸變可以用來模擬光效或說渲染光效。太陽可以看做發光源,建立徑向漸變濾鏡移到太陽周圍提高曝光,使畫面呈現更明顯的光學效果。
徑向漸變濾鏡渲染光效的效果
·/後期實例/·
通透畫面的後期效果
在風光照片中應用廣泛,由於天氣原因常導致畫面不夠通透。
◎ 首先將畫面的去霧調整到最大,但是畫面的細節特別是地面的細節發生嚴重的缺失。
◎ 調整陰影和黑色色階,讓地面的細節顯示出來。調整高光,使天空更加明亮。
◎ 提高畫面的曝光,使畫面更加明亮
◎ 提高畫面的對比度,使畫面更加通透
人像教程
◎ 畫面存在的問題:畫面輕微的失焦導致人物面部不是特別清晰,其次畫面有點沉悶,導致主體不突出,色彩不鮮豔
◎ 調整曝光和對比度,使畫面更加通透
◎ 調整清晰度和銳度:由於圖片輕微失焦所以這裡多用清晰度,少於銳度。使用清晰度後人物的面部瑕疵會更加明顯,需調整皮膚的質感。
◎ 潑辣修圖可以自動識別人物面部,對皮膚和五官進行調整。
◎ 調整HSL:通過調整色相和飽和度將背景的植物顏色由綠色調整為偏青色,色彩更加鮮豔,突出人物。
◎ 加入暗角使畫面的焦點更加集中,壓暗了背景,使作為主體的人物就更加突出。
人像後期的流程:曝光—膚色—面部—色彩—出片
◎ 首先矯正畫面的曝光。
◎ 然後矯正膚色的色偏,使膚色回歸到正常的水平。這裡利用HSL工具,人物偏紅就降低紅色的飽和度,提高紅色的明度,使膚色更加通透。
◎ 提高人物面部的質感,矯正面部瑕疵,磨皮等使面部更加清潔。
◎ 前三部的調整使畫面回到正常水準,然後再對畫面進行色彩的處理。顛倒流程會給後期帶來麻煩和困難。
對於攝影愛好者而言,常常有一個不好的習慣:拿到一張原圖就開始各種後期嘗試,這個滑塊拉動一下,那個地方液化一下,完全是憑感覺和運氣在修圖。
殊不知我們忽略了攝影后期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在後期一開始,對照片整體的分析和思路的確立。
我們拿到一張原片(甚至在照片拍攝之前),應該先仔細觀察和分析照片,以確立照片的整體形式,分析照片的興趣點,和考慮後期的大致思路,然後再用各種後期技術和工具進行處理。
1 確立照片的整體形式
同樣的一張照片,根據表達方向的不同,後期可以調成不同的影調、色彩和風格,這些都是需要我們一開始就大致確定的。
甚至關於後期的尺度,其實也和我們的目的有關,更偏記錄的照片,那麼後期需要更接近真實,更偏表達的照片,那麼後期可以有更多的操作空間。
相似前期構圖的照片,如果表達的主題不同,那麼後期思路可能大不相同。
上面這張原圖拍攝於格陵蘭島,一個比較平靜的清晨,沒有特別壯闊的風景,我主要是想表達人的一種孤獨感。因此後期主要基調定為如下:
整體影調需要是暗調,這樣會比較壓抑。對比度不需要很高,烘託環境的平靜感。2. 色彩飽和度不能太高,否則情緒過於熱烈。色相上應該更偏冷,帶來寧靜感。
3. 畫面中除了人和山頭外,其他地方細節不能過多,特別是比較搶眼的細節。所以天空雖然已經是光板天,但依稀可見的幾朵雲,還需要進一步的模糊和抹除,水面過多的細節也要減去。
有了整體的思路和方向,後期才能達到一個比較統一的情緒,不至於上面是一個震撼熱烈的紅山頭,下面是一個寧靜冷清的水面,後期調整互相衝突。
上面這張照片也是拍攝於格陵蘭島,同樣是一個人站(坐)在石頭上。
但是由於我的表達主題不同,這張照片我更希望把他和希望、輝煌一類的詞語聯繫起來,因此後期的思路也完全不同:
影調不能太暗,對比度要比較充分,給人希望的力量。2. 色彩需要偏暖,高飽和,這樣才比較燦爛熱烈。
3. 畫面細節不能太平淡,要有前方是星辰大海的感覺,因此決定在天空後期添加一些雲彩。
我在《風光攝影后期基礎》一書中提到過,技術服務於形式,形式服務於內容。
因此我們在後期處理時,首先需要確定的就是內容和方向,到底是雄偉的風景,還是寧靜的氛圍,還是內心的映射?
表達方向決定後,才能確定形式上的基調,到底是冷一點暗一點,還是暖一點亮一點。
而具體要用哪種調色工具和後期技術,則是後面具體執行時的細節了。
我們在製作組圖時,更需要從一開始,就確認和統一好組圖的形式。
比如上面一組原圖,是我在暴風雪期間抓拍的格陵蘭小鎮街景,原片中有比較亮的,也有比較暗的,有偏中性色的,也有偏冷調的。
如果我要把他們整理成組圖的形式發表的話,就需要在組圖整體的角度,在一開始對他們的色彩影調進行統一,不能這張是明亮歡快的,下一張又是低調壓抑的。
寫作文需要先立意,我們在修圖時,也需要先確認主題、思路和方向。
2 分析照片的興趣點
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一般都是先立意再動筆。雖然攝影項目也應該是這樣,但現實世界總是充滿了複雜和驚喜,我們在前期拍攝時,可能很多時候還是在靠直覺進行捕捉。
因此在後期的一開始,我們更需要重新去審視我們的照片,從中提取出那些興趣點。
上面這張原圖,是用無人機航拍的冰山,很有意思,抓怕到了冰山底部隱藏的那些部分。
這張照片的興趣點無疑是冰山。旁邊的小船也是很有趣的,因為它作為參照系,襯託出了冰山的宏大。
後面的陸地,提供了一些背景信息,比如冰山位於海岸邊,但這些並不是很有趣或者很重要的信息。因此我後期思考時決定進行二次構圖,裁掉多餘的部分。
這樣的話內容更加統一,視覺上也特別的震撼。
上面一張圖片,記錄了一個清冷的漁村早晨,整體顯得比較雜亂,如果不進行取捨的話,可能讀者無法知道攝影師到底要表現什麼。
因此我決定對畫面只保留一個主要的興趣點,也就是明亮的路燈,以及兩個次要興趣點,淡淡的房屋燈光和匆匆走過的行人。
這樣通過後期的裁圖,以及對其他景物的壓暗淡化處理,我們就從視覺上提取出了畫面的興趣點,讓觀者從中感受到北極漁村的別樣氛圍。
確認興趣點不僅僅意味著二次裁圖,而且對畫面局部的明暗、色彩等等都有影響。
比如上面一張巴塔哥尼亞秋色,我們就需要在後期開始前,先對其中的主要景物進行分析。
中間日照金山時的Fitz Roy雪山,無疑是本片亮點,需要突出。
突出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金山左側的山頭,由於距離的關係,竟然看起來比我們的興趣點還要高,因此需要裁掉。
為了突出金山,我們需要讓金山的顏色和明度都從照片中「脫穎而出」。
因此天空需要進行後期壓暗,最好做成冷色調,這樣金色山峰就可以通過色相、飽和度、明度上的特殊性,在畫面中牢牢佔據我們的眼球。
甚至有的時候,乍一眼看上去是一張廢片,我們也可以通過後期的思考和觀察,發現照片中的亮點。
上面一張桂林的雨中航拍,無疑原片並不搶眼。
但是我們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發現其中一些有意思的地方,比如霧氣蒙蒙的山峰特別有層次感,畫面中的道路和山峰邊緣也特別有幾何線條感。
但是由於原圖畫面中複雜的信息,比如暗淡的色彩,凌亂的房屋,茂密的樹木,會把讀者的關注點吸引到這些並不有趣的地方,就會覺得照片是張廢片。
如果我們在後期時大膽的去掉這些無關的色彩、細節和信息,提取出畫面中豐富的幾何結構,那麼就能「變廢為寶」。
3 考慮後期的大致思路
攝影后期,技術是基礎,關鍵是思路。
很多照片,並不需要複雜的後期處理,只需要簡單的對畫面的色彩進行統一、影調進行強化,主體進行突出就可以了。
比如上面這張德國城堡的原片,後期幾乎都是在Camera Raw中完成。只要確認了強化天空漸變,突出城堡光輝的思路之後,很快就能搞定。
很多照片,雖然前後期樣貌發生了巨變,但用到的技術其實也很簡單。
比如上面一張原片,後期主要用到的是加深減淡工具,我在《學會加深減淡工具,提升照片畫面表現力》一文中介紹過的後期簡單工具。
更關鍵的還是需要對照片進行分析,知道需要對哪裡進行提亮減淡,哪裡進行加深壓暗。這才是讓一張照片後期看起來大不同的關鍵。
畫面並不是細節越多越好。
上面這張海冰的原片,我就決定去掉白色冰雪中的大部分細節,突出海岸線的線條和色彩對比。
但是細節也不是越少越好。
上面這張山峰的照片,我就決定後期用畫筆,進一步強化水面紋理的細節,和前景花草的質感,天空也製作了一個原來不明顯的漸變過渡。
到底是需要增加細節,還是減少細節?到底畫面中哪些地方的細節需要進行處理,其實都是思路的問題,需要我們多看,多想,多分析。
攝影后期最關鍵的一步,其實就是分析畫面和確認思路,思路一旦確定,照片的最終形式就確定了。
到底是用曲線、色彩平衡還是畫筆去做具體的處理,其實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重要。
技術決定下限,思路決定上限。攝影后期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確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