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曼施坦因極力勸說保盧斯放棄不主動突圍的命令,向援軍方向進攻。
但在經過長時間的猶豫後,保盧斯還是因為害怕背上戰場抗命的罪名而拒絕了曼施坦因。
最終,突進到距離保盧斯第六集團軍只有30公裡的霍特第四裝甲集團軍被蘇軍打了回去。
1943年1月,蘇軍通過「木星行動」將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兩支德軍之間的距離擴大到超過250公裡。
至此,保盧斯軍團再無任何獲得增援的可能。
1月8日,蘇聯頓河方面軍司令羅科索夫斯基中將向保盧斯發出投降的最後通牒。為了逼保盧斯儘快做出決定,蘇軍還在不斷縮小包圍圈的範圍。
1月22日,德軍的補給來源——古門拉克機場被蘇軍佔領。這意味著德軍本來就不充足的空中補給將會徹底斷絕。
不過就算如此,德軍仍然在繼續頑抗——蘇聯將投降後的待遇都快說出花了,但幾乎所有德軍都認為,只要投降,就一定會生不如死。
因此,一場激烈的巷戰再次在史達林格勒城內爆發開來——只不過,德軍成了守方,而蘇軍成了攻方。
這一舉動拖住了一些時間。在戰鬥過程中,蘇軍發現德軍剩的人比他們預計的要多不少。因此,蘇軍放緩了包圍圈的收縮腳步,轉而開始鞏固防線。
保盧斯將情況如實上報,請求希特勒允許他們投降。與此同時,曼施坦因也極力勸說希特勒同意保盧斯的請求。
但希特勒回絕了保盧斯的要求,並且要求他們戰鬥到最後一人。
而希特勒對這個決定的解釋是:投降的政治宣傳沒有可信度。投降的人會被榨乾最後一滴血液,然後痛苦的死去。
1月30日,保盧斯被晉升為德意志帝國元帥,拿到了德國陸軍元帥節杖。
希特勒此舉的意義已經很明顯了——他希望保盧斯能夠帶領部隊抵抗到底,然後壯烈殉國。因為在德國的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任何一位投降的帝國元帥。
31日,保盧斯回電:
「第六集團軍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責任,銘記自己發出的誓言。為了元首與國家,我們將戰鬥到最後一人,最後一彈。」
而就在同一天,保盧斯第六集團軍司令部被蘇軍攻陷,司令部全體被俘,保盧斯宣布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從司令部逃出的一名德國發報員在2月1日向德國發回了一封著名的電報:
「第六集團軍無線電臺即將關閉!俄軍已經攻佔司令部!打垮布爾什維克萬歲,天佑德意志!敵人已經打到門口,我即將破壞電臺。」
1943年2月2日,被圍在史達林格勒北方的德軍殘部也宣布投降。
至此,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正式結束。蘇軍獲得了這一場史詩級戰役的勝利。
在清點俘虜時,蘇軍還獲得了一個不小的驚喜——
在投降的德軍中,有1名剛剛新晉帝國元帥,3名德軍中將,23名德軍將官,以及超過2000名德軍校級軍官。
根據德軍的記載,在整個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德軍的傷亡人數超過百萬,整個第六集團軍幾乎被全殲。除了投降的人之外,僅有不到3萬傷兵通過空運撤離。
對於這場戰役的戰損情況,蘇軍並未公布過官方數字。但根據記載估算,對比德軍的損失,蘇軍只多不少。
之後,蘇聯用事實證明,德軍對俘虜待遇的猜想:
是對的。
根據官方數字,投降的德軍俘虜總共91000餘人。最終活著回到德國的,不到6000。其他的都被發配到各種苦寒之地去進行超負荷勞動,絕大部分人都死在了勞動的過程中。
而對於那些德軍高級軍官,蘇軍也充分榨乾了他們的價值——在蘇軍的安排下,他們成為了反對德國,反對法西斯的政治宣傳工具。
而這一操作,對德國國內是一次巨大的打擊,畢竟這些高級軍官的職位和影響力實在太大了。
這一戰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是德國命運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
在這場戰役之後,德軍的力量再也不復從前。
在莫斯科戰役中,德軍展現了他們的進攻極限;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蘇軍就已經開始擁有大規模反擊的實力了;而在接下來的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就已經完全無力抵抗了。
用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的話來說:「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梁骨已被打斷了。」
至此,二戰的走向開始轉變,德國的敗亡,已經無法挽回了。
下期預告
蘇德最後血戰·二十一——庫班上空的喋血空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