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新冠疫情,多所高校都決定啟動線上畢業論文答辯來保證碩博生的正常畢業。也陸陸續續有不少碩博生進行了線上答辯,他們的經歷是怎樣的?又有什麼好的建議能給大家?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南京大學—— 被「圍觀」心情複雜
徐曉茜是一名2014年本科畢業後入學的五年制直博生。「按學制,本應該2019年博士畢業,但中間因為懷孕生孩子,耽誤了一年。去年底,我和院裡商量了這學期的答辯時間,2月17號開學,20日就答辯。」
圖源:南京大學研究生院官網發布公告截圖
「春節期間疫情蔓延,我趕緊電話聯繫了導師周東山教授,問是否要延期答辯。導師說校領導目前正在研究相關方案,建議我試著申請學校的線上答辯。」徐曉茜告訴記者,兩天後,學校竟真的出臺了方案,學校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張豔副院長第一時間把相關通知發給了她,表示支持她線上答辯。
徐曉茜說,「在申請線上答辯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很多難題。」徐曉茜說,「現場答辯的步驟十分繁瑣,我也打過退堂鼓,但導師和輔導員一直鼓勵我,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問題一起想辦法。」
作為南大首個線上答辯的學生,徐曉茜同學的博士答辯公告在研究生院官網公示後,迅速引發火熱關注。「很多人都想到網上來圍觀。」 徐曉茜坦言,當時心情挺複雜的,一方面覺得這是個很好的考驗和挑戰,「如果我真過了這關,相當於獲得更多人認可,不僅是學科內的,也許還有產業界的乃至社會的認可。」
但另一方面,徐曉茜苦惱的是「如果我的答辯中涉及了一些暫時沒有發表的成果,或者是涉及商業機密的成果,我在答辯時候如何處理,這也讓我非常頭疼。」
當天的答辯利用騰訊會議遠程視頻技術平臺進行。與普通答辯現場不同的是,答辯會的所有成員都地處不同。答辯委員會主席由南京大學胡文兵教授擔任,委員由東南大學吳富根教授、南京林業大學周曉燕教授、南京大學薛奇教授、南京大學汪蓉教授組成,李林玲副研究員擔任秘書。他們有的在南京家中,有的在學校辦公室,還有的在無錫、深圳等地。
原定答辯時間開始後,虛擬會場瞬間湧進了100多個人。「這裡面有業內人士,也有些看新鮮的,但這100多人都有共享屏幕的權利,每個人話筒都可以開放,這就會對我的匯報造成影響。」 徐曉茜告訴記者,部分答辯委員會的老師多次嘗試後仍無法順利進入會場。
為保證答辯有序進行,經緊急磋商,委員會重新申請了會議室,並將原定於9:30開始的答辯會議推遲到11點舉行。在嚴格執行南京大學博士畢業論文正式答辯標準的前提下,參加答辯的40多名師生同行共克時艱,高質量地完成了南大首位博士學位論文在線視頻答辯。
「這種形式非常好,大家不用提前去借場地,布置會場。我只要在家裡安心的準備我的線上答辯就可以了。 最重要的是,線上會議,的確是更加公開透明的。」完成答辯後,徐曉茜感慨,「線上答辯」的這一特點,要求答辯人的成果要更加經得起推敲。當然,平常時期要進行線上答辯,或將來想推廣,還需要解決線上人員控制和相關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問題。
徐曉茜學位論文題目是《氧化鐵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製備及應用》, 在答辯PPT匯報階段,徐曉茜詳細的介紹了三種不同形貌的氧化鐵及其複合產物的製備方法以及這三種材料作為鋰電負極材料的優勢。
在專家提問階段,答辯委員會專家對「通過靜電紡絲法製備氧化鐵複合材料是否能在工業上實現量產」及「與目前同行的工作和市場上的產品相比,工作中有哪些特別的創新之處」等方面進行了提問,徐曉茜針對答辯委員會專家所提的問題進行了實時答辯。
答辯匯報時PPT展示
答辯完成後經過答辯委員的線上討論, 投票表決,一致認為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學位論文和答辯過程達到了博士學位的要求,建議學位委員會授予博士學位。為了確保學位論文線上答辯的公開、真實、完整、可記錄,讓網上答辯經得住檢驗。
整個答辯過程,以及後續的匿名表決環節都做了錄屏、截屏,作為答辯記錄留存。學位申請材料提交也將採取線上提交方式,在學位管理系統學術成果模塊提交。
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朱俊傑教授表示, 抗「疫」是眼前的第一要務,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我們既要抗好「疫」,也要在盡最大的努力保證研究生的正常畢業。
為了做好這次在線答辯,研究生院反覆研究,在國家政策許可的前提下規範、優化程序,目的就是既便利同學也確保質量,從結果看,這個目的達到了。
上海交通大學——學業不延期,師生線上「面對面」
提前於約定好的時間,上海交通化學化工學院2016級博士生蘇慧登錄網絡會議室,等待老師們加入。她有一些緊張,因為這是一場特殊的網絡視頻學位答辯。
蘇慧說,答辯開始前我依然有些緊張,但是隨著答辯的流程的正常推進,我感覺這其實和在學校答辯並沒有什麼區別,只要我們以一種平常心的心態認真準備就可以了。在整個答辯的準備過程中,學院的老師總是能對我的各種問題及時回復,讓我的心感覺暖暖的。
蘇慧成為當天第一個完成視頻學位答辯的博士,等她完成學位論文歸檔,下月底就能獲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了。「非常時期,完成了一次特別的答辯,感謝一路所有幫助過我的老師、同學和朋友們,特別感謝爸爸媽媽對我的鞭策和鼓勵! 在非常時期的這次特別的經歷,讓我對國家和自己更加充滿信心,我相信一切困難都是可以渡過的!」蘇慧在朋友圈記錄道。
蘇慧博士的「答辯室」
蘇慧曾榮獲國家獎學金、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學術之星」,也是2020屆上海市優秀畢業生。她早早規劃好自己的學業,申請了今年3月的學位。按此計劃,原本應該在2月開學後就參加最重要的學位答辯。可是疫情防控不容忽視,延期開學不提前返校應嚴格執行。
除了蘇慧,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還有3名博士和8名碩士要在這一階段完成答辯。為了讓學生們的學業不因疫情「延期」,學校和學院出臺相關操作準則,配合視頻會議軟體教程,師生得以在線上「面對面」。
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黨委副書記鄭浩介紹,視頻答辯由一位教師擔任答辯秘書,負責邀請校內外評委、組織答辯會,工作流程、答辯要求和標準都與平時一樣。學院已定下3月召開分學位委員會會議的時間,即使在疫情期間,學位委員會也會以適當方式召集會議按時審批學生們的學位申請。
西北工業大學——近3000名碩博畢業生提請了線上畢業視頻答辯流程
2月24日早8:30,為了應對新冠疫情,西北工業大學今年首場畢業論文答辯在線上開展。據悉,目前學校已有近3000名碩博畢業生提請了線上畢業視頻答辯流程,答辯預計在3月13日前全部結束。
2月24日,一大早,來自西北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的2017級碩士研究生皇甫一鳴,就穿好西裝、打好領帶,調試好手機和電腦,端坐在家中的攝像頭前。今天,是他碩士畢業答辯的「大日子」。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遠在1000多公裡外的江蘇南通,他要通過線上與身處西安的導師顧軍渭和答辯委員會老師們「面對面」,完成自己的畢業論文答辯。8:15,參會師生陸續上線,大家笑著打招呼:「皇甫今天很精神啊,一會兒要加油哦!」8:30,西北工業大學今年首場線上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開始。答辯委員會主席、西安交通大學解雲川教授主持會議;皇甫一鳴同學陳述;西工大史學濤副教授、唐玉生副研究員、孔傑教授,解雲川教授先後提問;皇甫同學一一作答……答辯流程緊湊有序,與線下答辯並無太大區別。
最後,經答辯委員會無記名投票,全票(5/5)通過皇甫一鳴的碩士學位論文答辯,並建議授予皇甫一鳴工學碩士學位。
在答辯感言中,皇甫一鳴同學說:「2020年,我們迎來了一個不一樣的開始。隨著抗疫戰線的延長,學校春季學期開學時間被迫延遲。為了不影響我們的正常畢業,學校決定進行視頻答辯。作為本年度西北工業大學第一個視頻答辯的學生,我感到非常榮幸。在此,非常感謝學校,感謝默默付出的師長們為我們保駕護航。最後,我想說的是,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有強大的祖國作為後盾,有全國人民的眾志成城,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戰勝疫情,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本次視頻答辯過程嚴格執行了西北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正式答辯標準。相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戰勝疫情!」隨著答辯主席解雲川教授宣布答辯會圓滿成功,「會議室」內響起熱烈的掌聲。
在線上會議室的另一端,校領導張煒、萬小朋、張衛紅,校長助理張豔寧、楊益新、王宇波,以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旁聽了本次線上答辯。
早在寒假前,皇甫一鳴所在的結構/功能高分子複合材料(SFPC)課題組便開始著手準備2020年研究生畢業答辯工作。「我們本來預計的答辯時間也在24日左右。寒假期間,我已經準備好畢業答辯的PPT和文稿,期間導師也對其進行了多次修改。」皇甫一鳴說,「沒想到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畢業節奏,但是學校很快就安排了線上答辯,這樣我們便放下心來。」
對於線上答辯,皇甫一鳴特別感謝SFPC課題組全體成員和全體答辯委員會成員,他表示:「老師們和SFPC課題組小夥伴們前期作了大量的工作。作為答辯學生,只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就會很順利的。」早在一周前,皇甫一鳴、導師顧軍渭教授和答辯委員會成員便與研究生院、信息化管理處等職能部門著手準備本次畢業視頻答辯工作,確保硬體、軟體無誤,以及答辯流程順暢。
對於後續即將進行線上畢業視頻答辯的同學,皇甫一鳴給出4條建議,一是要熟悉自己的PPT和文稿,這是基礎;二是一定要提前測試設備和線路,熟悉答辯流程;三是要保障室內光線充足,網絡通暢;四是要準備兩部手機(靜音狀態),打開手機熱點,無線網絡斷線備用。此外,最重要的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當看到屏幕前老師和同學們親切的笑臉,我就不緊張了。連日來宅家的煩悶也一掃而光。希望疫情早點結束,就能早點見到大家。」皇甫一鳴說。
開學日期現在未定,但線上答辯各個高校也進行的如火如荼,希望大家都能提早做準備,不耽誤自己的畢業。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源自網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該號承接各種教育類廣告內容,有意者可加V:xuezhexiaoy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