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天台縣赤城街道第二小學的房頂環形跑道正式啟用。孫金標攝
浙江日報天台9月3日電 新學期剛開學,天台縣赤城街道第二小學,就成了眾多媒體關注的焦點——這個新投入使用的校區,將200米環形跑道建在了教學樓樓頂。
匪夷所思的創新設計,讓外界驚嘆的同時,也引發另一種思考:如此費盡心思的背後,學校有多少用地緊張的無奈?對於同樣寸土寸金的省內各地,「立體式」發展的嘗試,有多大借鑑意義?近日,本報記者來到赤城二小實地調查。
樓頂建跑道的設計方案代表中國參加了有「藝術的奧林匹克」之稱的「第14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孫金標攝
建校舍,還是修跑道
赤城二小是天台數一數二的歷史名校,可溯源至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文明書院,其後七易其名,遂有如今的規模。老校區位於天台市區勞動路與工人路交界處,佔地只有3.8畝。到了2012年,學校已經擁有24個班級,1310名學生。這學期開學,學校增加到了30個班級,1450名學生。
老校區太擁擠,沒有操場、跑道,學生的活動場所,只有一個不標準的籃球場、一個排球場,「每天的課間操,學生站不下,只好分兩批。」任教12年的體育老師許法友說,「別說辦運動會,就是正常的體育課都沒法上,學生只能跳跳繩。」
建設新校區迫在眉睫。「2012年下半年我們拿下這塊地,準備整體搬遷。」校長裘天國說,這個10.8畝的地塊,原是縣委黨校所在地,劃給赤城二小建校區是20年前就定下來的,按當時10多個班的規模是夠用了。然而,10.8畝用地,讓如今擁有1400多名學生的赤城二小,陷入兩難:這個面積剛夠建一個帶200米環形跑道的標準操場,或者建設擁有足夠教室的教學樓。「按照生均用地10-15平方米的標準,我們起碼需要20畝地。」裘天國說。
新校區位於赤城路上,正對著濟公故居,仍是天台縣城中心黃金地帶,周圍都是居民區,向外拓展的可能性極小。可容納36個班近1800名學生正常教學需求、有足夠的體育運動場所、各項指標基本達到省二類學校要求——新校區建設向社會公開招投標時,學校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零壹城市建築事務所拿出的設計方案和模型,讓我們耳目一新。最關鍵的是把教學樓設計成橢圓形,樓頂上建環形跑道,不需要增加用地面積,就能基本達到我們所有需求。」裘天國說。於是,學校在去年6月15日正式動工,今年6月30日,新校區全部完工。
螺螄殼,怎樣做道場
在老師的引領下,記者仔細參觀了這座「神奇」的學校。
赤城二小實際上只有一棟建築——橢圓形的4層樓房,總建築面積為11265平方米。學校所在地塊原本是正朝南的一個長方形。但教學樓的建設,要求朝南偏東15度角。於是,學校將建築朝向稍稍「扭」了一下,這一「扭」卻剛巧騰挪出了大量的巧妙空間。
東南角,一片三角形的狹長地帶,正在進行最後的平整,準備建成跳遠、鉛球場地。西南角,一片面積更大的三角形地帶,已經安裝了數個木質座椅、一個古箏雕塑,並留出了不少綠化空地,「這是學生的『成長花園』,以及一片『英語角』。」裘天國說。東北角,水泥場地上已經劃出13個停車位,以及一片自行車車位。西北角則是大通道以及學校保安室所在。
走進主體建築,中間是個橢圓形的大廣場,這是學生集會升旗的場地。一個室外樓梯蜿蜒著從一樓通到樓頂,環形建築內部,還有另外3個室內樓梯,也可以直達樓頂。「教室、辦公室、會議室全都在一起。」裘天國帶著記者參觀,「學生的教室,全都是方方正正的房間,轉彎處都用來做教師辦公室、樓道、衛生間。」
走到樓頂,可見一個紅色的塑膠跑道。與標準跑道不同,這裡只有5條跑道,「跑道內圈是180米,而且最長的直道也僅有80米,如果要進行100米測試,只能打彎。」裘天國說。
建在樓頂,最需考慮的就是安全問題。記者看到,跑道外圈,共有3道防護:靠近跑道是1.2米高的不鏽鋼防護欄,然後是一圈綠化隔離帶,最外圈則是一堵1.8米高的強化玻璃防護牆。跑道的頂端,還特地建了樓頂衛生間。樓頂的東南角有一個標準籃球場,場地四周架設了7米高的防護欄。「安全問題完全不用擔心。」老師們說。
從邊上的樓梯往下走可以發現,籃球場的樓下,3、4兩層是一個可容納300多人的報告廳。二層則設置了5個小型音樂教室,已經做了吸音處理——赤城二小是個民樂特色學校,這樣的配置必不可少。不僅如此,這裡還專門安排了一個150多平方米大的舞蹈教室。
待改進,成本和噪音
巧妙的設計,讓赤城二小既有足夠教學空間,又有了運動場地。他們此前只能租用體育館辦運動會,今年,學校已經在醞釀舉辦校內運動會。「短跑、中長跑、跳高、跳遠、鉛球、籃球等項目,基本都能滿足。」許法友說,囿於運動場地分散,「運動會將會辦成『立體式』,樓上樓下分塊進行,可能耗時會相對長一些。」
校內運動會只是設想,未經實踐檢驗,但日常的體育課卻已經不存在問題,「四五個班級可以在樓頂上同時上課,樓下的場地也可以容納三四個班一起上課。」
解決難題的同時,赤城二小也發現了新校區的一些弊端。「圍合型的建築設計,聲音不大容易出去,相互之間的幹擾會相對大一些。」裘天國說,下課時教學樓內的吵鬧聲,要比橫直型的建築更明顯。
橢圓形的整體建築,加上樓頂運動場的設計,對建築的承重和抗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房屋的局部沉降,很容易會造成建築開裂;樓頂操場如果有幾個班一起跑步,共振問題也得考慮。」裘天國說,在施工時,「我們使用的螺紋鋼比正常的要粗很多,建築的每平方造價也比正常建築貴不少。」不僅如此,樓頂塑膠跑道下面,每隔50釐米,還安裝了一個減震彈簧,為的就是減少噪音和振動。
儘管有些許瑕疵,學校對這一設計仍表示出極大的滿意,「省內只有10多畝地的學校比比皆是,一旦學生增加,將面臨與我們同樣的困境。這個設計處理了建築與場地、形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可以有效解決用地不足的難題,還是有借鑑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