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粉彩壽桃紋天球瓶
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是以粉彩為主要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粉彩是一種釉上(在瓷胎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瑯彩瓷製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從康熙晚期創燒,後歷朝流行不衰。
清乾隆粉彩鏤空「吉慶有餘」轉心瓶
粉彩瓷器在藝術效果上獨樹一幟,裝飾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國繪畫的表現方法,以淡雅柔麗為特色,以粉潤柔和見長,從感覺上看要比五彩瓷柔和細膩,因此又有「軟彩」之稱。歷史上有關粉彩的文獻記載不是很多,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乾隆年間的《陶說》及《景德鎮陶錄》、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均把粉彩稱之為「洋色」、「洋彩」。
雍正粉彩 過枝福壽盌
早期的康熙粉彩還處於初創階段,由於燒造量小,所以傳世品不多,僅見有少量的花蝶盤、花蝶紋水丞及鍾馗醉酒塑像。這些傳世品的特點是構圖趨於疏朗,施彩較厚,色彩變化少,製作還不太精,胎體比較厚重,工藝簡單,官民窯均有,圖案和繪畫風格比較簡樸,有書本朝六字楷書官款「
清乾隆 粉青釉描金鏤空開光粉彩荷蓮童子轉心瓶
大清康熙年制」的,也有的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仿款。
粉彩瓷器發展到雍正時期極為盛行,並在康熙朝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發展,當時景德鎮御窯廠呈現出全面繁榮的景象,出於雍正帝的愛好和宮廷陳設、使用的需求,大量燒制粉彩瓷器,並取代了五彩的地位,成為釉上彩的主流。無論顏色和描繪技巧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達到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
清嘉慶 松石綠地粉彩番蓮吉慶福壽紋如意耳瓶
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點。至乾隆朝,粉彩仍有很大發展,各種表現手法綜合運用,總體上看,紋飾趨於繁縟,底用青花或紅彩,尤以色地粉彩居多。
雍正一朝雖僅有13年時間,制瓷水平突飛猛進,官、民窯俱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這時期燒造的粉彩瓷,以精巧細膩著稱於世,講究自然變化,具有高貴、華麗,豔而不俗、細而不繁的美感,達到了粉彩瓷器的頂峰,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歷史地位。除了傳統的白釉粉彩外,另見有:黃地粉彩、米色地粉彩、紫紅地粉彩、胭脂紫地粉彩、珊瑚紅地粉彩、冬青地粉彩、墨彩粉彩、木紋釉粉彩等,產量不是很大,但也足以說明當時燒造技術的高度成熟。從清宮中收藏的大批官民窯作品來看,可謂恰如其分。
清道光 粉彩花卉紋如意耳瓶
因此,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種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細,色彩柔和,皴染層次多。大多數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繪紋飾。以花蝶圖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人物故事圖,在粉彩中也比較多。此外,粉彩瓷中諧音的「蝠」(福)、「鹿」(祿)圖案十分多見。當時突出的是所謂「過枝」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