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
無論是在書本還是在海邊,
你一定見過各式各樣的海螺。
這厲害的世界四大名螺,
你了解多少?
海螺中最有名的當屬萬寶螺、唐冠螺、大法螺和鸚鵡螺,它們並稱「世界四大名螺」,具有相當高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萬寶螺
萬寶螺是屬於鬘螺科的螺類,萬寶螺是該屬螺類中最具觀賞性的,萬寶螺產地比較廣,大多生成於太平洋及印度洋的熱帶區域內的珊瑚礁周圍。
唐冠螺
唐冠螺(學名:Cassiscornuta):是大型海螺。貝殼大而厚重,長和高都可以達到30釐米,灰白色到金黃色,具金屬光澤,形狀象唐代的冠帽,因而得名。螺旋部低矮。肩部有5-7個角狀突起。內、外唇擴張,呈桔黃色的盾面。外唇內緣有5-7個齒。這種軟體貝類動物通常螺塔低,貝殼膨脹,體層豐滿,一般具有結節、肋或縱脹肋。雌雄形態有別,喜棲息於砂底。大多數以海膽為食。因其內唇擴張如帽緣,體形如唐朝僧人的帽子而得名。足的背後有一個由足腺分泌而成的厴,當身體縮入殼內後,可用厴完全關閉殼口。
主要分布於世界暖水海域,貪食雙殼類軟體動物,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中國南海、臺灣都有分布,常棲息在低潮線下。
大法螺
法螺(學名:Charoniatritonis):也稱大法螺。貝殼大。殼高351.0毫米,殼寬170.0毫米。螺層約10層。縫合線淺。螺旋部高,尖錐形,頂部常磨損。體螺層膨圓。每層具寬大光滑的螺肋和縱腫肋,肋間有細肋。縫合線下方的螺肋具結節突起。殼呈黃紅色,具黃褐色或紫色鱗狀花紋。殼口卵圓形,內桔紅色。外唇向外延伸,具成對齒肋和褐色條紋;內唇有褐色條紋的褶襞。前溝向背方彎曲。肉食性殼類。
法螺喜歡棲息在海藻繁茂的巖石和珊瑚礁上,過附著生活,喜歡吃海參和水螅。多在春、夏季進行繁殖。主要分布於印度洋、紐西蘭、菲律賓、日本等地。
鸚鵡螺
鸚鵡螺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和海洋中的「夜遊神」。鸚鵡螺屬於軟體動物門頭足綱,是現存唯一一類具有外殼的頭足類動物,曾經稱霸過奧陶紀海洋。
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被譽為科幻小說的鼻祖。這部書描繪了一艘奇怪的潛水艇,航行了兩萬裡的旅程,船長給它取名為「鸚鵡螺」號。
海底兩萬裡「鸚鵡螺」號
在我國,李白的《襄陽歌》中有「鸕鷀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的詩句。
鸚鵡杯又名海螺盞,是用鸚鵡螺製作而成的純天然的酒杯。出土於東晉南京王興之夫婦墓的鸚鵡杯,殼外用銅邊鑲嵌,兩側裝有銅質雙耳,螺內自然形成的水車輪片狀的齒,可以儲存酒,構思精巧,造型獨特。
河南省偃師市杏園村的一座唐墓也出土了這樣一個鸚鵡杯。鸚鵡杯由於其回歸自然的情趣,在我國古代尤其是唐宋時期頗得嗜酒者的喜愛,駱賓王、盧照鄰和陸遊的詩句中都曾提到過它。
看起來像鸚鵡在小浴缸裡
東方鸚鵡杯 圖片來源網絡
自古,鸚鵡螺就以它令人炫目的美麗讓人發出由衷的讚美。它的構造也頗具特色,呈螺旋形,外表光滑,灰白色,後方間雜著許多橙紅色的波紋狀。
被截剖的鸚鵡螺,像是旋轉的樓梯,又像一條漂亮的百褶裙,是造物的奇蹟,因此得到東西方的一致青睞。西方人模仿鸚鵡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蓄電池潛艇和第一艘核潛艇,它們都被命名為「鸚鵡螺」號。數學家們更著迷於鸚鵡螺外殼切面所呈現的優美的螺線,鸚鵡螺的螺旋中暗含了斐波拉契數列,而斐波拉契數列的兩項間比值也是無限接近黃金分割數的。藝術家們則從美妙的螺旋線和完美的黃金分割比例中尋找到了更多的靈感。
鸚鵡螺在生活中也有一些應用。
在古希臘克裡特島米諾斯皇宮遺址,裝飾性壁畫的主題就來自海洋,海浪、海草、章魚、海豚,當然還有貝殼,充滿著歡愉的氣質。希臘陶器首開古希臘藝術之先河,其裝飾內容豐富無比,其中就有螺貝的造型,將陶器整體設計成一個巨大的海螺,配以幾何圖案為主題的裝飾,其精緻令人驚嘆。
「巴洛克」最初特指形狀怪異的珍珠。源自珍珠及其母貝的靈感使貝尼尼在設計聖彼得大教堂主祭壇時,大膽地使用了螺旋形的造型。
西方鸚鵡螺杯,流行於19世紀歐洲貴族中的奢華裝飾品,因鸚鵡螺獨特的結構成為儲酒之器,但經過工匠的加工裝飾後,其裝飾作用早已大於其實用價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