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將在平臺上出售一種叫做Libra的貨幣,Facebook、WhatsApp和Messenger進行購買並存到一個叫Calibra的數碼錢包裡。
然後,就可以用這種叫Libra的數碼貨幣對其他用戶或商家進行支付,就像發個簡訊那樣方便快捷。
Facebook表示,維薩(Visa)和萬事達(Mastercard)信用卡、網上支付PayPal、eBay、Spotify等將來都可能會接受Libra付款。
更多商家和機構接受Libra之後,用戶可以使用Libra 付各種帳單,掃碼購物,搭乘公共運輸車輛。
而這些功能,支付寶,微信支付和蘋果支付已經能夠完成了。
那它的特殊之處在哪呢?
在於Libra的數碼幣概念。
現有的支付寶,微信支付和蘋果支付沒有自己的加密數碼幣,而Facebook不光有數碼錢包,還有專門為這個錢包而設的數碼幣。
意思就是,Facebook錢包裡的錢不只是帳號上的數字,而是有區塊鏈的數碼幣。而上一個出名的數碼幣,是如今價格如日中天的比特幣。
但是,Facebook的營銷文案和白皮書裡重點提及的Libra的數碼幣屬性、區塊鏈、去中心化和無許可,卻廣受非議。
英國貨幣業專家多米尼克·弗裡斯比(Dominic Frisby)指出,「Libra既不去中心化,也不是無許可。一個不具備去中心化、不帶挖礦獎勵屬性的區塊鏈就不能叫區塊鏈。它只是一個資料庫。」
簡而言之就是,除了Facebook的運營之外,其他用戶並沒有辦法通過自己挖礦得到額外的Libra貨幣。這一點,又與比特幣和其他數碼貨幣截然不容。
Libra是一種基於資料庫的加密結算貨幣,有硬通貨資產為依託,也有獨立的管理機構。
因此,不論和是傳統貨幣,還是比特幣或者數字信用額相比,Libra都是一種全新的產物。
而基於資料庫之支付系統之外,再造一個加密數碼幣,又有什麼意義呢?
Facebook的官方說法是,和比特幣一樣,Libra具備即時、全球化這些優點,但因為不需要挖礦,因此比後者安全穩定,對環境無害。
Facebook表示,Libra和相對應的Calibra肩負著重要使命,「在傳統金融服務落後的地方提供便捷可靠的支付渠道,賦予智慧型手機用戶更大的金融自由。」
在未來,幾乎人人都能擁有一部智慧型手機,這能為許多窮人提供上網渠道和即時支付的工具。而Facebook認為,Libra這個工具能提供更多方便。
這一說法,在評論人士眼裡卻站不住腳。
在他們看來,Facebook更在意的是挖掘用戶資料庫的商業價值,並在用戶基礎上創造一種內部儲備貨幣以及相應的支付系統。
Facebook的原身是社交網站,如同微信支付一般,Libra作為一種加密數碼幣,需要依靠強大的社交屬性和用戶群以及軟體流通。
在Facebook的業務架構裡,Libra的定位並不是為了獲取收益,收取的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主要的收入來源在於廣告商,以及提供的附加值服務。
參與Libra財團的大公司需要支付高額的入夥費,1000萬美元。
入夥之後的平等股權,和Facebook的資料庫,才最具價值。
而這,就涉及到了個人隱私的問題。
Facebook在保護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方面的口碑毀譽參半。
Facebook的宣傳口號是,「你或許不信任我們,但你總得信任Visa、PayPal和Uber。」
而數碼貨幣也同樣具有市場波動劇烈的缺陷,甚至還與洗黑錢、金融詐騙等犯罪行為掛鈎。
對於大眾這方面的擔憂,Facebook表示,Libra與包括英鎊、美元、日元、歐元等許多成熟貨幣掛鈎。
管理Libra的獨立機構也設在相對安全的瑞士日內瓦,目前的28個財團成員擁有同等的投票權,而財團總人數還將擴展到100個。
支付系統的Calibra的安全性,據稱向銀行和信用卡系統的安全防範相當,採用認證和反詐騙機制,用戶錢幣失竊能夠得到補償。
在Facebook的長期規劃中,Libra將和其他貨幣一樣,活躍在金融交易市場。
但對於這個尚未誕生的社交網絡數碼幣,人們對它的可靠度,波動風險,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依然存在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