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要說少年天才,陳省身算一個。
他只上過一天小學,卻自學考進中學、15歲上南開大學、19歲又考入清華大學讀碩士,成為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名數學研究生。
在這樣野蠻生長下,他成為「微分幾何之父」、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也用一己之力令中國數學進步十年。
對於他自己的成功,陳省身把它歸結於運氣和天賦。
有一次,主持人問他,如果想成為數學家,是不是必須得有點天分?
陳省身說要有點,數學你要使勁啃,不行。
主持人緊接著問:那在這個成功當中,天分佔多大的比例呢?
陳省身說,我想這也有一半吧。
主持人問,那剩下的一半是什麼呢?
陳省身答道:運氣,一個人要有運氣,什麼東西都要有運氣。
他最後總結說,「一個科學家,你要有成功,我想最要緊的因素要運氣。你打牌一定要打副好牌才能贏,科學一樣的。」
1911年,陳省身在浙江嘉興的一個小縣城出生了,剛出生陳省身就受到了祖母的獨寵,因為捨不得讓他離開身邊,所以陳省身一直沒有上學堂讀書,只是由姑母教一些簡單的國文。
有一次,陳省身的父親從外地回來,便教了他阿拉伯字母及四則算法。恰巧,家中有一本筆算數學,陳省身便好奇的拿起來計算,結果書中的題目他大多數都會計算。
「我以為這種題目別的小孩一定也都會的,根本沒有告訴人。 」
到了1919年 ,陳省身8歲了。他的祖母覺得孩子實在是到了上學的年紀,便給他送到了縣立小學上學。
陳省身一下子就被插班到了四年級,因為和同學們不熟悉,到了中午的時候陳省身便一個人在教室中吃飯,這讓他感覺到十分孤獨。
而到了下午的時候,陳省身不知道因為什麼,只記得老師用戒尺挨個打學生的手心。他雖然因為老實沒挨打,可這件事卻深深刺激到了陳省身,從此他便不肯再邁進小學校門一步。
就這樣只上了一天學的陳省身便又在家玩了一年,1920年,他憑藉著姑母教的國文和自學的算數直接考入中學。
陳省身中學畢業後,報考了南開大學。他從南開中學借來一本在中學沒有學過的解析幾何教材,自學了三周便去參加考試,並以數學第二的成績被南開大學錄取了。
就這樣,陳省身進入南開大學理學院就讀,當時的南開大學第一年不分科系,父親建議他選擇物理、化學這樣比較務實的專業,而陳省身開始學習後發現,自己根本搞不懂實驗的器材,回回實驗總是出問題,而化學系的助教還是趙克捷先生,因為格外嚴厲所以外號趙老虎,所以陳省身總是挨批評。
來來回回想了很久,陳省身覺得無論如何化學是讀不下去了,只能改學不要做實驗的數學了。
多年之後,別人問起陳省身當年為什麼學數學,他謙虛而風趣地回答道:「當時我中英文都不好,又不會做實驗,就只好讀數學了。」
1931年,陳省身考入清華大學數學系,那一年,只錄取兩名研究生,他是其中之一。
那時候的陳省身已經對數學到了痴迷且興奮的狀態,他進入清華後,他說,「那時候的心情,是遠望著一座美麗的高山,還不知如何可以攀登。」
有次,德國漢堡大學數學教授布萊希特到北京大學講學,陳省身便跑去聽課,這次的課也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1934年,陳省身獲碩士學位畢業後,由於成績優秀,他本可被派往美國留學,卻因景仰布萊希特,申請去了德國漢堡大學。
到了漢堡大學後,布萊希特給了陳省身幾篇自己新寫的論文複印件,陳省身看過後,發現論文中似乎有個漏洞,他便找布萊希特請教,這個舉動讓布萊希特十分欣賞,便讓陳省身幫忙補正漏洞。
一個月後,陳省身不僅補正了原有的漏洞,還擴展了布萊希特的定理。
在學習期間,他還到法國跟隨數學大師嘉當學習。
因為當時漢堡大學開設嘉當-凱勒定理討論班時,剛開始來了很多的學生,可是上著上著因為課程太過晦澀難懂,最後只有陳省身一個人堅持了下來,聽完了全部課程。
後來,嘉當還特許這個聰明的學生可以每兩周到自己家裡面談一次,每次一個小時。
陳省身多年後還驕傲的回憶到:「剛開始見到嘉當,他給我很多題目,有些我會做,有些是做不出來的。做不出來我就不敢見他。後來跟他學習了一段時間,漸漸地會做很多題目了。」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
26歲的陳省身被清華大學聘為教授,後來他又隨著南遷在西南聯大任教。
當時,科研的環境極差。
「設備圖書什麼都沒有,條件差,也沒房子,記得我和華羅庚、王信忠先生擠在一個房間,因為地方小,連箱子裡的書都打不開。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也能做出成績來。」
嘉當聽說圖書文獻資料奇缺後,因為愛才,便時常從巴黎給陳省身寄來前沿的論文資料,讓他可以繼續研讀。
就在這樣的條件下,陳省身的兩篇文章發表在了普林斯頓大學與高級研究所合辦的刊物《數學紀事》上。
這也讓陳省身被稱為「迄今所注意到的最有前途的中國數學家。」
1943年,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邀請他做訪問學者。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陳省身就完成了「高斯-博內」公式的證明,並發表了論文,這篇論文被譽為數學史上劃時代的論文,所以,他後來被國際數學界尊稱為「微分幾何之父」。
1984年,中國教育部聘請陳省身擔任南開數學研究所所長。
在籌建南開數學研究所時,他捐款1萬美元,捐書7000餘冊,還有轎車3輛,並立下遺囑:將自己遺產的三分之一用於南開數學所。隨後他又將所獲沃爾夫獎的全部款額5萬美元,全部捐了出來。
曾經,他給南開大學副校長胡國華描述了他心目中的數學殿堂:有一個供人隨意起坐的房間,人們在這可以隨意討論;研究室的三面牆都要是高品質的黑板,人們可在上面隨便地演算;要有圖書室。
所以,他囑咐到,「要在國內成立一個基地,培養第一流的數學人才。那基地需有一流的設備,友善的空氣。使人工作其中,覺得快樂。」
因為他始終認為數學應該是快樂的,是沒有雜念的。
他說,「數學沒有諾貝爾獎是一件幸事。」
「數學本身就應該是片安靜的天地,沒有大獎,也是一個平等的世界。」
1998年陳省身又捐出100萬美元建立「陳省身基金」,供南開數學所這個中國數學基地發展使用。
並且在89歲高齡的時候,決定親自為本科生講課,指導研究生學術研究。
還在92歲的時候,出資兩萬元製作了數學主題掛曆,為的是向公眾普及數學知識,而這本掛曆的名字被陳省身叫做 「數學之美」。
2004年12月3日,93歲的陳省身離開了人世。那天,有三千隻燭光在學校的湖畔閃亮,數萬隻白紙鶴在南開園裡掛起。
在他病重住院時,陳省身跟醫生開玩笑說:「我若是不行了,就到數學聖地希臘去報到。」
他還說,「我讀數學沒有什麼雄心,我只是想懂得數學,如果一個人的目的是名利,數學不是一條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