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和死亡,只是一秒鐘間的短暫選擇,可它卻決定了你後半生的命運。」
有人曾感慨,相比於死亡,其實活著的人才是最有勇氣的。因為活著就得受苦受難,連受苦受難都不怕,又能怕什麼呢?
據某項調查研究表明,近年來,出現心理疾病,或者輕生自盡的人正在逐漸地增多。甚至可以這麼說,每40秒鐘裡面,就有一個人死於自殺。
說到「輕生」這個話題,其實我們中國人是很忌諱的。因為在我們傳統的「生死觀」看來,能活著,又為何非要選擇去做傻事呢?
在以前,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地去活著,「輕生」一詞應該說很少在生活中出現。因為那時候的人,他們找不到輕生的理由。
但是,當時代的步伐來到今天,你會發現,隨著社會節奏的逐漸加快,隨著社會的逐漸發展,人們的心理狀況其實是越來越脆弱了。
就拿近幾個月上新聞的「輕生」事件來說,「輕生」人群往往偏向於學歷較高,也較為年輕的人群。
這種矛盾情況的出現,讓我們對當事人的「心理活動」產生了極大的好奇。為何他們會出現「輕生」的心理呢?他們輕生時又有什麼念頭呢?
也許,死亡和活著,只差了三個「念頭」而已。
心理狀況:萬念俱灰,內心的消極代替了人活下去的希望
有人曾說:「能讓一個人選擇死去的,往往不是外界的壓力,而是內心希望的消散。」
對於人來說,活著就象徵了他有一定的嚮往和追求。
比如說一個學生,他想金榜題名,和別人一較高下;比如說一個白領,他想好好工作,把每個月的貸款還清;比如說一個年輕人,他想成家立業,找人結婚生子......
這一切,不管是生理上的欲望也好,還是心理上的期待也罷,都給人一種要「活下去」的力量支撐,讓人能夠有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但是,倘若這個「支撐」失去了呢?那麼人不僅會少了生存下去的希望,更少了生活上的追求,活得像「行屍走肉」一樣。
當人沒有了朝氣,成為了「行屍走肉」的活死人,那麼他們將感受不到生活的氣息,內心毫無任何的波動可言。
就像那些甘願從高樓跳下去的人,他們能夠放棄家人和金錢,證明他們已然是萬念俱灰,心靈早已蒙上了塵埃,倘若不加制止,那麼人將毫無生機可言。
一棵樹木,倘若它放棄了生存的希望,那麼它不日將成為乾枯的柴木,它們活著,其實跟「死了」沒有任何的區別。
心理狀況:焦躁不安,在猶豫中抉擇著
每個人的內心當中,其實都有頗為嚴重的「選擇恐懼症」。
什麼是「選擇恐懼症」呢?就是內心對於選擇過程及結果的懼怕,以及對於不確定的未來的恐懼。
就好比一個人去買房子,他的錢剛剛能買江景房,但是,這裡卻離地鐵口比較遠。而他的錢,也可以買離地鐵口較近的房子,可他又不想放棄「江景」的舒適風光。
如果選擇了前者,他會覺得,以後出門都不方便了,著實讓人感到不滿意。
但是,如果他選擇了後者,他會覺得,沒有了悠然的風景,再方便的,也會讓內心留下一根刺。
道理是相通的。就好比那些「輕生」的人,他們在死亡和生存的選擇中,內心的猶豫感和選擇感,是頗為強烈的。
因為在他們看來,選擇輕生,對不起家人,更對不起自己。當下和以後的時光完全失去了,著實是一種遺憾。
可是,不選擇「輕生」呢?自己的內心又懼怕未來的境況,因為自己已經撐不下去了,已經沒有了希望了。
所以說,在他們猶豫的時候,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成為壓垮他們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心理狀況:感性思維佔據上風,內心滿是「衝動」
一個人的思維,自然可以分為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
在理性思維的人看來,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不能加入感情的,而需要按照邏輯思維去好好地判別,從而做出最為「正確」的選擇。
而在感性思維的人看來,自己的感受,才是我們生存的根本。所謂「我知故我在。」倘若沒有感知和感情了,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
對於那些選擇「輕生」的人來說,他們那時候的思維,大多是感性思維佔據了上風。不是他們的理性思維不存在,而是內心的衝動,讓理性思維倒向了一邊。
我們通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
一個人想要「輕生」,可是,只要他們被談判專家叫了下來,過了幾個小時後,他們就會打消輕生的念頭。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不是「談判專家」的話語和某些人的承諾起了作用,而是人內心的狀況正在發生改變。
當內心的衝動慢慢地平緩下來時,我們會感覺內心的壓迫感有所減少,甚至頭腦能更理性地思考問題了。
這說明一個原因,那就是感性上的衝動,往往是讓人「輕生」的首要兇手。要知道,比外界壓迫更強大的,是內心的扭曲和心理的逆轉變。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