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大家好!在攝影中,很多時候,攝影師會對畫面進行一些特殊的曝光處理,比如,為了保留高光細節,會讓畫面呈現出欠曝的狀態,或是為了保留陰影的細節,對畫面進行過度曝光,從而避免慘白或是死黑的畫面效果,通過後期的調整,得到一張滿意的攝影作品,這樣就確保了一些細節的保留,防止丟失。對於畫面信息的參考,很多攝影初學者甚至一些攝影師,只依靠屏幕進行參考,可對於畫面的信息,真的都體現在屏幕內的畫面裡面嗎?其實,對於畫面的信息,並不能只依靠屏幕上的視覺效果,無論是相機、手機、電腦顯示器,都不能作為畫面信息的標準來看,這時就需要另一個參考標準了,那就是柱狀圖。
本文推薦閱讀時間:5分鐘。
為什麼不能以屏幕作為參考?
同一張照片,在不同的屏幕裡,會呈現不同的效果,這是屏幕不能作為參考的原因。第一,在不同的屏幕裡,畫面的亮度是有所差異的,即使曝光相同,也未必看到亮度相同的畫面,這也就意味著,很多場景下的高光或是陰影的丟失,可能在其他亮度的屏幕內看到的缺恰到好處;第二,就是存在著色彩的差異,如RGB色域和cmyk色域,不同的屏幕會有不同的色彩空間,對顏色的體現就會不同,比如顏色的色相、飽和度、明度,各個因素中的某一個產生差異,就能造成畫面的差異,這也就是很多攝影愛好者在相機內看到的畫面很美,到電腦或是手機就是另一番風景的原因。
什麼是柱狀圖?
柱狀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直方圖,概念性的東西,在這裡就不做過多介紹了,簡而言之,就是我們觀察畫面信息的工具,即存在於攝影相機當中,也存在於Photoshop等圖片處理軟體當中,這就說明了柱狀圖在攝影中的重要性,即應用於前期拍攝,也不能在後期調整中忽略。
如何讀懂柱狀圖?
拋開枯燥的概念,用最直觀的方法理解柱狀圖(直方圖),我們將直方圖的最左側邊和最下面的邊,分別看作是一個平面坐標系的兩條軸,橫向代表明度,越向右,明度越高;縱向代表像素的數量,或是可以理解成該明度所佔的畫面面積,越向上,畫面內該明度的顏色所佔面積就越大。
眾所周知,色彩具有明度、色相、飽和度三個要素,我們以明度為例進行分析。打開一張漸變灰度表,我們可以看到柱狀圖的變化:兩邊翹起中間平緩,結合畫面,我們可以發現,越靠近兩側的明度,變化越明顯,越趨近於黑或白,而越向中間的顏色明度的分界越模糊,這便產生了一張這樣的柱狀圖。
通過上一個例子,我們思考:如果去掉了中間漸變,只保留黑色和白色,柱狀圖會發生什麼改變呢?看下圖,當我們將畫面分成兩份,一半黑、一半白的時候,柱狀圖分布為最兩端的兩條直線;如果我們將黑色換成了50%的中度灰,柱狀圖最左側的直線消失了,而在柱狀圖的中間位置出現了一條直線。由此可知,明度漸變表上顏色的位置,對應顯示在柱狀圖上的位置,明度為50%的灰色時,在柱狀圖上也分布在50%的位置。
驗證了明度在柱狀圖的位置分布,我們再來驗證,柱狀圖上的高度信息代表著的意義。如下圖,黑、白、灰三種明度的面積比例為25%、25%、50%,觀察柱狀圖,柱狀圖中,中間灰色的位置直線最高,而兩端的黑和白色的位置,高度在中間灰色高度的1/2,也就是說,黑、白、灰三者所佔的畫面比例分別為1/4、1/4、1/2,進而可以得出,柱狀圖的高度為該明度下的顏色在畫面中所佔的面積比例。留下兩個問題,作為思考:柱狀圖的最高峰代表的面積比例可以是多少?柱狀圖中所有的波形高度相加應該是多少?
柱狀圖在攝影中的應用
了解了柱狀圖的原理,讓我們來了解幾種柱狀圖在實際拍攝過程中的應用。此次我們從以下兩個例子來進行解析,分別是明暗和反差。首先是明暗,如下圖,在亮調作品中,畫面明亮,幾乎沒有暗部信息,柱狀圖上的分布在靠右測明度較高的位置,左側明度較低的位置幾乎沒有信息;同樣,當柱狀圖分布在靠左測明度較低的位置時,畫面呈現暗調,幾乎沒有亮部信息。
明暗信息在柱狀圖上的體現分析完了,再看看對比反差是如何在柱狀圖上顯示出來的。首先是高反差圖像,畫面中的直觀感受就是明暗反差、對比較強,再看直方圖,果不其然,畫面內呈現十分明顯的兩個波峰,分布在亮部和暗部,且波峰較細,就說明畫面的明度十分集中體現在亮部和暗部;在看低反差的圖像,首先在柱狀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到,柱狀圖上幾乎包含了所有明度的信息,且越靠向兩邊,信息越少,讓畫面看起來更加和諧、統一,也就構成了低反差的視覺效果。
結語
很多朋友閱讀此篇文章,肯能會抱有這樣的困惑:是不是只有黑白攝影才適合參考柱狀圖呢?當然不是,本文全篇適用黑白攝影作品的原因,在於方便大家觀察,對於任何色彩,都是具有明度的,所以柱狀圖在彩色攝影中也是我們必不可少的參考物之一。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如果你有其他建議或疑問,或是你有自己的作品想展示給大家,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與大家交流,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本文由久相原創,關注我,少走彎路學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