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其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天球瓶。
此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天球瓶造型碩大飽滿,紋飾華麗,體現了乾隆皇帝慕古求新的品味,也顯示了景德鎮御窯的能工巧匠在唐英的督促和帶領下,將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唐英十七歲供職於內務府,事於養心殿,看盡養心殿作坊的琺瑯作及畫作,耳濡目染,為督陶官的職業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以花果紋作紋飾的天球瓶如鳳毛麟角,如此器黃地飾青花紋飾者更為珍罕。比起雍正版簡潔的紋飾,此器頸、肩處更為華麗繁複。由雍正器上滿飾頸部的纏枝蓮紋,演變成此器上的纏枝蓮紋帶,由紋飾上可見工匠的傑作基於兩朝皇帝的不同的品味。
黃地青花瓷器始見於明宣德期間,創造了一個名貴的新品種。此器承明朝宣德之風,增添了乾隆皇帝的新元素,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黃地青花瓷器發展至清朝,器形更加豐富。如數件帶乾隆款的梅瓶,其中一件仿永樂朝器形。
花卉瑞果紋始於明永樂,但是清朝皇帝們最喜歡的紋飾。乾隆仿明永樂青花紋飾,在永樂紋飾的基礎上加以改變,特別在線條和以繪畫重現明青花之鐵斑特徵,使之更有立體感,此器上的紋飾是以永樂器為藍本,體現了乾隆帝慕古好雅的情懷。
明初青花紋飾疏朗明快,自然流暢,畫面多留白地。此特點初見於永樂青花及甜白器上,繪畫工匠運用小筆觸,令器面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至乾隆永樂時期的自然魅力已經演變成精緻的裝飾圖案,頸肩處華麗吉祥的如意紋飾依然延續。
1728年唐英奉雍正帝聖命任景德鎮御廠督陶官,御廠的瓷器製造在他的領導下達到空前的水平,對中西方的瓷器製造影響深遠。
花卉瑞果紋飾在天球瓶造型上展出了新的生命。天圓地方的天球瓶源於明永樂期間,清朝工匠把瓶頸、肩改大,造型更為宏偉穩健。天球瓶需要設計改造,紋飾的組合使之為和諧。
折枝桃、石榴舒展於器腹,中間以折枝花卉相隔,均以三角形的形態繪製。不僅美觀,且含有吉祥的象徵意義。桃寓意長壽,石榴象徵多子嗣,人們相信花可闢邪。清雍正、乾隆兩朝時值盛世,仿古風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屬宮廷大型陳設用瓷。乾隆朝國力強盛,除了傳統的青花品種外,五彩、粉彩等彩繪天球瓶出現。
清乾隆 鬥彩加粉彩暗八仙纏枝蓮紋天球瓶
瓶圓鼓腹,直頸,內圈足,通體鬥彩加粉彩紋飾。腹部繪暗八仙紋,各纏綬帶,包括鐵拐李的葫蘆、張果老的魚鼓、鍾離權的葵扇、呂洞賓的寶劍、何仙姑的蓮蓬(上託靈芝及仙桃)、藍採和的花籃、韓湘子的笛子和曹國舅的玉笏,周邊飾纏枝蓮紋。近足處飾蓮瓣一周,肩部飾如意雲肩,內繪花卉紋。頸部飾如意瓔珞紋,間以雙魚及磬,口沿畫黃地綠彩如意雲頭一周。
清乾隆 粉彩九桃天球瓶
桃實紋色澤粉柔,嫩黃漸變嬌紅,間綴巧致紅斑,桃葉扶疏,露桃枝曼妙之姿,尤其珍罕。紋飾喜慶吉祥,釉上粉彩色調柔美,桃紋色彩柔和美絕,淡粉、嫩黃、鮮綠等,充分展現新創粉彩的高度發展。乾隆帝亦愛粉彩蟠桃紋,雍正、乾隆二朝均見此紋飾之盌器、盤、天球瓶。乾隆偏愛華美大方之器,當朝燒造天球瓶數目亦較前朝為多,為乾隆御瓷中特為出色之品類。
--------------------------
歡迎分享轉載關注「思古文軒」
品古今,博見識,
論收藏,共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