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
瓷器,是享譽世界的東方藝術,而在中國陶瓷藝術史上,有一個人不能不提,他就是唐英。
翻開我國上千年的陶瓷史,因器出名,因朝代而獨具一格的實在太多太多。但憑藉一己之力成就一世斑斕的,自古以來也就唐英一個。
唐英(1682-1756),字雋公、叔子,號蝸寄老人,關東瀋陽人,清代制瓷家、書畫家、篆刻家、劇作家。雍正六年至江西景德鎮御窯廠協理窯務,任督陶官,歷經雍、乾兩朝,前後在職共二十七年。唐英被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史上最牛」的督陶官。但凡瓷器中涉及唐英的,都是官窯,且無一例外都是精品。
唐英本人也親手參與瓷器的製作,傳世作品很多。他在瓷器上所書具的款識除唐英、俊公外,還有俊公氏、雋公、叔子、蝸寄、蝸寄老人、陶成居士、沐齋居士、陶人、榷陶使者等。
由於唐英身體力行,潛心學習,日夜竭心求索和「致力陶之業,陶之人,以迄陶中所有之事」,為景德鎮御窯廠歷史中,督陶時間最長、成績最著者,被後世稱為「唐窯」。
乾隆二十一年(1756)的七月二十九日,大清國工藝輝煌的締造者、自稱為榷(què)陶使者的唐英,在九江關署病故。享年七十五歲。他的死,預示這個王朝最精美的歲月就此終結。《中國的瓷器》一書中就說:「中國瓷器,到了唐窯,確實集過去所有製作之大成。這表現在瓷器裝飾方法,造型設計以及制瓷技術方面」。
唐英生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五月初五,端午節。出自滿族家奴之家。清史稿記載,「唐英,字俊公,漢軍旗人」。
七歲進私塾讀書,康熙三十六年(公元一六九七年)被選進宮廷,當時他十六歲,在養心殿為皇帝服務,隨後又管理內務府造辦處。唐英還是一位畫家,他的繪畫藝術修養也是很高的。曾在造辦處主管過畫樣設計,放在現代,也是個高級設計師和工程師。
他的畫作還多次得到皇帝的肯定,雍正三年(公元一七二五年),據圓明園來帖:「奉旨畫的款式甚好,爾仍唐英畫美人,其衣紋照先畫的衣紋樣畫。」
小小年紀就成長於深宮之中,一方面讓唐英學會了揣摩聖意,學會了伴君之道;另一方面,長時間接觸宮廷造辦事物以及不錯的繪畫功底,也為他今後即將到來的雍乾兩朝督陶官生涯積累了一定的辦事能力。
雍正六年(1728),五十歲的雍正皇帝,剛剛收拾完年羹堯,又以四十二樁大罪圈禁隆科多,穩穩噹噹坐在皇位上。在籤訂《恰克圖條約》、推行官話一系列的大動作間,頒布了一條聖旨:「唐英,內務府員外郎銜,駐景德鎮御窯廠,佐理陶務,充駐廠協理官。」
當時四十七歲的唐英,赴景德鎮御窯廠佐理陶務。時任督陶官的是年羹堯的兄長年希堯。雍正雖然處罰了哥哥,卻沒有責罰弟弟。年希堯因為做事兢兢業業,不降反升。而因為年希堯長年在淮安關管理關務,很難直接管理陶務,所以由唐英佐理。
雖然我們現在看來,這是唐英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但對於他本人而言,或許思緒更加複雜。雍正八年(1730),唐英有一首詩:
炎涼經兩度,遠客意悠悠。
暑減連朝雨,風來一線秋。
旅思常作病,良藥不醫愁。
北雁生堪憎,鄉書隔歲投。
一個北方大漢,或許並不適應南國潮溼清冷的秋天,回想北國秋日風和日麗,皇城金碧輝煌,待到開春大雁尚能南飛,而自己的留守卻遙遙無期。
而更讓他不適的,除了南方的水土,更有對陶務不熟悉所帶來的惴惴不安,他在《瓷務事宜示諭稿序》中寫到當時的心情:
「陶固細事,但為有生所未經見,而物料火候與五行丹貢同其功,兼之摹古酌今,侈弇崇庳之式,茫然不曉,日唯諾於工匠之意者,惴惴焉,惟辱命誤公之是懼。」
唐英於陶務是外行,一般外行管內行,要麼以行政權力去壓制,要麼向之唯諾於工匠意旨,即使有虛心求教不恥下問的人,也至多是通過層層上報了解些皮毛。
但是,做事牢靠的唐英,很快就展示出他的務實之風。他足足閉門謝客三年,和工匠同吃同住,也挽起袖口褲腿,淘泥、揉泥、拉坯、捧坯,所以他很快就由一個外行變成一個內行。
因此,唐英在御窯廠與瓷工們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常說:「陶人有陶人之天地,有陶人之歲序,有陶有之悲歡離合。」所以,他要以「本陶人之心,化陶人之語而出之。」
當他離任十二年後,不顧年邁體衰,重訪景德鎮時,景德鎮人夾道歡迎,唐英感泣萬分,賦詩說:「青絲染霜回故地,何勞鎮民夾道迎,衰翁有負眾家恩,關外孑身吾陶人。」
唐英在制瓷上的貢獻,一是仿古超古,二是創燒。雍正、乾隆皇帝對瓷器的鑑賞水準都非常高,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於前朝製作的精美瓷器的追慕。於是,複製宋代五大名窯就成了一項重要任務。
由於雍正皇帝特別喜歡古名窯的精品,但是宮中宋瓷銳減,所以唐英也惟皇帝的願望馬首是瞻,使得此時出現了仿古瓷的高潮。
雍正時期瓷器的造型,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拙之風,代之以輕巧俊秀、工麗嫵媚。器型之美,可與以精細秀麗著稱的明永樂、成化瓷器相提並論,各部分之間比例協調,恰到好處。
燒制之精更是空前絕後,顯示出雍正皇帝極高的審美品位及唐英常年如一日的謹慎做事態度。唐英在效忠貫徹帝王要求的同時,也將自己的審美情趣巧妙地融入到了官窯生產之中。
如此督造而成的器物,既保持了皇家御用之物的富貴大氣,又不失文人階層的儒雅意趣。所以,雍正時期的瓷器也達到了「增一分則拙,瘦一分則陋」的境界,無愧後世「雋永」的美譽。
乾隆時期的「唐窯」瓷器,從造型上來看,較之於以往更加繁多,從生活器具到文具、玩具、賞玩品再到陳設品、佛藏品應有盡有。
裝飾手法上,鏤刻技術更上一層樓。由於乾隆的好大喜功,唐英為投其所好,創造出了轉心瓶、鏤空套瓶等華麗奇巧的新器型,這類瓷器對工藝的要求更加精細,較之康熙時挺拔風格和雍正時的優雅風格對技術的要求更高。
令人驚嘆的是,唐英還燒制出集十幾種釉彩、12個開光於一身的「各色釉瓶」,工藝難度達到歷史頂峰。
說到乾隆時期的創新品種不得不提及仿生瓷。仿生瓷是依照動物、植物等形態來作為瓷器的形態,唐英也根據乾隆的喜好造出了很多的仿生瓷。
乾隆時最愛仿生瓷仿生的對象包括鶴、鹿、雞、鴨、螺、瓜子、核桃、蓮子、荔枝、樹根等,這類瓷器以賞玩為主。
乾隆八年,唐英受命乾隆所編注的《陶冶圖說》,可謂是對陶瓷工藝流程的詳細註解,是他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財富。
《陶冶圖說》內容豐富,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記述,所述流程、細節分工都較《天工開物》更加詳盡。此外,在對燒造火候、科學包裝方面都有指導,這部陶冶工藝流程的系統專著是唐英留給後人的珍貴資料。
根據《陶成紀事碑記》記載,在唐英督陶期間,共仿古、創新五十七種。並且作為乾隆的督陶官,他還為自己燒制了一件陶瓷器。
就是這件清乾隆唐英制仿古銅青綠浮雕夔龍開光石紋釉詩文壁瓶。雖是典型的清宮瓷器樣式,但又不像是為宮廷而制。乍看,是很典型的清宮詩文壁瓶,但事實上,它並不是為皇室燒造的,而是當時的督陶官唐英為自己製作的。
但不管是為宮廷燒制或是燒制自用,這些唐英監造的優良瓷器,今天看都是國寶。
唐英在雍正、乾隆兩朝是精美工藝的總導演,而對他個人而言,二十八年辭別家人、遠離皇城故土,甚至再也沒回過瀋陽老家。他以陶人自居,這個名稱或許是他的唯一寄託。
唐英死後,由於督造者不同,景德鎮官窯再也無法燒出如乾隆早期的精美絕世之作。乾隆中期,趨向華縟繁巧,古樸之風盡失,末期更堆迭庸俗。而再往後走,衰微的也就不再是冶陶一門。耳聽鴉片戰爭轟隆隆的炮火,大清國這個精美的瓷罐子,哐當一聲砸在地上,任歷史的滾滾車輪輾過。
「唐窯」,這是後人對唐英任督陶官時期的景德鎮官窯的稱謂,也是至高無上的榮耀。景德鎮「古窯」遺址現存唐英一副看似平常實則寓意深刻的楹聯:「未曾隨俗唯求己,除卻讀書都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