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只是半成品:談媒體變現的四個方向

2020-12-04 第一財經

媒體業對注意力進行打包式出售的方法日益受到懷疑,而整個媒體業注意力的稀釋也導致這種「打包式甩賣」越來越賣不出高價。於是,媒體業不得不接受改造,從而開始對流量進行精耕細作,流量的分揀、提煉、過濾機制隨之出現,從而也帶來了媒體產業環節的拉長。

商業導向的服務付費無法代表媒體業未來

《創業家》的服務模式具有一定代表性。

我們可以把「創業家」分為兩部分,前端是「媒體端」,起到匯聚流量的作用,包括雜誌,微博帳號,微信公眾帳號,QQ群等;後端是商業端,負責流量變現,主要由黑馬營、黑馬大賽、黑馬會等線下活動構成。有趣之處在於媒體端作為「流量池」角色,內容雖然承擔著主要的流量匯聚作用,但並不僅限於內容。

牛文文對「創業家」人格化形象的打造,也是吸引流量的重要因素,有利於將普通用戶轉化為深度用戶,為商業轉化作出鋪墊。比如,羅振宇耍書嘴皮子收800萬會費的背後,其實是對於粉絲經濟的洞察。但這還不夠,他必須辨別流量背後哪些用戶願意進行付費。

「創業家」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社交工具,通過「創業」主題建立起一套封閉的社區化構架,加上創業家為「創業者」、「投資人」提供的服務,基本確立起會員的收費門檻,可視為創業家轉化通道中的第一道過濾網。

這也可以說明,媒體的社區化改造,並非一定要在媒體自身的陣地上展開,也可以藉助外部的社交工具來實現。

這種社區化服務構架,提高用戶活性的同時,相當於建立起了自己的服務付費邏輯。當然他只是對流量的初步梳理,為了提高流量的商業化效率,有必要對流量進行精耕細作,這也是「創業家」到目前為止的核心商業環節——線下活動。

不管是創業家雜誌,還是新媒體部分的社交化構架,都為線下活動服務,通過對接線下劃出了一個完整的商業圈。

創業家需要思考的是,這個封閉的商業圈內,哪些用戶願意為高度服務支付更高的費用,哪些用戶只能為基礎服務承擔低廉的費用。

「創業家」雜誌主要關注那些「掙扎」在起跑線上的創業者。投資人要投資企業,創業者需要資金,這是最初黑馬大賽的由來——為創業者和投資人提供一個對接的線下平臺。

黑馬大賽密集的線下活動,為創業家獲取了一批忠實用戶,也是付費門檻的具體由來,為社區化構造提供了合理的用戶基數。立足於服務的社區化構架,盤活這些忠實fans的同時,為用戶的持續付費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黑馬大賽參賽者,部分可以獲得融資,發展中不免碰到很多煩惱,創業家對接劉強東、周鴻禕等黑馬導師來解決這些困擾,相當於建立起一個線下創業問答幫助社區。這也是黑馬營的由來,營員為此支付每年約10萬學費。

但並不是所有創業者都有能力支付高昂服務費,小的創業者依舊有同樣的服務需求,「黑馬會」就是為他們而設計的,門檻只有三千塊。

因此「創業家」的媒體部分其實並不完整,依託於線下活動的「服務付費」,相當於將媒體的商業化部分從媒體身上剝離出來,通過對接「黑馬營」、「黑馬會」和「黑馬大賽」等線下產品,來構成完整的前後端,形成完整的產品屬性。但是創業家的服務模式,能否視為主流媒體業的出路?或許未必。

創業家體系的重點不是圍繞媒體部分展開的,而是以商業服務為核心,這會限制媒體內容的開展,可能帶來內容上的利益導向性,從而削弱媒體屬性和獨立性。創業家正在趨向於成為商業化的服務機構,而媒體僅從商業端出發必然是不夠的。

「服務」 「內容工具化」,哪個方向更值前行

36氪把自己定義為網際網路創業平臺,而不是媒體,核心目標是在投資者和創業者之間嫁接橋梁,然後服務雙方。這點與創業家基於服務的價值取向異曲同工。

但要說創業家和36氪的區別,可能就是「牛文文」這個人的差異,牛文文對於粉絲經濟的擅長,算得上是創業家的一種優勢。

目前36氪的「商業化」還未像「創業家」那樣成熟。個人更傾向於認為,除了作為服務性的角色定位,他在內容端所表現出來的「工具化」傾向,或許更值得關注。雖然36氪也從未對外聲稱自己的內容立足於「工具」來實現的,但其內容有這種特質。

36氪對採編作業模式所作出了修正。與傳統媒體不同,36氪的「採編」也只是價值鏈中的一環,真正核心環節是靠後的(服務)。

因此,36氪沒有記者編輯一說,雖然從採訪到成稿,再文稿發布,基本還保留了傳統採編模式,但他們除了需要內容端做出貢獻,同時也作為服務於用戶和投資方的角色存在。

王壯將他們定義為行業資深人員,是創業型的,是有能力去做事的人。因此也可以理解為,由於具備實際執行和操作能力,他們或許有能力為創業者提供一定的現實性建議。

其次,36氪對創業公司的報導,是以企業為單位展開的,就像在給一個個企業建檔,這種報導非常具有連續性,讀者可以從這些檔案中看到一個個企業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當初他報導camera360時,全球用戶不到600萬時,然後一路跟蹤,從iphone版發布,「智控聚焦」,「技術連拍」,「技術特效」,到蘋果上線第一名,發布2.0版,move360,做網頁版、開放平臺,獲得融資,用戶突破2.5億。

36氪上面詳細描述了camera360的成長經歷,感覺像在呈現整個生態系統。這種採編模式的確與傳統媒體不同。

比如,現在很多人都會時不時來36氪查個資料,將其當做資料庫使用。而詳細的企業和產品檔案,既不像深度報導,也不像單純的資訊和消息,倒更像一種通用性工具。這種通用性,有助於36氪在內容端逐漸形成較為可觀的流量。

36氪目前「工具化傾向」還比較初級,滿足的是用戶淺層次需求,如果能對這種內容模式進行深耕,36氪的內容端或許存在更多可能性。

比如更專業的建議和報告,定製性的分析和研究,如果能與數據商進行互補性合作並導入機器人技術,有助於一些專業化的通用型的內容製作,而這些內容適宜在36氪這種內容模式上進行衍生,這也是整個行業所稀缺的。

這點與創業家非常不同,36氪的內容端存在著新的商業化方向。因此,他的媒體端是相對完整的,即便不對接外部的產品和服務,他依舊擁有持續生存的可能性。雖然王壯一再聲稱36氪並不是媒體,但從這點看,36氪的媒體屬性表現得相當穩定。

問題是,「工具化」和「服務化」,這兩個方向他們準備走向哪一端?以36氪的想法,似乎更傾向於後者,但這種沒有是非正確的「選擇」,到底又會將36氪帶到哪裡。

做內容「中介」真的靠譜嗎?

從「創業家」到「36氪」,這條媒體的路徑探索非常清晰,依舊保持著某種連貫性,他們生長的土壤,根本上還是來自於傳統媒體的延續。但基於搜尋引擎推薦技術的「今日頭條」,則走向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分叉。

今日頭條對內容的匯攏和分發,本質是作為「中介」存在,這點和搜尋引擎一樣,自己不負責生產,只從生產方那邊獲取內容,然後展現給終端用戶。但整個產業鏈處於去中介化的當下,這種方法是否真的靠譜。據張一鳴的說法,今日頭條未來的主要營收還是廣告,說到底吃的還是內容的價值,其實也是賺取內容價值的差價行為。

目前的媒體業,由於還未找到一套標準化的內容價值開採方式,加上版權意識依舊淡薄,或許給了「中介」生長的肥沃土壤。但是,這種情況必然會得到改觀。紐約時報的「付費牆」是很好的例子,包括前段時間「今日頭條」因擅自發布「廣州日報」作品而被起訴,最終不得不和對方籤署版權購買協議。

因此,隨著版權成本的抬高,或者內容生產商逐漸實現「全媒體閱讀率」這種價值度量衡,或通過什麼方法實現內容價值的最大化,這些方面的因素越來越清晰的情況下,留給今日頭條的剩餘價值又會剩下多少。

所以很難說,今日頭條對內容進行二次開採的廣告模式會有持久生命力。從商業變現角度看,他撿的是人家吃剩下的,只不過現在的媒體業實在吃相太差,從嘴裡漏下的肉太多,即便吃剩飯也能吃成個死胖子。

同時,由於今日頭條的內容是一種「轉帖」模式,不具備獨家性,也不具備原創性,要保持用戶粘性也很值得懷疑。所以,本質上看,他缺乏將普通用戶轉化為深度用戶的基因。

因此,「今日頭條」其實是一種長尾模式。同時,隨著媒體逐漸有能力對內容進行價值開採,今日頭條的流量的垃圾化傾向或許將會日趨嚴重。這同樣會帶來另外一個致命問題,今日頭條想要成為新聞信息的流量入口的野心可能會付之東流。

而通過做中介「賺差價」的這種商業邏輯,在版權意識逐漸清晰和內容開採逐漸精耕細作的未來媒體業,可能也缺乏利潤最大化的縱深空間。

因此,今日頭條最大的優勢,並不是入口,而是長尾效應。而在網際網路技術不斷升級和普及的今天,市場對海量長尾流量的商業化,逐漸成為共識。或許,這樣的商業取向的大背景才是今日頭條的真正未來。

近段時間,今日頭條開始涉足電商導購。特色是,基於數據挖掘的個性化商品推薦,不同用戶會收到不同的商品推薦,並以CPS模式進行結算。

當然這種模式並不新鮮,淘寶基於最後一公裡的消費數據,早已做得很成熟。「今日特賣」的商業邏輯,本質上與現階段營銷領域的DSP類似,只不過流量來源於自身,相當於是一套閉合的廣告交易系統。

類似這樣的技術,其實主要是解決長尾流量商業化。這是好事,但只有「今日特賣」遠遠不夠。「今日特賣」是對已有的流量的變現,可今日頭條需要更多的流量,想要成為更大的流量池,他就需要展現更豐富的生態,而不僅限於內容。

投資人王瓊認為,今日頭條的潛在價值是背後一套引擎,可複製性非常強,在不同的垂直領域都有可能發展。按張一鳴的說法,如果用戶一打開就能看到想要的內容,那麼能不能一打開以後,用戶就能看到龐大的生態圈呢,從而以滿足人的更多需求和更多人的需求。

如果今日頭條不再僅限於垂直領域,這種綜合生態圈,或許會給今日頭條帶來更多的可能性,當然這也說明,他的未來壓根兒與媒體無關,媒體業不過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站。

圍繞內容構成的開放式跳蚤市場

2013年的媒體轉型,所涉及的「社區化」、「平臺化」、「服務化」、「產業化」等主題,都在2014年有所推進,但有種更具借鑑性的方向,同樣值得探討。

一般來說,媒體往往更關注用戶的內容需求,我們姑且稱為第一需求。但用戶進行內容消費的同時,因內容而產生的相關需求卻往往會被忽略。比如,文中暗示的「產品」和「服務」,包括與該文章相關聯的媒體內容(比如類似的文章、圖片、影視內容等),我們可以將這些相關需求稱之為第二需求。

第一需求趨向於成為「廣告商業」,但傳統廣告商業正在衰退,新廣告模式目前的突破有限,廣告模式在中短期內並沒能力成為媒體繼續發展的引擎。那麼,是否可以通過商業化第二需求,來完成媒體在商業邏輯上的轉變呢。

這種可能性或許是存在的。媒體開旅遊公司,做電商,玩教育等,其實可視為這種邏輯的延伸,但問題是,這種方式是脫離內容來執行的,與媒體本身並無關聯,只不過是廣告不賺錢,得找個賺錢的行當來養媒體。

因此這種轉變,本質上也與媒體轉型無關。而新浪2013年提出的,從用戶需求出發,以滿足用戶綜合性需求為前提的產業化策略,或許可是看作是這種方式的嘗試。

一個現狀:由於媒體內容的刺激而產生的相關性用戶需求,必然不是單一、垂直的,他們五花八門,什麼可能性需求都會有。因此這種綜合性需求,媒體自身並無力進行一一滿足。一般而言,進行外包是比較合理的選擇。

這種情況下,通過開放平臺,讓產品和服務商入駐,實現與用戶對接或許是合理之舉。2013年新浪將微博和門戶整合成開放式平臺,也算是基於該商業邏輯的一種準備。

同樣,面對當下洶湧的自媒體熱潮,我們也可以將媒體平臺中的「自媒體」視為這種邏輯下一種「入駐商」,而各平臺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將自媒體與用戶的需求進行對接,實現「自媒體人」和「自媒體機構」,能自主的為媒體用戶服務。

其實,進入到2014年後,新浪的「微博電商」,其實也可看作是實現該邏輯的一種具體嘗試。值得一提的是,微博電商的實現,更多是基於微博平臺展開的,他與新浪門戶這塊傳統媒體的關聯性並不強。因此,如果要將「微博電商」定義新浪媒體端的轉型,未免有點牽強。他更多是微博商業化的一種探索。

因此,這個方向上,新浪原本選擇的媒體端轉型策略,並未貫徹下來。他缺失了門戶內容端與微博電商之間的通道,即便完成兩者之間的通路,他也需要一種更合理的新制度,來約束微博商戶能成為服務於新浪用戶的角色。

如果這種新商業邏輯能得以實現,那麼,他所呈現出來的生態,可能是很多垂直類跳蚤市場的集成。雖然每個細分的跳蚤市場無法和外部市場的巨頭抗爭,可眾多品類匯聚成的綜合超市,或許可以養活媒體自己。

當然,這與「淘客模式」不同,淘客說到底是軟文模式,先有產品,然後為產品量身定製內容,但是媒體生態上的跳蚤市場,則是服務性角色,是先有內容,然後匹配產品和服務。淘客是內容服務於產品,而後者是產品服務於媒體。所以兩者天差地別。

半個澎湃

很多人將「澎湃新聞」視為紙媒的轉型之作,這種觀察比較可疑。

我更願意認為,澎湃正在做一件國內大多媒體不敢或還未做的事:在線化的、免費的、高人力成本的優質內容,該如何適應當下的媒體環境,並以此為優勢,取代當下逐漸邊緣化的——以門戶為代表的傳統網媒在新聞端的影響力。

一如當初「汽車之家」、「虎撲」、「36氪」、「虎嗅」等垂直站削弱門戶的垂直頻道一樣,澎湃新聞或許同樣可以做到這點。但是,「澎湃新聞」與這些垂直站又有很大的不同,他雖然號稱「垂直」,威脅的卻是門戶的「首頁」影響力,而不僅限於門戶的垂直頻道。或許這才是「澎湃新聞」的真正野心。

對比澎湃和幾大門戶新聞,澎湃對內容的設計,與門戶首頁最中心所展示的內容有很大趨同性,加上內容上的優勢,從門戶手裡分流首頁用戶並不是不可能。

因此「澎湃新聞」從內容端出發的媒體邏輯,試圖在證明一個舊命題:身處當下的新媒介環境,媒體專注於內容是有出路的,同樣,他也在證明,新聞理想也是有出路的。

一個簡單的邏輯被遺忘已久:相比整個傳播環境帶來的內容垃圾化,優質內容總會比平庸內容更接近「商業化」。紐約時報的「付費牆」就是內容取勝。

因此,媒體業專注內容是必然。無內容不媒體,即使放在內容泛濫的今天依舊是金玉良言。同時,內容和渠道的泛濫,導致優質內容比例大幅下降,渠道內容空心化日趨嚴重,市場對內容的需求,尤其是優質內容的需求,處於前所未有的饑渴狀態。基於這樣的背景,澎湃做優質內容可謂是順應大勢。

當然,僅僅做內容依舊是不夠的。媒體業在改變,曾經「內容」承擔了媒體屬性和商業化兩種職責,而今天,內容價值的新開採模式還未出現,後端的商業變現,交給外部產品來實現也是媒體不得不思考的命題。門戶對流量的過濾和導流,創業家的線下活動,微信的遊戲分發,微博的電商,都屬於這樣的例子。

所以,缺乏後端變現產品對接的「澎湃新聞」,目前來說依舊是「半成品」,雖然他聲稱會採取廣告變現,但商業模式的探索依舊白紙一張。而這種半成品形式,也算不上什麼劣勢,如能利用好後發優勢,會給他帶來開放式的商業思考空間。

所以,澎湃看似「走一步看一步」的修正策略,如果要憑這點來說明他準備不足,的確也有點缺乏說服力。但是,這種「半成品」形式,其實具備很大的調整空間。尤其整個媒體業身處大轉型時期,沒有誰敢說老子做出來的產品就代表了未來,方向是靠摸索出來的,摸索則是靠一步一步試錯出來的。

因此,澎湃時刻處於一種需要「調整」的狀態,我一點也不奇怪,這是「半成品」該有的覺悟。而當下,除產品體驗之外,澎湃另一項設計或許應該更被斟酌。

社區化、平臺化,作為媒體基礎屬性的當下,雖然澎湃通過設計了「追問」和「跟蹤」的功能來實現,也利用向左展開的形式,在閱讀方式上,將UGC與主內容形成地位等同,但這種社區化與跟帖沒有本質區別,更多是偽命題。跟蹤和追問所構成的UGC也不能通過澎湃的產品形式實現貫通。

那麼,在澎湃新聞內容端,UGC想要成為主內容的可能性比較小,他與豆瓣、知乎、果殼這種深度社區有很大距離,雖然通過優質內容有助於用戶生產優質UGC,但從產品端而言,他對UGC的產出缺乏鼓勵。而目前這種社區化形式,充其量不過是另一個「網易跟帖」。

後記

媒體的產業環節拉長,應該說,是現階段環境下比較合理的一種選擇。澎湃試圖通過高優質的內容,在前端匯聚成流量池,而僅通過廣告來變現,未免大材小用。他需要更好的後續環節,這是「半成品澎湃」不得不做的功課。

同時,從「創業家」到「澎湃」,媒體業的這條路走得不算輕鬆,但在新環境下的路徑探索也不是沒有成績。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文所提的四種方向,這些已被驗證的路徑,其實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

澎湃的出世,身處媒體業探索困難期,但畢竟已有人走出最艱難的一步,澎湃能否站在開拓者的肩膀上,繼續前行。就以這句話作為後記。

相關焦點

  • 【行業動態】全球首個採用聚鄰苯二甲醯胺製成的半成品零部件
    【行業動態】全球首個採用聚鄰苯二甲醯胺製成的半成品零部件 2020-07-03 02: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廣電MCN調研報告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廣電MCN大方向沒有問題,廣電MCN只是給擁有一定資源稟賦的廣電媒體提供了一條市場化的轉型路徑,但若將MCN作為廣電轉型的唯一路徑和方向,無異於過分誇大了廣電MCN的功能和成效,更不符合媒體融合的本源。」在採訪調研中,有平臺高管告訴《電視指南》。從發軔於地市臺和地面頻道到大範圍鋪開,在市場MCN和直播帶貨的熱潮傳導和催化下,廣電MCN在今年掀起大範圍波瀾。
  • 暴龍獸錯誤進化並非無限龍獸,這個細節被忽略,它只是一個半成品
    毫無疑問,這次的罪魁禍首就是「但丁惡魔獸」。當初在老版劇情中,這隻數碼獸是「黑暗四天王」之一,它和鋼鐵海龍獸、小丑皇以及木偶獸號稱「四天王」。而機械邪龍獸確實也很強,背後的更是可以無限攻擊的無限大炮。而這也是「無限龍獸」作為明顯的標誌。
  • 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1-16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省級典型案例,日照2個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省級典型案例,日照2個 2020-09-24 0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多元變現,真的是多重收益?是時候回歸自媒體的底層邏輯了
    由於廣告主要求的投放平臺是打壓帶貨文的頭條,而不是相對更包容的百家,所以一向以流量為傍身利器的我,也是玩了個一塌糊塗。有的軟文,連過審都過不了。一開始,我覺得這是我自己的問題,於是看了看別的大V對自媒體帶貨的看法。
  • 詳解美國量子網際網路藍優先研究四個方向,十年五步走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多家美國媒體近日報導稱,美國能源部(DOE)提出建立全國性量子網際網路的戰略藍圖,希望在10年內完成。該量子網際網路利用量子力學定律,能比現有網絡更安全地傳輸信息,「幾乎無法被黑」。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今年2月份,美國白宮網站就發布了一份《美國量子網絡戰略構想》,提出美國將開闢量子網際網路,確保量子信息科學惠及大眾。
  • 航空詞彙知多少——摩擦力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航空詞彙知多少——摩擦力 2020-11-15 19: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疫情下的手遊出海方向:人口紅利市場機會大,混合變現是大勢
    5月20日,白鯨出海、Google、TopOn共同舉辦「手遊出海方向與產品商業化模型搭建」線上分享會,白鯨出海CEO魏方丹擔任本次活動主持人。會上,Google大中華區變現戰略發展經理陶椰、TopOn商務VP楊雷分別從各自平臺的數據表現出發,與線上觀眾分享手遊出海的最新方向、產品商業化模型選擇以及廣告變現進階策略。
  • 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08-15 0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自媒體怎麼變現?適合新手的最簡單一種方法。點讚收藏唄
    以剪輯號舉個例子從如何用手機剪輯影視,到最後的變現全部都有,全文內容比較幹,請配合飲料食用。小哥最近收到了幾個朋友的私信,說自己也想來做短視頻和自媒體,但是呢又沒才藝,又不想露臉,顏值也不是特別突出。然後就是發布了,視頻製作完後就可以去抖音或者其他自媒體平臺發布了,發布的時候也有個地方注意最好是用電腦端發布,這樣才不會壓縮作品的畫質,手機端的話多少都對畫質有些影響,然後影視的時長最好控制在3分鐘左右,任何平臺完播率是作品好壞的一個評判標準。
  • 新賽季免費直播中超 PP體育「緊急」引流變現
    曲線變現路徑 事實上,PP體育採取免費策略與其急於版權變現不無關係。 一直以來,面對高額的體育賽事版權成本,版權方的盈利模式也從未發生過任何根本性質的變化,主要收入仍然來自廣告、會員付費以及版權分銷。
  • 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08-22 15: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05-25 14: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新賽季免費直播中超 PP體育版權虧本下的曲折變現
    曲線變現路徑事實上,PP體育採取免費策略與其急於版權變現不無關係。一直以來,面對高額的體育賽事版權成本,版權方的盈利模式也從未發生過任何根本性質的變化,主要收入仍然來自廣告、會員付費以及版權分銷。2018年PP體育推出4個付費產品,分別是6元/場的單場收費、30元包月、248元包年以及98元/月的球隊包。2019年,PP體育在中超觀賽方面推出「蘇寧易購&PP體育」聯名會員,只需在蘇寧易購上消費,會員即可獲得2019賽季中超所有比賽的權益。
  • 助力晉江市中小學教育發展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助力晉江市中小學教育發展 2020-06-23 0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蔡英文又跳了出來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蔡英文又跳了出來 2021-01-08 12: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09-02 2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電商大規模引入半成品 減輕餐企食材壓力
    2月6日,京東生鮮發起「餐飲零售發展聯盟」,鼓勵更多的餐飲企業將半成品「搬」到電商平臺。目前,海底撈、小南國、西貝莜麵村等百餘家餐飲企已經在京東銷售半成品。特殊時期,一大批餐飲企業門店暫停營業,面臨儲備物資消耗難、成本壓力大等問題,餐飲企業急切需要為冗餘的食材尋找出路。同時,堂食、外賣受阻的情況下,半成品速食的全渠道市場成為餐飲行業發展的新機遇。
  • 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08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