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官窯人,怎麼可以不了解家鄉歷史!獅山明德官窯推出《官窯志》專欄,為各位街坊探秘官窯的歷史、傳說、人物傳記等,讓你「一文」即曉官窯。
祠堂被稱為「周百萬」、鳳凰崗變為鷓鴣坑......獅山官窯有條村,建築風貌獨具一格,保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村落文化。
永和鷓鴣坑的傳說
獅山鎮永和村世居村民為漢族,屬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現有周、楊、羅、張4姓。據了解,永和村的周姓先祖是從廣西柳州馬平縣遷到官窯永和定居,因永和其中一個自然村地勢平坦,多鷓鴣鳥前來安巢,故取名鷓鴣坑,曾用名鳳凰崗。關於鳳凰崗和鷓鴣坑的來源,還有一個傳說。
看完傳說,是不是對永和村的鷓鴣坑有了更深的印象?別急,永和村還有一個傳奇的祠堂也是很有名的,那就是被稱「周百萬」的浩忠周公祠。
「周百萬」祠堂大有來頭
永和村現存傳統廣府民居36座。保存較好的有西元裡三巷1號民居,三間兩廊布局,青磚清水牆、鑊耳山牆、硬山頂、碌筒瓦面、灰塑龍船脊,門頭簷下還有灰塑如意鬥拱。現存大祖周公祠、浩忠周公祠、燕堂周公祠、周氏宗祠(鴣東)、周氏宗祠(鴣西)五座祠堂和一間西園公書舍。
大祖周公祠為南海區不可移動文物,始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乾隆年間。浩忠周公祠,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坐南向北,廣三路現存中、右路,中路三間三進,每進的柱均為坤甸大木柱。頭門前廊為三步木樑架,花崗巖方身簷柱與礎,磚雕墀頭。
現存建築佐證官窯昔日繁華
舊時官窯的地理位置優越,處於「南(南海)、三(三水)、花(花都)」三縣交界,因此這裡的水道非常利於船隻航行,官窯水道為西南湧官窯至文教口河段,全長17公裡。當時的善男信女若從周邊地區乘船前來參加官窯的民間民俗廟會(生菜會),除了在七甫迎陽門下船外,永安社區現存的古建築——風雨亭便是當時的另一個上岸點。
永和村東還有座鴣東橋,建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1993年重修。橋身為四墩三孔花崗巖石橋,長30米,重修時加固了橋墩,橋面改為鋼筋水泥澆築,兩邊加設鋼管欄杆,現仍在使用。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城鄉融合的基礎
除了以上建築和傳說外,永和村的馬蹄以及劍蘭花也是有名的農作物。80年代,永和出產的劍蘭花以其花大色多而聞名,最盛時,劍蘭種植戶每戶年純收入達30餘萬元,後因市場需求減少,至2005年基本消失。良好的生態和環境是城鄉融合的基礎,也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永和村地理位置偏僻,經濟來源主要靠土地出租,而農業用地的租金一直很低。」永和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經聯社社長蔡海安表示,隨著近年來獅山鎮投入大量資金改善生態環境,水質和土質均得到大幅提升,蔡海安又看到了希望,他計劃在村內重新發展劍蘭種植產業。
若能將村裡1000多畝農用地統籌起來,發展劍蘭種植產業,將推動永和村經濟發展。「這條路看似不難,但要形成規模、提高知名度,打造成特色產業品牌,並不容易。但再難,也要朝著既定目標奮進。」蔡海安說道。
目前,永和村中有耕地1720畝,以種植小蔥、番茄、香芋等四時蔬菜為主。
如4~5歲孩童身高般的大蔥
鄉村振興環境先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獅山鎮一路持續推進全域城鄉融合,謀劃高質量發展,作為觀察小康進程的最基本單元,鄉村蘊藏著獅山改革發展的巨大潛力與後勁。
衛生環境變好了,荒地變公園、改造提升公廁……從去年開始,永和村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變舒適了,還多了幾處休閒的「好去處」,這正是永和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寬的生動寫照。如今永和村先後獲選2020年獅山鎮十大「美麗鄉村」「鄉村代言人」「鄉村風採人物」,村民們還譜寫了一曲動聽的《歌唱家鄉永和村》歌曲。
以上就是永和村鷓鴣坑的傳說了,你所在的村居還有哪些新奇有趣的傳說?
消息來源|獅山明德官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