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花花草草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伴侶,家裡和辦公室有盆栽,公園乃至田間鄉下在這個春意盎然的季節裡也是百花盛開,一片生機勃勃。當然了,路邊的野花不要採,公園的鮮花綠葉也不要摘。
對花的欣賞讚美由來已久,陶淵明愛菊、武則天甚愛牡丹、周敦頤獨愛蓮,各地域也有對花的崇高敬仰,日本民族以菊花作為國花,世界春城、花都昆明以山茶花作為市花。有感於近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電視劇的熱播,加上春天的腳步近了,春來了,忙碌的工作節奏下不知道幾人還有賞花賞月賞秋香的閒情逸緻?今天我們紙上賞花,一起來聊一聊-----海棠花和這首名篇的故事。
關於海棠花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曾陷入一個誤區,曾把秋海棠就認作海棠,其實從體型上就可以區分了,秋海棠是草本植物,說白了,身高不會超過1米;而海棠是灌木或喬木,高度可達7-8米。我關於海棠的最早記憶其實來自於周恩來總理,進入北京後周總理搬進了中南海西花廳,從此總理和海棠花結下了不解之緣。周總理說過,海棠花好,溫暖,古樸大方,不張揚,每朵花之間都很團結。這也正是總理給我們的精神寫照吧,今天總理不在,但海棠依舊,總理的精神依舊。海棠花自古以來就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之稱,明代《群芳譜》記載到:海棠有四品,皆木本。哪四品呢?西府海棠、垂絲海棠、木瓜海棠、貼梗海棠。周總理西花廳海棠就是西府海棠,是四個品種中的上品。花未開時,花蕾紅豔,似胭脂點點,開後則漸變粉紅,有如曉天明霞。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電視劇熱播,也讓我們今年春天更關注海棠了吧?這個劇名是出自於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宋詞名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相信大家都熟悉到能背誦。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詞作很簡短,但是詞句間我們仿佛已經看到了一幅初春時節春雨綿綿,海棠盛開,飽含雨露的畫卷,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勾勒出的畫面簡單但飽含詩情畫意。字面寓意也不難理解,詞人在春雨之夜,一覺過後還沒有完全從昨夜的宿醉中醒來,出於對窗外海棠花憐花惜花之情,「捲簾人」去捲起窗簾,打開窗戶,說海棠花依舊開著,跟風雨來臨之前沒有什麼區別。詞人反詰道,你知不知道呀,海棠花經歷過風吹雨打之後,現在應該是綠色的葉子多紅色的花兒少了。
結合詞人當時的創作背景進行分析,據考證該詞作的創作時間約在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詞人與趙明誠成婚前一年,夫妻都是「貴家子弟」,但家風樸素。對於作品背後的含義,有些思想跨度大的後人還有了新的理解。畢竟海棠花在古代作品中還有一層比較「汙」的含義,就拿我們熟悉的「一樹梨花壓海棠」,意思就是我們現在通俗講到的老牛吃嫩草。這句詩也不是哪位民間文人臆造的,可是出自大文豪蘇東坡之筆。用來調侃他的文友張先,八十歲時娶妻十八歲。文人用文學的筆調,意會出一位滿頭白髮,猶如「一樹梨花」,梨花就是白色的,「壓」在了秀色可餐年方十八的嬌妻「海棠花」之上。現代影視作品裡,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也有一句經典臺詞,「玉樹臨風勝潘安,一樹梨花壓海棠」。如果從這個層面來理解,那這個「捲簾人」的含義就更深刻了,「海棠」也不是我們時下盛開的海棠了。當然我們都不希望有對古代名家的褻瀆來譁眾取寵,只能說是古人賦予了海棠太多的內涵了。
窗外海棠盛開,古人的關於海棠花的名篇佳句今天也由我們後人來細細品讀了。春雨綿綿,撐著小傘,漫步海棠花下,似乎忘卻了人間的一切繁雜瑣事,我們又回到了古人的詩情畫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