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掌握世界最強大軍事力量的美國五角大樓18日扮出一副無辜而又受委屈的模樣,向媒體控訴中國的「新罪狀」:一架美軍EP-3偵察機日前在南海上空遭到兩架中國戰機「不安全攔截」,雙方最近相距15米,美機緊急下降高度以避免相撞。五角大樓強調事發時偵察機正在國際空域進行「例行巡邏」,卻淡化了一個關鍵事實:EP-3當時正抵近中國海南島附近空域實施偵察。多年來,美國頻繁對中國進行抵近偵察,這也正是每次「攔截事件」的起因。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曾導致一架中國戰機墜毀,飛行員王偉犧牲,並在兩國間引發一場外交危機。那次事件的肇事者也是一架EP-3偵察機。十多年過去,美國到別人家門口「偷窺」的癖好還是戒不了。「需要指出的是,美軍艦、機長時期高頻度抵近中國沿海實施偵察活動,嚴重威脅中國海空安全。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停止有關抵近偵察活動,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19日對五角大樓的炒作予以駁斥。問題是「偷窺成性」的美國聽得進去嗎?
中方批「不安全攔截」指控
北京時間19日一早,有關「南海上演『不安全攔截』」的消息在各大國際媒體上散布開來。按照美國國防部的說法,本月17日,一架美軍EP-3偵察機正在南海國際空域執行例行任務,兩架中國殲-11戰機以「不安全」方式進行攔截,中國戰機一度距離美國飛機不超過50英尺 (約15米)。五角大樓在一份聲明中說:「國防部正在對5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兩架戰機攔截一架美國海上巡邏偵察機事件進行評估……初步報告描述這一事件為不安全事件。」聲明還稱,根據互信機制和海空安全協定,通過多層次對話,美中作戰部隊已就減少危險取得進展,「在過去一年,我們看到中方行為出現改善,以安全和專業的方式飛行。我們正通過適當的外交和軍事渠道處理這一事件。」
五角大樓官員通過媒體透露了更多細節。美國廣播公司稱,一名國防官員表示,事件發生在海南島東部國際空域,兩架中國殲-11戰機中的一架以高速度靠近EP-3偵察機的側面。美聯社援引一名國防官員的話稱,為避免相撞,美軍飛行員被迫將偵察機緊急下降200英尺(約60米)。一名國防官員對CNN稱,在南海地區中美軍機之間的這類事件並不常見。過去一年,在黑海地區,美俄軍機之間的接近事件更為常見。另一名官員說,這次事件在五角大樓「肯定引發關注」。報導還引述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成員克裡斯·墨菲的話稱,「隨著中方努力推動軍力覆蓋其大陸周圍更多的海域,這類行動有望成為不安的趨勢。」
「中國戰機攔截美國偵察機,幾乎在南海上空相撞」,《華盛頓郵報》的標題顯得有些「添油加醋」。《紐約時報》稱,美國偵察機飛越南海上空時遭遇中國飛機迫近,在這片戰略性海域,美中矛盾不斷加劇,這次空中迫近是這種緊張關係的最新表現。美國彭博社稱,兩國軍機此次近距離相遇,令人想起2014年8月中國戰機在南海靠近美國P-8巡邏機那次事件,當時雙方最近時,兩機機翼距離僅20英尺(約6米)。
若按美方單方面說法,兩國軍機相距15米是什麼概念?國際試飛員張景亭1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15米的距離限制了彼此的一些機動動作。「比如我在你右邊15米,你就沒法右轉,這也是逼著對方離開我這一邊的一個基本方法。」但危險與否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如果兩架飛機協同好了動作或者彼此都看到對方且無敵意,則再近一點也無危險。如果有挑逗或做一些不規則的動作,比如用了攻擊的態勢,或者大機動的方式,則有一定危險。張景亭表示,從技術上分析,偵察機和戰鬥機相遇,態勢的主動權掌握在戰鬥機飛行員的手裡,偵察機飛行員心裡會發虛。但也不全然如此,戰機減小速度後操縱性可能變差。
針對美方的說法,19日上午,國防部新聞局回應《環球時報》問詢時表示:「我們注意到媒體有關報導,從報導情況看,這很可能與美國軍機對華抵近偵察有關。我們將對相關情況進行了解評估。」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19日下午在記者會上表示,經向中方有關部門了解,美方有關說法不實。17日,美軍一架EP-3偵察機抵近中國海南島附近空域實施偵察活動,中國2架軍機依法依規進行跟蹤監視,並一直保持安全距離,未採取危險動作,中方有關操作符合專業和安全標準。洪磊同時敦促美方立即停止有關抵近偵察活動,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李勇 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 林鵬飛 魏輝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