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科學:志賀氏菌在細胞膜中利用稱為「內吞作用」的物理力!

2020-12-03 生依秋

納米科學:志賀氏菌在細胞膜中利用稱為「內吞作用」的物理力!

引起志賀氏菌腸道疾病的細菌使用利用細胞膜中的物理力的毒素。雖然難以阻擋,但是可以利用相同的力來對抗納米粒子。

大量疾病是細菌和病毒感染的結果。這些病原體通過幾種途徑進入身體細胞。由EPFL聯合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現在報告了一種先前未知的感染途徑的發現,這種感染途徑是導致志賀菌病的細菌,這是一種以血性腹瀉為特徵的腸道傳染病。在新發現的機制中,志賀氏菌利用由細胞自身質膜波動產生的通用力。這項工作發表在ACS Nano上。

該研究由南丹麥大學的John Ipsen,法國居裡研究所的Ludger Johannes和EPFL的Julian Shillcock進行。

通常,細胞非常緊密地調節外來物質的進入,以防止細菌和病毒等病原體的侵入。結果,入侵者已經發展出各種機制來克服障礙並進入細胞。

例如,一條路線涉及劫持細胞自身的機器,並誘使其將病毒或細菌內化到細胞本身產生的囊泡內。這個過程是細胞攝入大分子的常規方法之一,被稱為「內吞作用」。

科學家們使用各種囊泡系統和計算機模擬來研究細菌入侵機制,這種機制似乎具有一些獨特的性質。其中,該機制由引起志賀氏菌的細菌和產生稱為志賀毒素的小而剛性的蛋白質使用。

該研究發現,志賀毒素顆粒與待侵入的細胞膜表面上的某些脂質或脂肪緊密結合。然後它們開始在膜上形成簇,這導致膜向內彎曲,產生管狀內陷,毒素顆粒通過該內陷進入細胞。一旦進入,志賀毒素就會改變細胞的遺傳機制,感染已經開始。

但主要的發現是,毒素實際上利用細胞膜中的一般物理力來產生內陷。這被稱為「卡西米爾力」並且首先被描述為在兩個帶電的,平行的導電錶面之間起作用的理論力。

就生物學而言,Casimir力被認為在細胞中的膜結合蛋白之間起作用,存在於所有流體生物細胞膜上,並且僅在病原體緊密結合膜表面時才產生。

研究人員提出,志賀氏菌和其他病原體已經進化為利用由波動質膜產生的卡西米爾力來感染細胞。此外,由於毒素結合的脂肪被細胞用於其自身的操作,因此在不禁用或修改細胞的正常功能的情況下不能阻止志賀毒素進入。

但是因為卡西米爾力被認為是細胞膜表面上任何緊密結合的納米粒子出現的,所以有可能產生一種新的,基於納米粒子的藥物遞送途徑。首先,我們必須將納米顆粒緊密地結合到它們將聚集的細胞表面。其次,納米粒子還必須略微增加細胞膜的曲率,以利用卡西米爾力並進入細胞。一旦進入,它們就可以開始對細胞的行為進行有益的,防禦性的改變。

「自然導致設計了一種病原體感染細胞的手段,製造的納米粒子可以用來治療細胞功能障礙,」Julian Shillcock說。

相關焦點

  • 志賀氏菌和細菌性痢疾有何聯繫
    經過我多方排查,已經初步判斷是志賀氏菌感染所引起的。而且很大可能是從飲水中來的。目前,保義鎮自來水廠已於8月21日關閉。目前醫院所收治的所有患者病情都已經好轉了,很多患者已經出院了,沒有造成很嚴重的問題。
  • 過程工程所等在生物全合成的自組裝納米疫苗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與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合作,採用生物全合成技術構建一種自組裝蛋白納米顆粒,以此為「底盤」製備的多糖和多肽類納米疫苗,在多種動物模型中均展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高效的免疫應答水平,顯著增強了傳染病預防和腫瘤治療的效果。
  •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耐藥小刺頭啟發抗菌新思路
    但話又說回來,在歐、美、澳洲國家,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還是有一定知名度的,特別是在溫帶、寒帶國家像比利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是導致細菌性感染排位第三的致病菌,超過志賀氏桿菌,僅次於沙門氏菌和彎曲桿菌(1)。
  •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04:28 蘇州大學Zhen Li研究團隊通過仿生超小納米顆粒靶向小膠質細胞來治療帕金森氏病。
  • 科學家利用超高亮度X射線對細胞膜和細胞內的蛋白質進行3-D成像
    圖片: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由美國國家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美國能源部(DOE)科學用戶設施辦公室國家同步加速器光源II(NSLS-II)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科學家團隊展示了一種對3-D蛋白質成像的新技術。具有納米級的解析度。
  • 靠細胞膜「偽裝術」 納米載體「騙過」免疫系統
    近日,該課題組基於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狀況,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綜述文章,總結了細胞膜「偽裝」納米載體的研究進展,闡釋人工合成納米藥物載體與天然細胞膜相結合的優勢與重要性,展望了其在未來臨床醫學中的應用潛能。  免疫系統屏障限制了藥物遞送效果  磷脂是一種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的生物材料。
  • 【科技日報】新型革蘭氏陽性菌抗藥機制揭示
    【科技日報】新型革蘭氏陽性菌抗藥機制揭示 2018-01-18 科技日報 吳長鋒 【字體:大 中 小】 、陳宇星教授課題組,解析了肺炎鏈球菌中一種新型ABC轉運蛋白(Spr0693和Spr0694-0695)的原子解析度結構,揭示了革蘭氏陽性菌抗藥的一種新機制。
  • 發病桂花魚分離出遲緩愛德華氏菌
    發病桂花魚分離出遲緩愛德華氏菌出處:利洋水產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8-12-19 20:45:00 [病例473]&nbsp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一桂花魚養殖池塘,面積4.5畝,平均水深1.4米,配備2臺1.5kW的葉輪式增氧機(見圖1)。
  • 開發出突破性方法研究心肌細胞電信號:利用納米火山研究心臟細胞
    這項技術在基礎和應用研究中有許多潛在的應用,例如改進對心律失常潛在機制的研究。細胞是人體中最小的活單位,可興奮的細胞,如神經元和心肌細胞,使用電信號,所謂的動作電位,相互交流。科學家們使用放置在細胞膜外部或內部的電極來研究這些信號,這些信號是正常大腦和心臟功能的基礎,這種方法被稱為細胞外和細胞內記錄。
  • 李立東:給細胞膜來張「彩照」
    系列高水平工作攀登螢光材料高峰  「我們做的主要工作是開發新型螢光功能材料,通過該類材料能有助於我們更清楚、更深入地認識並了解細胞膜及其內部結構。」李立東概括道。  在生物體系中,細胞膜作為細胞的內外邊界,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對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
  • 新型革蘭氏陽性菌抗藥機制揭示
    科技日報合肥1月17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學學院周叢照教授、陳宇星教授課題組,解析了肺炎鏈球菌中一種新型ABC轉運蛋白(Spr0693和Spr0694-0695)的原子解析度結構,揭示了革蘭氏陽性菌抗藥的一種新機制。
  • 日本團隊用纖維素納米纖維成功開發吸附內毒素技術
    內毒素是一種構成大腸菌及沙門氏菌細胞膜的脂多糖,一旦經注射等途徑進入血液,則會引起發熱、休克等生理反應。自來水、開水、蒸餾水中都存在微量的內毒素,在注射用蛋白質、疫苗溶液等的半成品中也會殘留微量的內毒素。這些情況都被視為一種嚴重的問題。         內毒素的結構非常穩定,需經250攝氏度30分鐘以上乾熱處理才會分解。
  • 古菌:無所不在 活出極限
    中國考察隊員、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張傳倫教授團隊的高思敏,希望能從莫克蘭海溝採集的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中尋找到古菌群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第三種生命形式 儼然是個「四不像」與細菌和真核生物相比,大多數人可能對古菌比較陌生,古菌(Archaea)是與細菌和真核生物並列的第三種生命形式,又稱古細菌、太古菌或太古生物,是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
  • 生物晶片在環境微生物研究中的應用
    蛋白晶片利用蛋白質之間的親和作用,對樣品中存在的特定蛋白質分子進行檢測。晶片實驗室是把化學或生物化學的實驗過程微縮到一塊幾平方釐米的晶片上,是一個微而全的系統,它用量極微,速度極快,得到的信息量可以比常規實驗室多幾個數量級,不僅用於分析,也可用於反應,甚至細胞培養,在臨床診斷、藥物篩選和生命科學的其他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Nano Letter》細胞膜製成的納米海綿
    作者通過差速離心法獲得人肺上皮細胞和巨噬細胞的細胞膜,然後以超聲方法將膜塗覆到由聚(乳酸- 共 -乙醇酸)(PLGA)製成的聚合物納米顆粒核上,以分別形成上皮-NS和MΦ-NS。上皮-NS和MΦ-NS的粒徑均比未塗覆PLGA核大(圖1 B),Zeta電位與源細胞相當。這些變化與雙層細胞膜的添加一致。細胞膜塗層可以使納米海綿繼承與冠狀病毒進入宿主細胞有關的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