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裡的古樹太多,兩百年樹齡的側柏不稀奇,四百年的油松也不稀奇,但是一株少見帶色彩的「黃榆」,更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心。
北方人太熟悉榆樹了,曾經用作行道樹的榆樹,長得像灌木,葉子像槐樹,但又沒有槐葉那樣對稱整齊,看起來零零落落,如果再枝幹歪斜,枝條柔細,會有一種天然蒼老的感覺。
榆樹是古老樹種,《詩經》中就有「山有樞,隰有榆」的單獨篇章。作為一種分布廣泛的古老樹種,榆樹也是著名的行道樹和庭院綠化樹種,在我國農村素有「楊柳榆槐四大家樹」之說,特別容易被百姓熟知。品種也不少,黃榆、白榆、家榆、裂葉榆……
榆樹生長較為緩慢,特別是和楊樹在一起,榆樹長十年也比不上楊樹長一年。而且榆樹的枝幹歪斜,還長樹瘤。民間素有「榆木疙瘩」之說,言榆木不開竅,難解難伐。其實,這是它的優點,難解難伐,是堅韌耐用的體現。榆樹在少年時代迅速成長,之後開始放慢生長速度,如果遇到疏枝或外傷,就會長出愈傷組織,也就是老百姓俗稱的「榆木疙瘩」。榆木與南方產的櫸木有「北榆南櫸」之譽,榆樹更是北方諸樹中偉岸的代表。
龍泉寺的古樹其實很有特點,山門前兩株樹皆是榆,一是黃榆,一是家榆。黃榆很好辨認,身上纏上了「繃帶」,樹不高,彎彎曲曲,葉不茂,稀稀落落,樹旁掛著的銘牌告訴我們,它已經150歲了。
很多遊人都認識榆樹,因為北方人偏愛榆樹,愛榆樹的綠蔭,愛它能食用的榆錢,還愛它可以充飢的果實。與滿身「長錢」的家榆略有不同,黃榆的特點在於秋季「染色」,樹葉會變紅。不過據千山風景區的林業專家王忠鈺所述,恐怕要到冬季才能見到黃榆變紅,因為千山下霜晚。黃榆也是東北的鄉土喬木,不怕暴風雪,不怕紫外線,不怕沙塵暴,成熟季節到來,果實隨採隨播,播種即可繁殖。
早晨的千山很是安靜,空氣有些溼潤潤的涼,去拍黃榆照片時,還能看見葉片上面掛滿了透明的露水,初升的陽光打進山裡,把黃榆長長的影子放在地上,互相交錯著,和太陽的光線編織成一種令人屏息的暗紅。據說一年之中,秋天的黃榆最美;一天之中,黃昏的黃榆最美。千山裡喧鬧了一天的群鳥也漸漸收攏了它們的翅膀,漸漸歇息了它們動人的歌喉,將小巧的身體藏於黃榆樹上可安放睡夢的枝頭。
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一詩中寫過:「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比喻人到晚年,老當益壯,老有所為,積極進取。其實在千山裡,夕陽西下,晚霞滿天,無限美景,再回頭去看滿頭紅葉的黃榆,何須惆悵。(來源:鞍山全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