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50年代,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人們對飛彈一度產生了極端迷信,軍事和科技強國都不約而同的試圖在一切武器領域應用飛彈技術。陸軍裝甲兵也不例外,在蘇聯,很多的飛彈發燒友(這裡最著名的是赫魯雪夫)提出,要把飛彈和主戰坦克結合起來,發展一種用尖端技術堆砌的史無前例的超級坦克。
1956年,蘇軍提出,火箭-炮兵和坦克兵聯合研製一種履帶式戰鬥車輛,並命名為殲擊坦克,該坦克以反坦克飛彈為主要武器,帶有厚重裝甲和自動火控,以及自動裝填系統。未來坦克部隊的預備隊應以重型制導武器為主要打擊火力。殲擊坦克的正式名稱為「龍」(ДРАКОН)式反坦克飛彈系統,工廠代號為「167工程」,飛彈型號3M7。
這飛彈全自動裝填,防護力和機動性與坦克相同。炮塔頂部裝有飛彈發射導軌,炮塔內裝有一套「龍」式反坦克飛彈系統,自動化的長方形飛彈儲彈箱被固定在能夠升降的發射導軌裝置上,發射裝置可以自動將摺疊的待發彈從儲彈箱內提出,並送入炮塔頂部的發射導軌,自動開始充電和自檢,並同時自動展開前後彈翼。
龍式飛彈可以利用穩定系統在行進間發射和制導,設計有自動頻率轉換功能,通過編碼和接力瞄準,能夠在行進中同時發射多枚飛彈打擊不同的目標,類似於美國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利用不同雷射編碼同時控制數枚海爾法飛彈打擊多個目標,這在當時是一項很科幻的尖端技術。
龍式反坦克飛彈彈徑180毫米,彈長1250毫米,全重50公斤,最大飛行速度200米/秒。聚能戰鬥部可以擊穿以30度角安裝的250毫米厚均質鋼裝甲板。這種跨時代的飛彈在3000米射程上的命中率是15%。要知道,在60年代初,普通的主戰坦克在3000米交戰距離上的命中率為零蛋。
這飛彈還是世界上第一個主動紅外製導的反坦克飛彈,可惜遇到技術門檻,但在研製主動紅外引導頭時發生了不可逾越的技術障礙,紅外敏感器的敏感程度不夠,常常無法捕獲複雜背景裡的目標。無奈之下,龍式飛彈改為光學跟蹤,半自動無線電指令制導。
1962年,地球上第一個純粹使用飛彈的坦克營誕生了,蘇軍最高統帥部計劃用「龍」式殲擊坦克裝備摩步師和坦克師下屬的獨立坦克營,屬於師首長直接掌握的戰役預備隊,作為關鍵突擊力量,就像是海軍的重型裝甲巡洋艦。蘇軍計劃在每個坦克師下轄一個五連制的獨立坦克營,配備51輛飛彈殲擊坦克,一門火炮都沒有,主要用於進攻時的威力偵察,以及防禦堵口子的硬碰硬反坦克作戰。
龍式飛彈是跨時代的武器,可惜造價和結構以及編制上有硬傷,未能批量生產。坦克兵認為這玩意太複雜,應該歸炮兵管理,炮兵認為這玩意就是坦克,我特麼才不管你們坦克兵的破事呢,我們炮兵要發展自己的反坦克殲擊車,而不是殲擊坦克。由於保障不力,裝備部隊後效果不良,兩個兵種都對龍式殲擊坦克持否定態度。於是龍式坦克只裝備了一個營,隨後就流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