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林改第一省」遼寧重現數百野生黑熊
「山還是那座山,可那是我的山;林不再沒人管,我是永久的護林員。」盛夏時節,這句林改後的順口溜,在遼寧廣為流傳,道出了集體林權改革後廣大林農的心聲。
據遼寧省林業廳最新統計,作為我國長江以北地區第一個進行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的省份,截至6月30日,遼寧省林地確權到戶面積達7500餘萬畝,超過應完成總數的93%,超過400萬戶、1300餘萬名農民從林改中受益。
遼寧省林業廳新聞發言人王海濤說,遼寧有集體所有制林地8900多萬畝,佔林業總用地面積的86%。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林區群眾對護林、防火、防蟲漠不關心,局部地區亂砍濫伐林木、亂徵濫佔林地現象屢禁不止,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林業資源保護的社會成本逐年加大。
為此,遼寧省決定2005年3月起,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八個月後改革在全省推開。遼寧的林改十分徹底,除特殊地區的公益林外,全省8000多萬畝集體所有制林地、林木均列入林改。遼寧林改主要採取兩種形式:一是「均山」,直接分林到戶;二是「均利」,把山林轉讓的收益分給農民。三年來,林改地區普遍實現「民富、林興、生態好轉」的三贏局面。
在較早進行林改的本溪市,2007年農民人均收入來自林業的比例已經超過60%,達2500多元。談到林改成效,本溪市副市長劉向陽深有感觸:「現在群眾真拿林子當回事了,有桌子大空地兒都栽上樹。」林改過後,林農開始自發上山護林防火,制止亂埋、濫葬、亂採。本溪滿族自治縣蘭河峪鄉南坊村,以前是林業案件的高發區,林改後沒發生一起破壞森林資源案件。三年來,遼寧林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護,數百野生黑熊重現遼東山區。
在遼寧採訪林權改革,各級幹部提到最多的就是法律和政策:《農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等等。本溪17個林改試點村涉及91個村民組的2.36萬人,群眾的滿意度達到98%,沒有一起因林改而上訪的。王海濤說:「這次改革,不是政府在操作而是村裡在操作,村民代表大會全權負責。改革堅持了『因林因地制宜、因村因組施策』,以前護林是少數人看著多數人,現在反過來了。」
分林到戶後,林業部門並沒有撒手不管。寬甸滿族自治縣林業局積極幫助四平村組建家庭合作林場,提高他們林地經營的規模,幫助他們編制森林經營方案,批覆撫育指標。四平村林改後,廣大農民有了發家致富的第二塊責任田。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3967元,其中來自林業的收入2485元,比2005年增加1000元。在四平村村部,記者看到了全村林業產業發展規劃:從今年到2010年,村裡林下參、細辛等林下產業每項每年都要新增200畝至500畝。計劃到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
林改同樣使距離川裡村100多公裡以外的海城市岔溝鎮農民增添了致富的信心,岔溝鎮劉家村的村民劉剛,就在自家的林地裡因地制宜地搞起了林下產業。劉剛指著一片剛栽的林木告訴記者:「原來這是一片荒山,分林到戶後,我把它改造成經濟林,平的地方栽南國梨樹;有坡度的地方種榛子。」集體林改制之後,岔溝鎮將林業產權像土地承包權一樣,放權到戶,把林業發展與農民的切身利益緊密聯繫起來。
確權到戶是林權改革的第一步,建立現代林業才是最終目標。目前,遼寧正加快推進配套改革,在撫順市的100個村進行現代林業試點,省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採取財政補助和貼息等辦法,扶持山區林農和林業綜合服務中心等各類經濟組織,確保農民從林改中獲得更多、更穩定的收益。 經濟參考報(任鵬飛)
(責任編輯: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