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高中的時候,物理一直特別好,就是那種上課的時候做其他事情,下課了還不怎麼做題,但考試的時候老是全校第一名的學神級別。
老師給我的評價就是足夠聰明,但是太愛玩。
我覺得這個評價很好,其實我當時不懂,「足夠聰明」並不是很特別的優點,而「太愛玩」卻是很嚴重的缺點。
當時,數學老師經常找我談話,說我的成績不穩定主要是因為做題少,眼高手低,必須抓緊時間改正。
化學老師是班主任,看著我每次考試只是剛及格的分數,似乎在內心認為我在化學學科不開竅,僅僅聊過幾次後就再沒有說過什麼。
倒是生物老師比較著急,尤其是高二上學期,剛學生物的時候,每次考試都是倒數第一。我現在依然記得她對我說過的一句話「你其他科都可以,唯一生物這麼差,別的老師都說我水平太低。」
她說她的,我左耳進右耳出。
等到高二下學期學遺傳的時候,我在期中考試直接考了個滿分,這一下差點把生物老師激動壞了。
只是我知道,恰好是我對遺傳那塊的知識感興趣而已,並不是因為老師的苦口婆心而改變。
到了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迷戀上了網路遊戲,經常晚上和同學從學校的牆頭上跳出去,到網吧通宵打遊戲,第二天在課上睡覺。
成績直線下降,唯一沒有下滑的就是物理。
但是我無所謂,一是因為遊戲太好玩了,二是因為早戀女友說不合適分手了。
當時對學習對考大學已經沒什麼感覺了,只想著趕緊畢業算了,至於以後做什麼,從來沒有想過。
直到五月份的時候,我的思想才突然轉變。
記得在五一節放假返校後,我兜裡揣著一個月的生活費,興奮地和同桌說晚上跳牆頭去網吧通宵的事。
平時一拍即合的他,這一次竟然直接拒絕了,說是要好好學習,考個專科。
還特別認真地問我「你準備考哪所大學呀?」
當時我的一顆心猛然咯噔了一聲,我本來想考中央財經大學的,但是那已經是好久好久以前的理想了,久到自己差點沒有想起來。
我沉默著,想到同桌都有理想,而我卻沒有一點理想,心中特別難受。
又想起家人對自己的期望,於是暗自下了決心,要達本科線,要上大學,至於理想的學校中央財經大學,此刻已經不敢再想了。
有了決心,就分析自身情況。
物理不用擔心,數學也不用擔心,而語文拼音是短板,但也短時間不知道怎麼補上去了,英語聽力差,單詞會寫的少看過的多,做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是強項,生物已經放棄了,唯一化學還有救。
自己嘗試著去認真聽化學老師的課,但是發現根本聽不懂了,於是自己做題總結,也就是自學。
一個月後,高考了。
考場上感覺很不錯,數學有兩個選擇像是自己做過的題,直接寫了答案,英語完形填空是自己見過的一篇,理綜物理化學做得很快,一個半小時就都做完了,就是生物用了一個小時的時間也只能瞎寫答案。
來到學校拿到了答案開始估分,感覺能考個530分左右,雖然不知道這一年的本科線是多少,但是也覺得應該能到了二本線。
又過了半個月後,能夠查分了,家長讓我撥打一分鐘三塊的熱線電話,總於知道了分。
在那一刻,心中突然有一種想去查卷子的衝動,因為分數與自己預估的分數差了三十多分。
後來靜下心又一次對照答案。
發現語文之所以不及格只能因為作文連及格的分也沒有,數學肯定是統計概率題步驟分扣的很多,自己知道,那道題就寫了答案和畫了個分布列的表。生物倒是很讓人滿意,雖然80分總分只得了21分,但和預估的一樣。
等分數線下來,確實達到了二本線,不過與一本線差了三十多分。
自己心中有些失落當然也不服。
如果語文作文及格了,如果數學好好寫步驟了,如果…
但是,沒有那麼多如果。
等九月份去了一所調配的大學後(第一志願沒有錄取,只能調配),站在大門口,看著進進出出的學生,覺得他們雙眼無神,覺得自己是鳳落雞群。
不滿,對這所大學有著強烈的不滿,於是變成了班裡第一個逃課的學生,甚至有的老師只是聽過我的名字從來沒見過我的人。
網吧是比教室更多地記錄了我四年大學生活的地方。
與舍友不和,就在外面租房子住。不去上課只想著自己要創業。出去打工,跑業務,在校園辦報紙。
各種折騰終是失敗。
有一位男同學一邊修數學專業,一邊修編程專業,當時我只覺得這種如此努力學習的人竟然和我一個不怎麼努力學習的人考在了同一所大學,簡直是廢物。
大學畢業後,在招聘網上找工作,看到很多有名校背景要求的公司,心中暗自嘲笑,理由就是自己高考物理化學都是滿分,那些名校畢業的又有多少是滿分的?
沒有名校這塊敲門磚,那就自己創業。
一轉眼十年過去了,卻依舊一事無成,甚至連工作都不容易找到。
有時候心中不服,自己有十年工作經驗,難道不如那些剛從名校畢業的菜鳥?
當靜下心反省自己的時候,才發現,一直都是在做自欺欺人的事。
把物理化學高考滿分當作了高看自己的資本,卻不知過去的事就是過去,哪怕再自豪也不能當作眼前的成就。
而自己這麼多年依舊一事無成,難道不是因為心態的原因?
想通這些,終於明白高考時為什麼作文沒有及格,因為思想不積極。
現在終於明白,當在高考時其實就已經選擇了一條路。
沒有進入好大學,註定要比別人更拼命才行,而如果進入大學還不知,那麼就意味著浪費四年難得的深造機會,讓本來不平坦的未來更加曲折,如果在工作後還沒有醒悟,那麼就意味著最後的失敗。
所以,只想告訴現在的孩子們,考大學是在選圈子,進入大學是在提升自己的實力,步入工作,是在將自己早已經選擇了的路順利地走下去。
如果你在大學的時候就想著以後創業,那麼在工作後就一直創業吧,忍受一次次失敗的折磨,雖然成功率很小,但是只能和別人一樣,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