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上過一天小學的奇才陳省身:他憑一己之力令中國數學進步十年

2020-12-01 甄比比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要說少年天才,陳省身算一個。

他只上過一天小學,卻自學考進中學、15歲上南開大學、19歲又考入清華大學讀碩士,成為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名數學研究生。

在這樣野蠻生長下,他成為「微分幾何之父」、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也用一己之力令中國數學進步十年。

對於他自己的成功,陳省身把它歸結於運氣和天賦。

有一次,主持人問他,如果想成為數學家,是不是必須得有點天分?

陳省身說要有點,數學你要使勁啃,不行。

主持人緊接著問:那在這個成功當中,天分佔多大的比例呢?

陳省身說,我想這也有一半吧。

主持人問,那剩下的一半是什麼呢?

陳省身答道:運氣,一個人要有運氣,什麼東西都要有運氣。

他最後總結說,「一個科學家,你要有成功,我想最要緊的因素要運氣。你打牌一定要打副好牌才能贏,科學一樣的。」

1911年,陳省身在浙江嘉興的一個小縣城出生了,剛出生陳省身就受到了祖母的獨寵,因為捨不得讓他離開身邊,所以陳省身一直沒有上學堂讀書,只是由姑母教一些簡單的國文。

有一次,陳省身的父親從外地回來,便教了他阿拉伯字母及四則算法。恰巧,家中有一本筆算數學,陳省身便好奇的拿起來計算,結果書中的題目他大多數都會計算。

「我以為這種題目別的小孩一定也都會的,根本沒有告訴人。 」

到了1919年 ,陳省身8歲了。他的祖母覺得孩子實在是到了上學的年紀,便給他送到了縣立小學上學。

陳省身一下子就被插班到了四年級,因為和同學們不熟悉,到了中午的時候陳省身便一個人在教室中吃飯,這讓他感覺到十分孤獨。

而到了下午的時候,陳省身不知道因為什麼,只記得老師用戒尺挨個打學生的手心。他雖然因為老實沒挨打,可這件事卻深深刺激到了陳省身,從此他便不肯再邁進小學校門一步。

就這樣只上了一天學的陳省身便又在家玩了一年,1920年,他憑藉著姑母教的國文和自學的算數直接考入中學。

陳省身中學畢業後,報考了南開大學。他從南開中學借來一本在中學沒有學過的解析幾何教材,自學了三周便去參加考試,並以數學第二的成績被南開大學錄取了。

就這樣,陳省身進入南開大學理學院就讀,當時的南開大學第一年不分科系,父親建議他選擇物理、化學這樣比較務實的專業,而陳省身開始學習後發現,自己根本搞不懂實驗的器材,回回實驗總是出問題,而化學系的助教還是趙克捷先生,因為格外嚴厲所以外號趙老虎,所以陳省身總是挨批評。

來來回回想了很久,陳省身覺得無論如何化學是讀不下去了,只能改學不要做實驗的數學了。

多年之後,別人問起陳省身當年為什麼學數學,他謙虛而風趣地回答道:「當時我中英文都不好,又不會做實驗,就只好讀數學了。」

1931年,陳省身考入清華大學數學系,那一年,只錄取兩名研究生,他是其中之一。

那時候的陳省身已經對數學到了痴迷且興奮的狀態,他進入清華後,他說,「那時候的心情,是遠望著一座美麗的高山,還不知如何可以攀登。」

有次,德國漢堡大學數學教授布萊希特到北京大學講學,陳省身便跑去聽課,這次的課也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1934年,陳省身獲碩士學位畢業後,由於成績優秀,他本可被派往美國留學,卻因景仰布萊希特,申請去了德國漢堡大學。

到了漢堡大學後,布萊希特給了陳省身幾篇自己新寫的論文複印件,陳省身看過後,發現論文中似乎有個漏洞,他便找布萊希特請教,這個舉動讓布萊希特十分欣賞,便讓陳省身幫忙補正漏洞。

一個月後,陳省身不僅補正了原有的漏洞,還擴展了布萊希特的定理。

在學習期間,他還到法國跟隨數學大師嘉當學習。

因為當時漢堡大學開設嘉當-凱勒定理討論班時,剛開始來了很多的學生,可是上著上著因為課程太過晦澀難懂,最後只有陳省身一個人堅持了下來,聽完了全部課程。

後來,嘉當還特許這個聰明的學生可以每兩周到自己家裡面談一次,每次一個小時。

陳省身多年後還驕傲的回憶到:「剛開始見到嘉當,他給我很多題目,有些我會做,有些是做不出來的。做不出來我就不敢見他。後來跟他學習了一段時間,漸漸地會做很多題目了。」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

26歲的陳省身被清華大學聘為教授,後來他又隨著南遷在西南聯大任教。

當時,科研的環境極差。

「設備圖書什麼都沒有,條件差,也沒房子,記得我和華羅庚、王信忠先生擠在一個房間,因為地方小,連箱子裡的書都打不開。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也能做出成績來。」

嘉當聽說圖書文獻資料奇缺後,因為愛才,便時常從巴黎給陳省身寄來前沿的論文資料,讓他可以繼續研讀。

就在這樣的條件下,陳省身的兩篇文章發表在了普林斯頓大學與高級研究所合辦的刊物《數學紀事》上。

這也讓陳省身被稱為「迄今所注意到的最有前途的中國數學家。」

1943年,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邀請他做訪問學者。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陳省身就完成了「高斯-博內」公式的證明,並發表了論文,這篇論文被譽為數學史上劃時代的論文,所以,他後來被國際數學界尊稱為「微分幾何之父」。

1984年,中國教育部聘請陳省身擔任南開數學研究所所長。

在籌建南開數學研究所時,他捐款1萬美元,捐書7000餘冊,還有轎車3輛,並立下遺囑:將自己遺產的三分之一用於南開數學所。隨後他又將所獲沃爾夫獎的全部款額5萬美元,全部捐了出來。

曾經,他給南開大學副校長胡國華描述了他心目中的數學殿堂:有一個供人隨意起坐的房間,人們在這可以隨意討論;研究室的三面牆都要是高品質的黑板,人們可在上面隨便地演算;要有圖書室。

所以,他囑咐到,「要在國內成立一個基地,培養第一流的數學人才。那基地需有一流的設備,友善的空氣。使人工作其中,覺得快樂。」

因為他始終認為數學應該是快樂的,是沒有雜念的。

他說,「數學沒有諾貝爾獎是一件幸事。」

「數學本身就應該是片安靜的天地,沒有大獎,也是一個平等的世界。」

1998年陳省身又捐出100萬美元建立「陳省身基金」,供南開數學所這個中國數學基地發展使用。

並且在89歲高齡的時候,決定親自為本科生講課,指導研究生學術研究。

還在92歲的時候,出資兩萬元製作了數學主題掛曆,為的是向公眾普及數學知識,而這本掛曆的名字被陳省身叫做 「數學之美」。

2004年12月3日,93歲的陳省身離開了人世。那天,有三千隻燭光在學校的湖畔閃亮,數萬隻白紙鶴在南開園裡掛起。

在他病重住院時,陳省身跟醫生開玩笑說:「我若是不行了,就到數學聖地希臘去報到。」

他還說,「我讀數學沒有什麼雄心,我只是想懂得數學,如果一個人的目的是名利,數學不是一條捷徑。」

相關焦點

  • 陳省身:現代中國數學第一人
    只上了一天小學 1911年10月28日,陳省身出生在浙江嘉興秀水河畔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陳寶楨長期在外工作直到8歲那年,陳省身才被送去市裡的縣立小學上學。不過,在上學的第一天,陳省身就看到有位老師拿著戒尺打學生的手掌心。受到驚嚇的陳省身表示打死都不要去上學了!而且他祖母也怕他受欺負,希望他自然成長,所以就帶他回家了。所以,陳省身小學只上了一天! 不過,雖然陳省身不去上學,但他有在家裡自學。
  • 將一生都奉獻給了數學的「陳省身」先生,不求名利,只為懂得數學
    陳省身與父母和妹妹的合影人生選擇只有一個方向,陳省身基本上是個少年天才。他只上過一天小學。8歲那年,陳省身才去浙江秀水縣城今嘉興市裡的縣立小學上學。可那天下午放學時,不知什麼緣故,老師卻用戒尺挨個打學生的手心。
  • 韋東奕,北大數學學神,曾以一己之力,碾壓清華、中科大數學學霸
    參加的人數,甚至遠遠超過了中國的高考人數。在第49屆、50屆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奪得滿分的成績,拿到了IMO的冠軍。韋東奕出身於一個知識家庭,父母任教於山東建築大學,父親是數學教授。從小,讀數學書是他消遣的方式,家裡有很多的數學書,有空了就拿出來讀。
  • 陳省身,終生從事數學研究
    陳省身在整體微分幾何上的卓越成就,影響了整個數學的發展,被楊振寧譽為繼歐拉、高斯、黎曼、嘉當之後又一裡程碑式的人物。也許你沒有聽說過他,因為他很長時間都在美國工作,但是至少中國數學界應該是知道的,因為他早已蜚聲海內外。
  • 近現代科學家:陳省身,15歲上大學,愛數學也喜歡文學、寫詩
    陳省身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生於浙江嘉興,11歲隨父親遷到天津。他是當之無愧的大師。數學天才,微分幾何大師陳省身只上了一天的小學,9歲時比較複雜的數學題都會做了,12歲就上了初中,是班裡的小弟弟,數學方面的才華非常高,中學跳了兩級。年僅15歲就考入南開大學學理科,24歲拿到德國漢堡大學博士學位。
  • 現代中國數學第一人陳省身,93歲逝世,留下2個子女,現狀如何?
    而陳省身則是燦爛星河裡無法避免的一顆明星。年少便是卓爾不凡關於小學,陳省身只上了一天,因為放學目睹了老師打同學的手心,而不肯再踏入校門一步。陳省身的小學生涯就這樣結束了。陳省身9歲的時候就已經以優秀的成績,考入嘉興建校最早的學校——秀州中學的預科一年級。
  • 徐自豪|「陳省身猜想」裡的吳大任夫婦與陳省身
    六十年代初陳省身被評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由於規定院士必須是美國公民,他不得不改變國籍。陳省身籤贈本扉頁1983年9月1日,陳省身將新版的這本幾何書籤贈並寄給遠在大洋彼岸的好友吳大任陳己同夫婦。這是一冊別有深意的贈書。
  • 中國頭號黃金販子,出獄重生淨賺百萬,他憑一己之力「改變」歷史
    他不但憑藉一己之力,改寫了「歷史」,更讓人敬佩的是他坎坷一生都不曾動搖他投身學術界的決心!011950年,沈志華生於北京的一個老革命家庭,父親是勞改局副局長,母親是公安處處長。沈志華從小就愛讀書,常抱著一本《科學家談21世紀》不放,立志自己長大要當科學家。
  • 中國近現代數學之最——陳省身先生
    要說中國近現代數學成就最高的數學家那毫無疑問是陳省身先生。陳省身先生,1911年10月28日生於浙江嘉興秀水縣,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 2004年12月3日19時14分,陳省身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逝世,享年93歲。
  • 陳省身:微積分之父,穩紮穩打的天才,親切的數學巨星
    陳省身則不同,他從小就喜好數學,認為數學既簡單又有趣,他學習數學並不僅限於課堂上,平時也會主動去看書,滿足愛好之餘,又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老師指定的參考書,陳省身不會立馬去看,而是先去了解自己是否合適去看,故而在學習數學時,陳省身會變得十分主動。從秀水中學畢業後,陳省身全家遷居天津,1926年,他從天津扶輪中學畢業,憑藉出色的成績,陳省身如願進入南開大學數學系一名新生。
  • 小理微講堂|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
    陳省身是20世紀重要的微分幾何學家,被譽為「微分幾何之父」。他曾先後任教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原中央研究院數學所、美國國家數學科學研究所、南開數學研究所的創始所長。培養了包括廖山濤、吳文俊、丘成桐、鄭紹遠,李偉光等在內的著名數學家。1911年10月28日,陳省身出生於浙江嘉興城下塘街。
  • 陳省身:堪稱華人數學第一人,楊振寧、丘成桐都是他的學生
    能夠取得以上數學成就的是何許人也?他就是20世紀偉大的微分幾何學家,被譽為「現代微分幾何之父」的陳省身,蜚聲海內外,他是第一位獲得世界數學界最高榮譽「沃爾夫獎」的華人,說他是整個華人圈取得成就最高的數學家也不為過,被楊振寧稱之為繼歐拉、高斯、黎曼之後又一裡程碑式的人物,「陳省身獎」後來更是作為國際數學界最高級別的終身成就獎。
  • 陳省身究竟多厲害?楊振寧為他寫詩,愛因斯坦找他合作直接拒絕
    古語有云:「自愈沒(死後),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鬥雲。」說的是唐朝文學家韓愈,最擅長寫古文,他死後,文章傳遍整個中國,萬千學者將其奉為泰山和北鬥,以示對他的尊敬。從此,「泰鬥」一詞應運而生,專指那些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之人。
  • 俄羅斯數學奇才拒絕榮譽:"他需要的只有數學"
    破解"龐加萊猜想"後人間蒸發可能將捨棄數學界最高獎項8月22日,素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茨獎」將在西班牙馬德裡揭曉。然而,關於獎項最大的疑問,不是獲獎者是誰,而是他會不會來領獎。這個「數學猜想」的焦點人物就是俄羅斯數學家格力高裡·佩雷爾曼。
  • 憑一己之力改變數學,將「純碎」推至新高,天才數學家哈代的一生
    戈弗雷·哈羅德·哈代(1877-1947),英國數學家,因其在解析數論和數學分析方面的工作而聞名。他幾乎憑一己之力將嚴謹注入英國主流數學。但當被問及他對數學的最大貢獻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發現斯裡尼瓦薩拉馬努詹」(印度天才數學家)。在本文中,我們探索哈代的生活和數學。
  • 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葉落歸根不離南開
    據他回憶,當時南開只有300多名學生,地方夠多,因此在思源堂撥出間很大房間作為遊戲室,供學生休憩。最年少的陳省身每天跟著一群哥哥姐姐在那玩耍,往往樂不思蜀。有次他跟同學在宿舍打牌,被素來嚴厲的物理大師饒毓泰先生逮個正著。他們都有點擔心受罰。但饒先生當時開的理論力學班上,有陳省身、吳大任、吳大猷等棟梁之材,「他對這個班級很滿意,所以也沒怎樣發作。」
  • 丘成桐:現在三分之二的數學與陳省身有關
    丘成桐,哈佛大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數學家,也是惟一的菲爾茲數學獎華人得主。1969年,丘教授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師從陳省身先生,1971年獲得博士學位。  12月12日下午,在南開大學召開的陳省身先生追思會上,丘成桐說,陳省身與自己的父親同生於1911年,不幸的是14歲時自己的父親去世。
  • 陳省身到底有多厲害?愛因斯坦找他合作,他直接說:走開點
    要論華人數學的巔峰之王,這個人不是華羅庚,也不是丘成桐,而是陳省身。 陳省身先生出生於1911年,浙江嘉興秀水人,9歲時考入秀州中學預科一年級,此時他的數學天賦已經完全展露出來了。
  • 這位「恐龍達人」,憑一己之力讓母校排名猛漲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一位高材生,他與恐龍結下了不解之緣,還嘗過4000年前的猛獁肉呢!這位年輕的古生物學者叫——邢立達。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就接受過很好的教育,在學習方面更是積極認真,從不馬虎。邢立達在小時候和很多男孩子一樣很喜歡恐龍,覺得恐龍非常的神奇有力量。
  • 從天才少年到幾何巨匠,南開之星陳省身
    他創立了複流形上的值分布理論,包括Bott-陳定理,影響及於代數論。他為廣義的積分幾何奠定基礎,獲得基本運動學公式。他所引入的陳氏示性類與陳-Simons微分式,已深入到數學以外的其他領域,成為理論物理的重要工具。他在整體微分幾何上的卓越貢獻,影響了整個數學的發展,被譽為繼歐幾裡德、高斯、黎曼、嘉當之後又一裡程碑式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