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和書生說,你在我心裡的位置是不變的,可是我食言了。當那個小小的人兒來到我們的世界後,一切都悄然起了變化。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說是6月10日晚,安徽有個媽媽爬上33樓頂層,意欲跳樓。不管民警怎樣耐心勸說,女子口中總是重複著一句話「就是不想讓我活」。
雖然不知道她經歷了什麼,是誰不想讓她活,但生命是自己的,沒有人可以剝奪。半個小時後,女子的舅舅和她6歲的兒子趕到了現場。孩子看到這一幕,當場大哭,邊哭邊喊。
「媽媽,你過來」 「媽媽,我來扶你」 「媽媽,你對我那麼好,我不能丟下你「 「媽媽,加油」「媽媽,我馬上來救你」「媽媽,你不是我的好媽媽嗎」
看到這些文字,我的感觸還沒那麼大。可是當我打開視頻,聽到孩子那般哭喊,我的眼淚瞬間滑落。
孩子最後一直在喊媽媽加油,使勁全身力氣,撕心裂肺的喊,他喊,你不是我的好媽媽嗎?那麼稚嫩的童聲,那麼真誠的愛。
幸運的是,在兒子的呼喊下,家人的勸說下,女子終於放下了輕生的念頭,當場摟住孩子大哭。據說孩子的爸爸一直沒有出現,母子倆相擁大哭,仿佛整個家庭只剩下他們兩相依為命。
一個女子究竟遇到了多大的坎,讓她想要放棄生命。可是,一個女子究竟又有了多大的勇氣,因為媽媽這一聲呼喊,而重拾生命。
媽媽,一個隨處可見的名詞,一個隨處可以聽見的名詞,可是,媽媽,她為何能這樣,為何能這般偉大。
2004年7月,家境貧寒,生前烙煎餅的張宇媽媽被醫院確診得了骨癌,手術後喪失了勞動能力。
但她堅持為兒子織毛褲,由於身體原因,她每織5分鐘,就要躺下來休息20分鐘,從2005年5月到2006年9月的一年多時間裡,她為小兒子張宇織完了他25歲之前所有的毛褲。
張宇的姑姥回憶說,「一次,她剛織了兩分鐘便滿頭大汗,雙手也腫得老高,渾身疼得厲害,我餵她吃了兩片止疼藥,勸她別織了,
可她卻說自己一旦走了,小兒子只有9歲,沒有人照顧,一定要趁著自己還有口氣,多為小兒子織些毛褲留著以後用。」
從古至今,母愛都是這般偉大。孟母三遷的故事也說明了媽媽這個詞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名字。
孟子小時很會模仿。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常學別人築墳或哭拜。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學做生意和殺豬。
孟母認為這樣也不利於孟子成長和學習。最後孟母一直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開始學禮節和知識。孟母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
中國作家,散文家史鐵生21歲的時候雙腿殘廢了。 後來他在自己的小說裡說道,他當年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他說他的母親不是那種光心疼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 母親知道他心裡苦悶,所以不阻止他出去走走。 他那時脾氣壞到了極點,母親擔心他一個人待在那荒僻的園子裡整天想些什麼。
所以母親總是默默去找他,但是又不想被發現,只要見他還在園子裡好好的,她就悄悄轉身回去,他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
母親視力不好,有時候母親沒看見他,他已看見母親,待母親看見他時,他就不去看他,他決意不喊她,母親默默轉身,他有看見母親的背影。
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的最苦的母親,母親離開時才49歲。史鐵生說,母親是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才召她回去的。
于娟,擁有留洋經歷和博士學位的復旦大學青年教師,在於癌症抗爭的時候,最最放不下的還是她的兒子。
她說,我在拷問自己,究竟放不下的是土豆還是自己的父母,我知道土豆會有很多人愛,光頭會照顧好他,而爸爸媽媽是我最不放心的,但是不懂為什麼,我卻最捨不得那個剛剛學會叫媽媽的胖滾滾的娃娃。
每每我們去爸媽家,久寶興奮中午老不睡午覺,媽媽總是說,我來陪他玩,你們去睡會。家人春節人多的時候,媽媽總是讓我們先洗漱,她總是最後上床睡覺的人。
而我也一樣,每天起來,必然要給久寶洗漱好,餵好奶,自己才去弄吃的。有時天太熱,我迷糊著眼手也會自動給久寶拍著扇。
媽媽,為何能這樣?因為這十月懷胎,這場生命的孕育,曾經的我們生死相依,骨血相連,我們是這世界上最深刻的緣分,一生情願把愛交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