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粉彩花鳥紋繡墩

繡墩,又稱「坐墩」,因常鋪錦披繡,故亦稱「繡墩」。瓷質繡墩最早見於隋代,稱青釉小瓷墩。至明代嘉萬時期盛行於世,品種繁多,裝飾各異。到了清代,瓷繡墩的製作工藝達到了另一個高潮。清代瓷繡墩的墩面多為平面,因而顯得更為清瘦秀雅。此時的瓷繡墩喜以抽象鏤空的錢紋為裝飾,以釉彩、粉彩、青花、琺瑯等多種工藝製作而成,並且引入了雕、嵌、繪、鏤等技藝,使瓷繡墩成為了華麗的家居藝術品,裝飾極盡奢華,而且使用極為普遍。它既可作為日常生活用具,又可作為觀賞陳設瓷,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此對繡墩呈鼓式,器身上下沿各堆塑一周凸起之鼓釘,平底圈足,底足無釉。胎骨潔白細密,堅緻厚重。通體以粉彩為飾,墩面微凹,墩身紋飾以鼓釘為界,自上而下可分成三層,兩周鼓釘之間的腹部鏤空雕聯錢紋,並以卍字錦地紋為地,開光內粉彩繪花鳥紋,寓意「一路連科」;鼓面中心為錢紋鏤空,外沿為竊曲紋,其間繪製兩組池塘荷蓮圖。此對繡墩造型規整端莊,紋飾繪製細膩,設色豔麗斑斕,寓意吉祥富貴。
清同治 粉彩百蝶紋扁蓋罐

清同治本朝官窯。直口,短頸,溜肩,鼓腹,至底漸收,圈足,底心內以礬紅彩書「大清同治年制」四字礬紅楷書款。滿腹以百蝶紋飾作為主題,畫工流暢,栩栩如生,器蓋亦復如是。該器特別的是,形狀不是常見的圓體罐,而是較為少見的扁體罐,器身截面呈橢圓形,觀其形態有如青銅器造型一般,可能與清末金石學的興盛息息相關,是一件難得一見的異形蓋罐。
這件器物裝飾的百蝶紋,用蝴蝶作為吉祥圖案,除色彩斑斕外,另有借喻之意,「蝶」與「耋」同音,古人稱80歲為「耄耋」,百蝶寓意壽至耄耋之意,象徵長壽。此類紋飾為清末常用的典型紋飾。
清同治 藍釉象耳琮式瓶

瓶斂口,短粗頸,平折肩,長方體腹,圈足,造型端莊大氣,胎體敦實厚重,通體施祭藍釉,腹部兩側置對稱之銜環象耳,釉面肥厚滋潤,藍釉沉靜肅穆,底落「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二行豎式青花楷書款。
琮式瓶,是南宋官窯、龍泉窯燒制的一種瓶式,因其形從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的玉琮演化而來,故而得名。其形製作為天方地圓的濃縮,一直為歷代皇室所喜愛,清乾隆帝曾規定祭藍釉琮式瓶為祭祀禮器之一。此瓶造型典雅,氣度雄渾,為清同治官窯之精品。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4期《陶風瓷韻——江西省文物商店精品陶瓷文物展擷英(下)》作者:孫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