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玄空,幹支與納甲
納甲是易學術語,就是在六爻卦上裝配天幹和地支,並與五行、方位相配合,
使每卦每爻都有了幹支五行的屬性。
什麼是天幹地支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中國古代用來計算曆法的一套符號。也是我國古代人民
研究宇宙自然界和社會界相互關係的一套符號,並為《易經》的預測體系奠定了數理基礎,在溝通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繫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天幹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據戰國末年的史書《世本》中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
大橈 「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天幹的十個符號的順序蘊涵著萬物從萌芽到成長,到興旺,到衰退,到消失的
全過程。古人認為,十天幹與太陽出沒有關,太陽的循環往復,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影響。甲、丙、戊、庚、壬為陽天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天幹。
十天幹的原本含義
「甲」就是「鎧甲",指萬物衝破其「甲」而突出的意思。
「乙」就是「軋",指萬物伸長的意思。
「丙」就是「炳",指萬物茂盛的意思。
「丁」就是「壯」,指達到「壯丁」的時候的意思。
「戊」就是「茂",指事物繁茂的意思。
「己」就是「起",指萬物奮然而起的意思。
「庚」就是「更」,指萬物更新的意思。
「辛」就是「新」,指萬物一新的意思。
「壬」就是「妊」,指萬物被養育的意思。
「癸」就是「揆",指萬物萌芽的意思。
十二地支亦稱「地支」。《爾雅·釋天》中說:「歲陰者,子、醜、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十二地支的順序也蘊含著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
「子」就是「孽",指萬物繁茂的意思。
「醜」就是「紐」,指用繩子捆住的意思。
「寅」就是「演",指萬物開始生長的意思。
「卯」就是「冒」,指萬物冒土而出的意思。
「辰」就是「伸」,指萬物伸長振作的意思。
「巳」就是「已」,指萬物已成的意思。
「午」就是「仵」,指萬物已過極盛之時,又是陰陽相交的時候。
「未」就是「味",指萬物已成有滋味。
「申」就是「身」,指萬物初具形體的意思。
「酉」就是「秀」,指萬物十分成熟的意思。
「戌」就是「滅」,指萬物消滅歸土。
「亥」就是「核」,指萬物成種子的意思。
地支與地球物理的變化有關。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曆法上用天幹地支組合編排年號或日期,即甲子、乙丑、丙寅...等等。因為以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相配,陽幹配陽支,陰乾配陰支,共有60個組合,所以60 年後(或60天後)又要回頭一次,稱為「六十甲子」。我國古代就是以六十甲子的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什麼叫納甲法
納甲法就是在六爻卦上裝配天幹和地支,並與五行、方位相配合,使每卦每爻
都有了幹支五行屬性,利用它們之間微妙的關係進行預測。
五行之間的關聯因此而更密切,幹支具備的比陰陽更廣泛的屬性也轉移到了卦與爻上,大大豐富了卦與爻的內涵。
納甲法始於漢代,漢代納甲分為京房納甲法和虞翻納甲法兩派,虞翻納甲法已
不常用,我們常用的是京房納甲法。
京房納甲法就是先將六十四卦分為八宮,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稱為「八純卦」,並以乾坤為「父母」,各統領三男三女。
其中,「乾震坎艮」四卦為陽卦,「坤巽離兌"四卦為陰卦,每一卦統領六十四卦中的七個卦,除了以自己為每宮的本卦外,其他七卦分別稱為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遊魂和歸魂。
納幹與納支
納甲分為納幹與納支。納幹是把十天幹與八卦以陰陽對應的方式相配合。天幹
中奇數位的「甲丙戊庚壬」為陽幹,偶數位的「乙丁己辛癸」為陰乾,乾坤是陰陽的始終。
因此以代表奇數始終的「甲壬」配乾,代表偶數始終的「乙癸」配坤,庚陽配震,辛陰配巽,戊陽配坎,己陰配離,丙陽配艮,丁陰配兌。
八卦配以十二支,稱納支。把乾坤兩卦的十二個爻對應一年的十二個月,即十二地支。八卦納支由此而來。其配法也是把十二支分為兩組,「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乾震坎艮」四陽卦按不同的順序分別配以陽支,「坤巽離兌」四陰卦也按不同的順序分別配以陰支,這樣就得到了納甲的八卦。
納甲的最大特點就是給卦中各爻都配以幹支、五行,充分發揮它們之間的生、克、衝、合關係,是我國古代術數預測的大宗之法,俗稱「六爻法",在古代非常普及,在現代仍有流傳。
我們現在用的納甲法是西漢易學家京房根據《易經》創造的,虞翻等人的納甲法則不多用。納甲法是《周易參同契》中的內丹修煉法和《火珠林法》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