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磚引玉】
小明坐在旅途車上,正隨旅行團到野生動物園參觀。
導遊在車上向團友們說話:「晨光熹微,我們從旅館出發,跨過波光粼粼的大河,穿過蒼翠茂密的小林,向東南奔馳。車行約4小時半。」「噢,終於到達野生動物園了,預祝我們此行能看到很多的動物哩!請開始參觀吧。」
「你們看,這個動物園多特別啊!動物能在園中自由自在地漫步,但遊人則關在堅固的旅遊車裡,活像在『籠子』裡一樣……」
「你們眼前出現了一些斑馬和長頸鹿。長頸鹿高揚著細長的脖子,亭亭玉立地站著。」
「我們在歡笑聲中結束本次參觀了,實在有點依依不捨。多謝各位。」
導遊一直採用了書面語的句子結構、詞彙和語氣作行程介紹,而不是用明白易懂的口語,所以聽起來就像在朗讀一篇遊記,令人捧腹大笑。
【尋根溯源】
準確使用詞語,除了要知道詞語的意思、感情色彩外,還要注意語體色彩,分清場合,採用合適的語體。語體主要有口語語體和書面語體兩種:口語就是人們在口頭交際中使用的有聲語言,書面語是書面交際所使用的語言。
兩種語體各有特色,又密切聯繫。口語的句子比較短,結構比較簡單,甚至不完整,有重複;書面語所用詞彙相當廣泛,句子常常比較複雜,前後比較連貫,層次比較清楚。因此,口語形式靈活,書面語規範嚴謹。
那麼,在運用詞語時,選用什麼樣的語體色彩的詞才恰當呢?
首先,要看文章的體裁和具體內容。議論文,語體比較莊重、謹嚴,應多用書面語;記敘性的文章,語體比較生動活潑,就可適當運用口語詞。廣播稿中一般使用口語詞。
其次,要看場合。例如,外交場合往往談及國家和民族的重大事項,要講究禮儀,所以,語言往往比較莊重典雅,常用「會見」「接見」「謁見」「拜見」等。如果你是一個學生,放學回到家常喊一聲「媽,我回來了」,有一天突然變成了「母親,我回來了」,那就聽起來特別彆扭。
最後,還要注意對象。「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這要求我們根據對象的年齡、文化程度等因素,考慮對方的接受能力,選擇最佳的表達效果。如對一個農村的老太太問「老人家高壽啊?有配偶嗎?」對方聽不懂,問「您老多大年紀了?有老伴嗎?」肯定就能聽懂了。這裡「高壽」、「配偶」均是些書面語,對於一個未讀過書的老人來說,肯定不知你問些什麼,而「多大年紀」「老伴」這些生活中常用的詞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舉一反三】
下面是某校九年級(2)班班長楊林主持家長會時講的一段話,其中有兩處表達欠妥當,請指出來並改正。
家長同志們,大家好!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來參加今天的會議.下面由我們的班主任劉老師向大家匯報工作,敬請諸位不吝賜教!
A 改 B 改
(答案見下期)
上期答案:
①錯。「咬文嚼字」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是貶義詞,可改為「字斟句酌」。
②錯。處心:存心;積慮: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形容蓄謀已久。也是貶義詞。可以改為「千方百計」「費盡心機」「想方設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