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也可以攜帶角動量?世界上第一臺「超手性光」雷射器誕生!

2020-11-26 騰訊網

世界上第一臺產生「超手性光」的超表面雷射器誕生:具有超高角動量的光。來自該雷射器的光,可以用作光通信中的一種「光學扳手」,或用於對信息進行編碼。領導這項研究的南非約翰尼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Wits)物理學院的安德魯·福布斯教授說:因為光可以攜帶角動量,這意味著這可以轉移到物質上,光攜帶的角動量越多,它可以傳遞的越多。

所以你可以把光想像成一把『光學扳手』,而不是使用物理扳手擰東西(如擰螺母),現在你可以用光線照射螺母,它會自動擰緊。新雷射器產生一種新的高純度「扭曲光」,這是以前從雷射器中觀察不到的,其中包括雷射器報告的最高角動量。同時,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納米結構的亞表面,它具有有史以來最大的相位梯度,並允許在微型設計中進行高功率操作,這意味著這是一種世界上第一臺雷射器

可以根據需要產生奇異的扭曲結構光狀態,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期刊上。該研究是WITS與南非科學與工業研究委員會(CSIR)、美國哈佛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比利時布魯塞爾Vrije University和CNST-Fondazione Istituto Italiano di Tecnologia通過Giovanni Pascoli(義大利)合作完成。這是一種新的雷射,可以產生任何所需的手性光狀態。並完全控制光的角動量(AM)分量、光的自旋(偏振)和軌道角動量(OAM)。

由哈佛大學研究小組設計的新型納米尺寸(比人類頭髮的寬度小1000倍)亞表面在雷射器中提供了完全的控制,使得雷射設計成為可能。超表面是由許多微小納米材料棒組成,當光線通過時,它們會改變光線,光多次穿過變形曲面,每次都會接收新的扭曲。特別之處在於,對於光來說,這種材料具有在自然界中找不到的特性。因此被稱為「超材料」,這是一種虛構的材料,因為這種結構非常小,所以只出現在表面上,形成一個超表面。

其結果是產生了新形式的手性光,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從雷射上觀察到,並在光源上完全控制了光的手性,結束了一項開放的挑戰。目前有一股強大的驅動力,試圖用扭曲光來控制手性物質,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扭曲程度非常高的光:超手性光。各個行業和研究領域都需要超手徵光來改進工藝,包括食品、計算機和生物醫藥行業。在物理機械系統無法工作的地方,可以用這種類型的光碟機動齒輪,比如在微流控系統中驅動流量。

手性挑戰

研究的目標是在晶片上而不是在大型實驗室裡進行藥物治療,通常被稱為晶片上實驗室。因為一切都很小,所以光被用來控制:移動東西並對東西進行分類,比如好的和壞的細胞。扭曲的光可以用來驅動微型齒輪來推動流動,並用光來模擬離心機。「手性」是化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術語,用來描述作為彼此鏡像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有一種「慣用手」,可以被認為是左撇子或右撇子。例如,檸檬和橙子是味道相同的化合物,只是它們的「慣用手」不同。

光也是有手性的,但有兩種形式:自旋(偏振)和OAM。自旋AM類似於圍繞自己軸旋轉的行星,而OAM類似於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在光源上控制光的手性,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也是一項高度專題性的任務,因為需要它的應用很多,從手性物質的光學控制,到計量學,再到通信。完全的手性控制意味著可以控制光的全部角動量、偏振和OAM。由於設計限制和實現障礙,到目前為止,只產生了非常小的手性態子集。

變形表面雷射器

研究已經設計出巧妙的方案,可以控制OAM光束的螺旋度(自旋和直線運動的組合),但它們也僅限於這組對稱的模式。到目前為止,還不可能寫下一些所需的光手性狀態,然後用雷射器產生它。該雷射器使用變形表面使光具有超高的角動量,在相位上有前所未有的「扭曲」,同時也控制了偏振。通過任意的角動量控制,可以打破標準的自旋-軌道對稱性,使第一個雷射器在光源處產生完全的光角動量控制。

這種準表面是由精心製作的納米結構製成,以產生所需的效果,是迄今為止製造的最極端OAM結構,具有迄今最高的相位梯度。亞表面的納米解析度使低損耗、高損傷閾值的高質量渦旋成為可能,使雷射成為可能。結果是一種雷射器可以同時在10和100的OAM狀態上產生雷射,以獲得迄今為止最高的AM。在變形表面被設置為產生對稱狀態的特殊情況下,雷射器然後產生從定製結構光雷射器所有先前的OAM狀態。

展望未來

研究發現特別令人興奮的是:該方法適用於許多雷射架構。例如,可以增加增益體積和變形表面大小,以生產高功率的塊狀雷射器,或者可以將系統縮小到使用單片變形表面設計的晶片上。在這兩種情況下,雷射模式都將由泵浦的偏振來控制,除了亞表面本身,不需要腔內元件。研究代表著朝著將塊狀雷射器的研究與片上器件研究相結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博科園|研究/來自:威斯大學

參考期刊《自然光子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新型超表面雷射產生世界上第一個超手性光
    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了世界上第一個產生「超手性光」的超表面雷射器:超高角動量的光。來自該雷射器的光可用作光通信中的信息的「光學扳手」或用於對其進行編碼。負責這項研究的南非約翰尼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Wits)物理學院Andrew Forbes教授說:「因為光可以攜帶角動量,這意味著它可以轉移到物質上。
  • 世界上第一臺雷射器的誕生簡史
    在梅曼開始建造他的紅寶石雷射器之前,有人斷言紅寶石絕不是製造雷射的好材料,而肖洛也支持這種觀點。這使得很多人中止了用紅寶石來製造雷射的嘗試,但梅曼卻懷疑這個說法。為此,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專門測量和研究紅寶石的性質,終於發現上述論斷所依據的基礎是錯誤的,而紅寶石確是製造雷射器的好材料。從此他著手建造那個世界上第一臺雷射器。
  • 超表面雷射的超扭曲光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據悉,研究人研究出一個新的超表面雷射可以發射出高純、非對稱的超手性光 ,同時具有前所未有的在源頭上進行控制角動量的能力。一個新的超表面雷射可以發射出高純、非對稱的超手性光 ,同時具有前所未有的在源頭上進行控制角動量的能力的結構光獲得了實現。結構光是指對雷射在任一自由度通過定製或者整形的辦法進行調製。最近發展的結構光支持的應用有(包括但不限於)光學通訊、提高圖像的成像解析度 、光捕獲和鑷合等。
  • 超表面雷射的超扭曲光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研究人會研究出一個新的超表面雷射可以發射出高純、非對稱的超手性光 ,同時具有前所未有的在源頭上進行控制角動量的能力。一個新的超表面雷射可以發射出高純、非對稱的超手性光 ,同時具有前所未有的在源頭上進行控制角動量的能力。
  • 自愛因斯坦提出受激輻射到第一臺雷射器的誕生
    如可在金鑽石上穿一小孔,作為金屬拉絲模;它又可穿過眼睛瞳孔熔焊將脫落的視網膜,可用於微外科手術。雷射學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是繼原子能、計算機和半導體技術之後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自誕生第一臺雷射器以後近40年裡,雷射技術已經滲透到生物、化學、物理、醫學領域,形成雷射物理學、雷射化學、雷射生物學和雷射醫學等許多新的邊緣學科。
  • 世界上第一臺鑽石布裡淵雷射器誕生!
    在發表在《應用物理快報·光子學》期刊上的研究,研究人員表明:鑽石中的光聲相互作用特別強。研究人員還展示了第一臺使用鑽石的臺式布裡淵雷射器。這一結果是一項突破,因為它為布裡淵雷射器提供了一種非常實用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性能範圍。與早期布裡淵雷射器相比,鑽石版本的雷射器,無需限制波導中的光波或聲波來增強相互作用。這意味著布裡淵雷射器在尺寸上可以更容易地縮放,並且在控制雷射特性和增加功率方面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 1961年我國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誕生-搜狐IT
    1961年8月,中國第一臺雷射器--"小球照明紅寶石"雷射器,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誕生了。它雖比國外同類型雷射器的問世遲了近一年的時間,但在許多方面有自身的特色,特別是在激發方式上,比國外雷射器具有更好的激發效率,這表明我國雷射技術當時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雷射器的誕生是哪一年?
    雷射器的誕生是哪一年?從粒子數反轉到雷射器,中間僅僅只有一步之差了。可是這一步卻足足走了二十年。1940年前後,人們在實驗過程中已經觀察到粒子數反轉和激發態原子的受激輻射對入射信號的放大作用。但是,當時並沒有人立即去研究利用受激輻射光。
  • 最強人造光,光中的戰鬥光!「激」光是如何誕生的?
    比如,在學校,老師上課會使用雷射筆;在醫學上,雷射可以用來糾正視力上的缺陷;在工業上,我們可以用雷射切斷鋼材和其他材料;在超市裡,售貨員結帳的時候用的電子掃描槍也利用了雷射。雷射是什麼呢?普通的光又和雷射有什麼區別呢?
  • 光子颶風|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光學時空渦旋
    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2月在線發表於世界光學頂尖期刊《自然-光子學》上,論文題目為「Generation of spatiotemporal optical vortices with controllable transverse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 史上今日:1960年1月18日 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
    史上今日:1960年1月18日 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2017-01-18 00:00 來源: 科普中國 1960年1月18日,美國加利福尼亞休斯實驗室的西奧多·梅曼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
  • 世界首個單光子量子存儲器在中國誕生 中科大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的...
    中國科技技術大學網站9日消息,世界上首個可以存儲單光子形狀的量子存儲器在中國誕生,最新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上。這項成果將鞏固我國在量子通信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和科技部的支持。量子通信系統中作為載體的單光子所攜帶的信息量的大小與所處編碼的空間維數有關。目前光子主要編碼在一個二維空間,因而一個光子攜帶的信息量是一個比特。如果能將光子編碼在一個高維空間(如軌道角動量空間),則單個光子所能攜帶的信息量將大幅度增加,極大地提高量子通信的效率。
  • 世界首臺晶圓級氮化矽異質集成雷射器
    近日, Nexus Photonics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長Tin Komljenovic博士及其科研團隊在矽光子集成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首次將晶圓級電泵浦光源集成到SiN光子平臺上,並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在矽帶隙以下波長工作的GaAs/SiN異質集成雷射器。
  • 世界「最短波長」的緊湊型雷射器誕生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半導體雷射器1個【聽】AI語音朗讀撰稿人 | 趙詩源(巴黎綜合理工學院 博士生)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VCSEL)是一種快速、高功率的緊湊型半導體雷射器,其雷射垂直於頂面射出
  • 世界上第一臺電驅動「拓撲」雷射器!
    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英國利茲大學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創造了第一臺電驅動的「拓撲」雷射器,該雷射器能夠將光粒子繞過角落並應對設備製造中的缺陷。2月12日《自然》雜誌報導的第一臺電驅動的「拓撲」雷射器,克服了這一長期存在的問題,並有望利用現有的半導體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和減少浪費。通過利用理論物理學中稱為拓撲狀態的概念來完成的,以製造「拓撲雷射器」。
  • 光真的只能直線傳播嗎?利用軌道角動量可改變光的傳播路徑?
    在物理課本上,我們學習過光的直線傳播,那麼光是不是就只有直線傳播這一種方式呢?最近國外媒體報導稱,一個由美國和西班牙兩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研團隊發現,光的一種新的特性那就是自扭矩,對於光的這種新的特性之前沒有被檢測出來,而這一項新的研究報告將會發表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這項新的研究將會會推動能操控極微小材料的新設備。
  • 「超自由度」矢量渦旋光束雷射器誕生
    試想如果我們可以突破這一限制,構造出更多自由度可操控的新型矢量光束,即可模擬更豐富的多粒子糾纏態,開啟更多經典量子耦合性質的研究,衍生出數不勝數的結構光應用新技術。另外,矢量渦旋光的產生一般都需要複雜的光學系統和昂貴的調製器件,這成了阻礙其進一步應用的一大瓶頸。為尋求更緊湊的結構光產生系統,對結構光雷射器的研究近年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興趣。
  • 國內首套高能雷射器在亦莊誕生
    北京科益虹源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江銳告訴記者,上層叫做高壓脈衝電源(分)系統,它主要是提供雷射轉化所需的電子能量,這是一個高強度的電子能量,所以這是一個強電模塊;中間這一塊是關鍵的光學核心模塊,它就是把高壓的電能轉化成高強度的光能;底下的就是關鍵的控制模塊和一些支撐模塊,包括配水、配氣等等,它可以說是整臺雷射器的「大腦」,控制著整臺雷射器的運作。
  • 硬核:雷射結構光的原理、設計和類型詳解
    有多種方法可以實現此目的,如圖2所示,根據允許的步驟數、要控制的自由度以及可接受的損耗量進行選擇。第一種外部構建結構光的方法如圖2a所示,單步式有損耗復振幅調製方法,可以對近場相位和振幅進行控制。使用透鏡組將輸出平面中繼到所需的位置,同時透鏡組還充當空間濾波器以去除不需要的光。
  • 物理學家發現光的新屬性,光的軌道角動量隨時間變化?
    光還有新特性?最近,美國的物理學家表示,光的軌道角動量可以隨著時間迅速發生變化,並稱這種特性為自扭矩。上個星期他們在《科學》期刊中發表了一篇論文,在裡面他們詳細描述了光的這一新特性是如何被發現的。從而光的平面來看是正弦波,而從三維的來看則是一個旋轉的光束,但是根據現在的科學家發現的現象,即漩渦光束的傳播範圍會隨著時間、距離的變化而擴展。通俗的理解就是漩渦光束依舊有著向外發散的性質。在理論中,這種漩渦光束性質已經被無數的科學家所猜想。而最近,這種猜想正式被美國的科學家所觀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