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無意中在網上看到有個網友的這樣一段話:
豆瓣有一個叫「父母皆禍害」的小組,裡面幾乎都是母親禍害女兒的例子。我也是被母親禍害長大的,脫離母親的控制之後,我才第一次知道陽光是什麼味道。
查了一下豆瓣才知道,這個叫「父母皆禍害」的小組成立於2008年1月18日,至今已經有11年之久。在正常人的思維裡,這是一個離經叛道的組織,幾百名成員每天發帖罵自己的父母,吐槽自己不堪的成長經歷。所以小組在成立之初頗受媒體關注,一度引發各種批判和討論。
翻翻貼子就會發現,在這些人的經歷中,無論是父母粗魯家暴還是不能溝通,抑或是無情殘酷,大多數貼子表現出來的是同一個主題,那就是父母跟子女之間沒有界限。很多父母意識到不到子女是一個獨立的人,覺得是自己生出來的,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打罵或者其它對待都是應該的。
由衷心疼那些從小感受不到父母疼愛卻備受控制的孩子。
01、子女終將走出父母的世界,父母所能做的只能是得體地退出
最近,皮克斯的一個名叫《包寶寶》的動畫片斬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故事的主角是一個華人媽媽,由於老公工作忙,沒有人陪伴她,這讓她的內心無比孤單。突然有一天,她發現自己親手做的小包子突然活了過來,非常驚喜。
媽媽對包寶寶細心呵護,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可是,寶寶慢慢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世界,面對媽媽不敲門就貿然闖入自己的房間十分不滿。終於有一天,包寶寶帶回了一個金髮碧眼的女孩兒,女孩兒無名指上閃閃發光的鑽戒宣示著從此自己代替媽媽成為包寶寶最親的人。原來,包寶寶這次回來是為了收拾行李,跟女孩一起離開這個家。
媽媽死守著門,卻改變不了包寶寶離開的決心。失望和憤怒的媽媽,最後一把把包寶寶塞進了嘴裡吃了下去,然後蹲在地上崩潰大哭。
影片結局看起來很殘忍,尤其是包包吃掉包寶寶那一段很嚇人,可是卻是現實中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很多孩子從小就像包寶寶一樣被父母控制,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也不能獨立做決定,否則就會被「吃」掉。
多少個孩子在剛上幼兒園之初,父母恨不得一整天打開幼兒園的監控視頻,全天無死角地看著孩子的一切動態,害怕孩子初上幼兒園不適應、渴了餓了沒人管,更害怕孩子受欺負。
誠然,父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經歷過孩子初上學時的忐忑,然而孩子終究是要長大,我們必須給予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讓孩子獨自去面對這個社會,而且要無條件地信任孩子。
在孩子最初的前三年裡,父母要給予孩子深度的陪伴,再親密都不過分,因為那是孩子最初建立生命中安全感的階段,也是孩子幸福的動力源泉。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逐漸有了自己的個人意識、隱私空間和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以後,父母就應該得體地退出,可以引導,但不要代替。
02、給予孩子指導性的關懷,但讓孩子自己決定人生
我國著名的作家易中天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是這樣做的:
剛上高三的女兒就請老爸對其前途進行科學設計。易中天卻說:「我雖然是博導,但你仍然必須學會自己選擇。」
女兒要求爸爸給點指導意見,易中天先生的意見是「四項基本原則」和「三維坐標系」。
四項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幾點:
興趣原則,你選的專業應該是你最感興趣的;優勢原則,你選的專業必須最能體現你的優勢;創造原則,這個專業畢業以後從事的工作要具有創造性,而不是簡單的重複勞動;利益原則,這個專業必須有著良好的發展前途,最好能夠賺錢。
而「三維坐標系」則是X軸——城市,Y軸——學校,Z軸——專業。
易中天說:「按照這個坐標系,加上四項基本原則,結合你可能得的考分,找一個最佳結合點。」
幾天後,女兒經過仔細分析認真選擇,把自己立志於成為一名優秀設計師的夢想告訴了老爸,並說:「麻煩您老人家抽空幫我對有關學校實地考察考察,我再作具體決定。」
為了幫女兒更好地選擇好這個最佳結合點,易中天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把女兒考慮範圍內的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地近百所高校跑了個遍,並實地拍攝了這些學校教室、宿舍、食堂、學生狀態等音像資料,還列出了這些學校近年來在福建省招生的排行榜。
資料整理好後,他交給了女兒,便不管不問任其選擇了。最終,女兒選擇並考取了同濟大學。由於一切都是依照自己的意願,她在大學期間如魚得水,年年獲得一等獎學金,畢業時還被評為上海市優秀畢業生。
父母不幹預女兒的選擇,但是卻在女兒需要指導的時候,下大力氣去調查,然後給出科學的建議,讓女兒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按理說易中天先生作為一個著名學者和導師,是最有資格替孩子決定人生道路的了,但是他卻在幫助女兒進行人生決策時,顯示出自己的謙遜、溫和、智慧和勤奮。
反觀我們現實中的父母,太多人在該對孩子進行陪伴和正確引導的時候沉迷於手機,不肯把自己的時間分出來一點給孩子,反而在該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時候積極地幹預孩子的選擇和決定。
03、如何在愛孩子的同時保持好分寸感
龍應臺曾經說過:「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很多父母對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這輩子為了你付出太多了」,他們把孩子放在生命中的第一位,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該管的不該管的全攬在自己身上。然而愛的沒有分寸感反而成了溺愛,讓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失去了獨立的能力,我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應該儘量做到以下幾點:
(一)、主動權交給孩子
我曾經在外面吃飯時,見到一個七八歲的孩子拿著手機玩遊戲,母親在旁邊一口一口餵飯,餵得快了或者慢了就會遭到孩子一頓埋怨,而母親還在一邊不停道歉「寶寶別生氣別生氣,怪媽媽」。
家長在該孩子自己去體驗和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去經歷,比如孩子學著自己吃飯、穿衣、收拾房間,父母要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要讓孩子有學習和鍛鍊的機會,而不是一味大包大攬過度參與。
愛得太多就沒有分寸感,演變成了控制。
(二)、重視情緒管理
我們在外面與人相處時都會考慮自己的言行,害怕因為說話不當對別人傷害,影響彼此的關係,可是在面對自己的親人時,卻常常會說出最難聽的話。尤其是面對孩子教育時,很多父母更會變得非常隨意。因為知道孩子打不走、罵不走,所以講話不注意分寸,甚至說了過分的話,也覺得沒關係。
來自親近人的語言暴力,是對孩子最深的傷害,他會變得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很多人用盡一生都難以調節過來。再親近的人說話都要有分寸感,哪怕是對孩子。父母平時多注重情緒管理,遇到事情先冷靜下來,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和寬容,有話好好說,慢慢說,尋求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來解決問題。過多情緒上的施壓,發脾氣、威脅、辱罵、嘲諷,對教育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三)、懂得適時退出
這個退出,不是意味著疏遠和冷漠,而是適當放手,保持適當距離,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有些家長不懂得這個分寸,翻看孩子的日記、信件、手機信息,或是偷偷觀察孩子在房間裡做些什麼,希望能了解孩子的一切。 這些父母,總是以小時候的那一套教育來對待已經成長了的孩子、總喜歡幹涉孩子的選擇、拿自己的人生經驗指導孩子,希望掌控一切。 殊不知,這樣的舉動只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對父母越來越不信任,變得越來越懦弱、沒主見,或是走上另一個極端,變得反抗、叛逆。父母越是抓得緊,孩子越是會逃得遠,「愛之深,恨之切」。
孩子終將長大離我們,真正智慧的父母,不會事無巨細地幫孩子設計人生,而是培養孩子獨立解決事情的能力,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支持他、信任他、欣賞他,在孩子的世界裡收放得體,進退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