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清潔能源】近日,環保部、國家能源局、國防科工局等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核安全與放射性汙染防治「十三五」規劃及2025年遠景目標》。據悉,《規劃》編制實施對進一步提升核安全治理能力,提高核設施安全水平,降低核安全風險,推進放射性汙染防治,推動核電走出去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以一帶一路撬動萬億盛宴 中國核電牢築「金鐘罩」
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核廢料處理、內陸建核電站等與核電發展相關的話題屢屢引發公眾熱議。經國務院批覆實施的《核安全與放射性汙染防治「十三五」規劃及2025年遠景目標》(下稱《規劃》)近日發布,這標誌著核安全納入到國家總體安全體系,上升為國家安全戰略。
我國是核能核技術利用大國。據國家核安全局公布的新數據,截至目前,現有36臺運行核電機組、20臺在建核電機組,在建核電機組數量世界。據科技日報報導,除上述運行、在建核電機組外,據統計,我國另有研究堆19座,核燃料循環設施近百座;還有包括醫用、安檢等核技術利用單位6.7萬家,在用放射源12.7萬枚,已收貯廢舊放射源19.2萬枚。
國家核安全局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司長郭承站表示,早期核設施和歷史放射性廢物風險不容忽視,乏燃料集中貯存設施不足,這些都對人才培養、核電設備製造和安全監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為核電發展保駕護航,安全保障成為根本。郭據悉,《規劃》包含6項目標、10項重點任務、6項重點工程和8項保障措施。
在核安全監管方面,《規劃》還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按照國際新核安全標準發展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強化依法治核理念;實施嚴格的核安全監管;核能發展部門、核安全監管部門、各級人民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要切實履行保障核安全、環境安全和公眾健康的根本宗旨。各省也將建設省級輻射環境監測網,「形成一個嚴密的監控體系」。所有監測站點的數據都將在網上實時發布,「有事報事,沒事報平安」。
如何確保核電機組、核燃料循環設施和放射源安全使用和收貯?「十三五」期間,中國還將進一步加強乏燃料後處理的技術攻關。為解決有關乏燃料貯存和後處理問題,《規劃》提出,「十三五」將編制和發布核電廠乏燃料處置規劃,推進乏燃料貯存和處理;加快放射性廢物處理能力建設,開展5座中低放固體廢物處置場選址、建設,形成中低放固體廢物處置的合理布局,推進核電廢物外運處置。
與此同時,國務院批覆《規劃》強調,通過《規劃》實施,到2025年,我國核設施安全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輻射環境質量持續保持良好,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實現現代化,核安全監管水平大幅提升,核安全、環境安全和公眾健康得到有效保障。郭承站進一步指出,「《規劃》不僅是路線圖,更是施工圖。以此為開端,我國在向核安全監管強國轉型的路上不斷向前。」
按照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到「十三五」末,我國在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機組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機組總數達到世界第二。而經過多年的耕耘,目前我國核產業在滿足國內市場需要的同時,早已走出,走向世界。據中國廣核集團董事長賀禹介紹,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出口到英國;海上小型堆已啟動實驗堆建設,陸上小型堆研發也在推進中,且已在四代及其他先進核電技術路線方面積極布局。
國內機構預測,《2017 年能源指導工作意見》已明確計劃開工8 臺核電機組,三代核電今年將迎規模啟動。更為利好的消息是,當前「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中,有核電的國家僅19個,計劃發展核電國家達25個,「據我們此前測算,如果這一區域核技術應用發展可以達到美、日的水平,將是一個萬億元計的巨大市場。」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壽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