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心瓶
製作這樣一件轉心瓶是極其複雜的,製作流程可以簡單的概括為:
(1) 先制內瓶部分;
(2) 再制外瓶,需分二截燒制,口頸一截,肩腹一截。
(3) 將內瓶與外瓶組合在一起再次燒制.預先在外瓶的器底內,作好套合榫心的小柱紐,把內瓶套在榫心裡,最後再把外瓶的口頸和肩腹兩截粘合.如何粘合與固定,非常關鍵.有機會可以近距離觀賞此瓶的朋友應注意在此瓶肩腹連接處,那道肩部的稜線非常圓鼓,雖然以泥金描飾過.據此可判斷.二者粘合應是用低溫釉連燒在一起。
即使專家們這樣推斷出製作流程,也仍存在很多疑問.在將二截粘合二次入窯時,如何掌握溫度高低而不破壞內瓶的粉彩部分呢?還仍有許多疑問需要研究解決!許之衡在其名作《飲流齋說瓷》中記載,"瓶之腹玲瓏剔透,瓶內更有一瓶兼能轉動,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內府珍裳殊品也"。
轉瓶的製作難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製成雞心狀的鈕,把內瓶的底心做成雞心狀的槽,鈕和槽要絕對吻合。尤其是要考慮外瓶和內瓶的乾燥率,以及掌握好燒成後的收縮率。
稍稍不注意,造成鈕和槽不吻合的話,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費。所以在製作時,要求高超的工藝技巧。製作轉瓶的代價十分大,往往是"百裡挑一"。不過,"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給宮廷的東西,取悅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計成本的。
此轉心瓶包括喇叭形瓶口、內瓶、外瓶和託盞四部份,分體燒制而成。外瓶、內瓶均呈小口束腰葫蘆形。外瓶瓶體圓鼓,有豎條形鏤空,腹外繪藍地蝙蝠紋、纏枝花卉紋及金色「壽」字紋等。內瓶形體瘦長,上腹部圓鼓,下腹壁較直、上下各施一周金彩凸稜;腹外滿施白釉為地,繪蝙蝠紋。喇叭形瓶口作杯盞形,喇叭口,束腰,小矮直圈足,內壁遍施青釉,腹外飾黃地纏枝番蓮紋。託盞呈碟形,敞口,腹壁弧收,矮直圈足,外壁飾黃地回紋、蓮瓣紋和纏枝花卉紋,盞底施青釉,書六字三行朱書篆書款「大清乾隆年制」。此器為乾隆時期轉心瓶,整器製作精美,令人驚嘆。
清代乾隆時期是中國制瓷技藝的巔峰時期,邵蟄民撰《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記:「清瓷至乾隆而極盛,器式之多亦莫與倫比」。 御窯廠為迎合皇室標新立異的追求,器形屢有新創,奇巧之物層出不窮,轉心瓶為此一潮流之下的產物。轉心瓶除瓷質外,還有玉質,景泰藍等製品。轉心瓶均為乾隆初期督窯官唐英供奉皇帝觀賞的獨出心裁之作,存世十分稀少。清代文獻記有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御窯廠曾經先後燒造數件可以旋轉的瓷瓶及瓷碗。
轉心瓶多為粉彩器,為清代瓷器中的名品。邵蟄民撰《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稱其:「其製作之巧妙,彩色之豔麗,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有轉心瓶「乃內府珍賞殊器也」。
吉祥圖案是陶瓷裝飾的主要內容,清代瓷器更具有「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時代特徵。
青花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始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狀若天球,故名天球瓶。清雍正丶乾隆兩朝時值盛世,仿古風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屬宮廷大型陳設用瓷。除了傳統的青花品種外,五彩、粉彩等彩繪天球瓶也開始出現,而最為珍貴的鬥彩卻很少應用於天球瓶上,其最主要原因在於,鬥彩向無大器。乾隆朝國力強盛,弘曆又極愛珍瓷雅器,於是天球瓶這一鬥彩大器也就由景德鎮御窯廠奉旨燒造出來了。
天球瓶的造型源自西亞,早在戰漢時期我國就開始燒造灰陶天球瓶,此後由於多種原因而廢燒,直到明代永宣時才開始恢復生產,因此專家們依據國內出土的戰漢灰陶弦紋天球瓶,確認它是由戰漢時的天球瓶演化而來。天球瓶的體積碩大、厚實,在裝飾上除了有傳統的青花外,還有粉彩、五彩及顏色釉等。這件青花雲龍紋天球瓶在畫法上借鑑了順治時期常用的龍在雲中三現的表現形式,充分利用浮雲的的靈動來體現雲從龍的畫面動感,寫實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此瓶圓口,頸部細長,上闊下斂,球形腹碩大,砂底微凹。外口裝飾忍冬紋,頸部裝飾朵雲紋,腹部裝飾有雲龍紋,雲龍回首觀望,張口怒齒吐舌,奮爪騰飛,遒勁威武,一展叱詫風雲之態。鼻吻向上外翻,下顎鬍鬚向後飛揚,兩鹿角壓低貼近向後飛揚的數屢鬃鬢,神採奕奕,惟妙惟肖,鱗片描繪精細,片片單獨暈染;所施青花料發色豔麗,濃淡相宜,筆法細緻,極為流暢,畫面生動傳神,氣勢恢宏,一派皇家之勢。龍紋為中國傳統的吉祥紋飾,龍又進一步演變成至尊的王權。
青花天球瓶
雍正青花採用的是浙料,色澤豐富,從顏色上看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發色穩定、濃重豔麗或深沉略顯深藍;一種發色淺淡、清新、淡雅或稍灰暗。深淺不一的青花,少了康熙青花分五色的現象,層次感也明顯不及康熙朝。在紋飾上,康熙青花紋飾不太注重人物與背景的關係,雍正青花則注重人物與背景的關係,用筆精細纖柔,構圖疏朗、明快,紋飾簡潔、清晰,強調主題突出。天球瓶作為經典的永宣器類,於清代雍乾時期得到廣泛摹制和創新,成為宮廷陳設用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