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
雍正款仿鈞新紫釉天球瓶,清雍正,高53釐米,口徑12釐米,足徑16釐米。
天球瓶圓口,直頸,球形腹,圈足。由於其造型形似天體星球,故稱之為天球瓶。通體施仿鈞新紫釉,紫色斑幾乎覆蓋瓶體的上半部,藍色保留在瓶體的下半部。外底釉色灰白,暗刻篆體「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天球瓶是由膽瓶衍生的一種瓷器造型,典故取自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始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狀若天球,故名天球瓶。清雍正、乾隆兩朝時值盛世,仿古風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屬宮廷大型陳設用瓷。
粉彩嬰戲天球瓶,清乾隆,高51釐米,口徑11.3釐米,足徑18釐米。 瓶直口微撇,直頸,球圓腹,臥足。以粉彩描繪紋飾。瓶身繪兩棵青松下嬉戲的嬰孩,或放鞭炮,或敲鑼鼓,或吹喇叭,或騎木馬,或舉旗,或提燈籠,場面十分熱鬧。旁邊襯以梅花山石,點出「鬧新春」的主題。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此器高大穩重,嬰戲圖中人數多,場面大,遠勝於清康熙、雍正朝同種裝飾題材的瓷器。
除了傳統的青花品種外,五彩、粉彩等彩繪天球瓶也開始出現,而最為珍貴的鬥彩卻很少應用於天球瓶上,其最主要原因在於,鬥彩向無大器。乾隆朝國力強盛,弘曆又極愛珍瓷雅器,於是天球瓶這一鬥彩大器也就由景德鎮御窯廠奉旨燒造出來了。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明永樂,高41.5釐米,口徑9.3釐米,足徑15.5釐米。清宮舊藏。此器體大端正,圓口,直頸,口與頸大小相若,腹渾圓,肩與底相若,俗稱「天球瓶」。通體青花紋飾,自上而下分為兩層。外口飾忍冬紋,以枝葉作骨架,向左右延伸形成連續邊飾,頸飾6雲朵紋。整個腹部繪雲龍紋,龍體較大,張口怒目,鬃發上衝,作回首狀,四肢前伸,三爪矯健有力。龍身間隙處飾各種形狀的雲紋,襯託出巨龍行空之勢。平底白釉無款。 天球瓶是明初江西景德鎮窯的創新之器。此器造型飽滿,青花龍為三爪,怒目回首,鬃鬣飛揚,刻畫細膩,頗有氣勢。使用進口青料描繪花紋,燒制過程中有自然形成的鐵結晶斑,更顯出龍的兇猛有力,栩栩如生。此器是永樂時期龍紋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之作。
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乾隆時天球瓶燒制較多。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粉彩蟠桃紋天球瓶,清雍正,高50.6釐米,口徑11.9釐米,足徑17.7釐米。
瓶直口微撇,頸較短,渾圓腹,圈足。通體內外施白釉。瓶體上以粉彩描繪桃樹一株,枝繁葉茂,自瓶底沿腹部蜿蜒而上,八顆碩大飽滿的桃實壓墜枝頭。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天球瓶以形似天體星球而得名,此種器形始見於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流行於清代雍正、乾隆兩朝,屬於陳設用瓷。後世所制粉彩蟠桃紋天球瓶多以雍、乾時期的製品為藍本燒造而成。雍正官窯粉彩瓷器上所繪蟠桃多繪八隻桃實,而乾隆時則多繪九隻桃實,因此有「雍八乾九」之說。此瓶彩繪構圖疏朗有致,釉色濃淡相間,繪畫精細工巧,堪稱雍正官窯粉彩瓷器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