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呼吸突破500米,上月入海如履平地?

2020-12-06 局座召忠

文/夕揚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日報導,俄羅斯航天集團負責任米特裡·羅戈津報告說:「曾經參與液體介質呼吸實驗的動物,現在活得很好。」

羅戈津

(來源:thetimes)

2017年12月,時任副總理的羅戈津向塞爾維亞總統亞歷山大·武契奇贈送了俄羅斯的新技術,其中包括一個液體介質呼吸項目——在富氧液體中代替呼吸空氣。

實驗結束後,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說:「這次試驗非常成功,科學家證明,動物可以呼吸某種液體。」

俄羅斯開發的液體呼吸技術使正常呼吸空氣的生物能夠呼吸富氧液體,這種技術可以用於多種領域,尤其是深潛和太空領域,同時在醫學領域對早產兒和各種呼吸問題有著巨大的作用。

部分液體通氣的示意圖應用於呼吸窘迫的嬰兒

(來源:Thomas Shaffer)

俄羅斯科學家透露說,該技術已經對小型哺乳動物,如倉鼠等進行了測試,不排除在猿上進行測試的可能性,之後對人類進行測試。

科學家們希望這項技術可以儘快在人類身上實驗,因為這是一項可以挽救人類生命的嚴肅技術,因為目前此項技術還沒有發現任何危害性,俄羅斯Izmerov職業衛生研究所液體呼吸實驗室的Tonshin說,該技術有可能在2020年對人類進行測試。

(來源:TASS)

這個液體呼吸項目是2016年初由FPI(高級研究基金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開展,研究人員需要開發一種特殊裝備,既能適用於潛艇艇員,也適用於飛行員和太空人。

據FPI科學家說法,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特殊的膠囊,並將其浸入壓力增大的液壓室中,目前實驗動物可以在深達500米的深度呼吸半小時而不會對健康造成任何影響。

目前人類深潛超過70米基本上都會出現「減壓病」(高壓作業,體內溶解氣體超過飽和界限,上浮過程中壓力釋放過快導致的全身性疾病)的狀況,動物達到了500米,那是否意味著人也能進行如此深潛?

(來源:TASS)

其實20世紀中葉的時候就已經有科學家提出用富含氧氣的液體填充人體肺部作為呼吸的一種方法,但是從未應用過,主要難點就是沒有適合的液體配方,沒有能夠注入並取出的技術以及無法對身體狀況的控制等。

後來科學家經過實驗,開始嘗試使用全氟化碳-碳氫化合物為動物的肺部提供氧氣,其中為創造潛水員肺部液體通氣技術受到科學家們的追捧,美國Arnold Lande曾在2008年獲得此方面的專利,但是到現在這種形式理念是非常不可行。

(圖源:justia)

目前液體呼吸仍是一種高度實驗性的技術,包括全液體通氣、部分液體通氣、PFC蒸汽、氣溶膠-PFC等幾種方法。

我們在電影、書籍中看到過許多這方面的技術,但是當一種新技術來臨的時候,往往還是恐懼伴隨著興奮!

相關焦點

  • 人可以在水裡呼吸嗎?科學家研究新技術,可在萬米深海呼吸
    在2016年,高級研究基金科學技術委員會,開展了一項名為「液體呼吸」的項目,科學家們準備開發出一套特殊的裝備,既可以用來幫助太空人和飛行員,不用受到高壓的影響,產生呼吸困難等症狀,同時,也可以幫助潛水員們,可以更好地探索水下的世界,不用擔心自己會因為缺氧而失去生命。
  • 人能在液體裡呼吸嗎? 潛水員在水下呼吸的是純氧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能在液體裡呼吸嗎? 潛水員在水下呼吸的是純氧嗎? 在科幻電影,電視節目以及書本上,經常有人類在液體中呼吸的情節。例如,不慎掉入怪異的流動液體,冷靜下來之後竟發現自己可以正常呼吸。 最 的例子就是電影《深淵》,男主角潛下深淵時吸的紅色液體。
  • 人能在液體裡呼吸嗎?好奇妙
    在科幻電影,電視節目以及書本上,經常有人類在液體中呼吸的情節。例如,不慎掉入怪異的流動液體,冷靜下來之後竟發現自己可以正常呼吸。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電影《深淵》,主角潛下深淵時吸的紅色液體。在電影《深淵》中,主角埃德·哈裡斯,必須去位於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的底部,通過消除核彈救出隊員。
  • 人能否像魚一樣在液體中呼吸?
    人能否像魚一樣在液體中呼吸?現在,有了液體呼吸潛水裝置,潛水員不僅可以潛入更深的海域,而且還將告別潛水病。在液體中呼吸倘若你選用液體呼吸潛水裝置進行潛水,一旦穿上潛水服,戴上頭盔,你的頭盔中會立刻灌滿液體。不過,你完全用不著緊張,這只是你在液體中呼吸的開始,這和你在空氣中呼吸一樣輕鬆平常。這並不是電影《生化危機》中的科幻場景,而是美國一名退休的心肺外科醫生阿諾德·蘭德的一項最新科研成果。
  • 人類可以呼吸液體嗎?事實上已經實現了
    但你是否想過,人類有沒有可能在液體中呼吸呢?科幻小說經常對這種可能性進行刻畫,最著名的當屬卡梅隆的電影《深淵》中的情節,但這種設想真的有可能實現嗎?事實上,有可能實現,而且已經實現了。在進一步解釋之前,先來了解一下我們為何不能在水和牛奶等普通液體中呼吸。原因和這些物質與空氣之間的物理差異關係不大,主要是因為這些液體中無法溶解足夠的氧氣。
  • 人類可以呼吸液體嗎事實上已經實現了
    但你是否想過,人類有沒有可能在液體中呼吸呢?事實上,這已經實現了。  先來了解一下我們為何不能在水和牛奶等普通液體中呼吸,主要是因為這些液體中無法溶解足夠的氧氣。我們的肺部會將空氣中的氧氣提取出來,而液體中所含的氧氣太少,無法從中提取出足夠的氧氣。不過,也有一些液體能夠像海綿吸水那樣吸收大量氧氣。
  • 科學家發現「可以呼吸的液體」或將解決水下呼吸問題,有望應用
    ,不會像魚一樣通過鰓來呼吸,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水中的活動。從而科學家得出了一個結論,生物可以在全氟化碳的液體中長時間停留並且保持呼吸。科學家將這個實驗的結果叫做「全液體呼吸技術」。該技術不但對小白鼠有效,對於人體也是可行的。根據國外的媒體報導,一名嬰兒在出生的時候患上了呼吸困難症,是由於嬰兒在脫離母體的羊水後心肺功能並沒有完全適應外界的氧氣造成的。
  • 俄擬用液體呼吸技術治療新冠肺炎
    俄羅斯前景研究基金會負責化學生物和醫學研究方向的副總經理亞歷山大·潘菲洛夫表示,俄羅斯研發的液體呼吸技術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潘菲洛夫說:「開發液體呼吸技術的工作還在繼續。疫情之際,這項技術更具現實意義,因為在很多威脅生命的情況下,這種治療手段無可替代。」液體呼吸技術最初是為需要快速上升的失事潛艇的艇員開發的。
  • 專家:俄液體呼吸技術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俄羅斯前景研究基金會負責化學生物和醫學研究方向的副總經理亞歷山大·潘菲洛夫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俄國內開發的液體呼吸技術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潘菲洛夫說:「開發液體呼吸技術的工作還在繼續進行。疫情之際,這項技術的更具現實性了,因為在很多威脅生命的情況下這種治療手段無可替代。」
  • 非費米液體的追尋
    02 費米液體理論的是非關於非費米液體的基本知識,很遺憾無法三言兩語可以梳理清晰。非費米液體與朗道費米液體理論的聯繫,還有非費米液體在現代凝聚態物理學量子多體問題中的內涵與外延,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有過通俗的鋪墊性介紹,見文獻[6, 7],也可以分別點擊《白馬非馬》和《一生能有多少愛》間隔御覽。
  • 2020,我們攀山、上天、入海……
    來源:海外網8848.86米!2020珠峰高程測量活動從今年的4月30日啟動中間過程可謂一波三折:第一次衝頂因北坳冰壁有流雪風險而下撤第二次因受氣旋風暴影響,再次下撤第三次向頂峰發起突擊克服了大風、降雪等障礙用了足足9個小時在5月27日11時終於登頂成功2020,不只有新高度中國「上天入海
  • 300米海底出潛首成功 飽和深潛的中國突破
    30多年來,我國飽和潛水技術不斷向深藍邁進,2010年,突破400米深度,實現了潛水員直接暴露在高壓環境下作業。2012年中國首艘300米飽和潛水母船「深潛號」在青島露面,為首次300米飽和潛水的成功「埋下伏筆」。
  • 人類如何在水下呼吸?小鼠曾潛泳20小時的液體54年來發展如何?
    童話故事裡的美人魚可以在水中自由的呼吸,神話故事裡的孫悟空可以去東海龍宮借金箍棒,毛主席的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也表達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理想,科幻作品《三體》和《深淵》都暢想了太空人或潛水員在特殊液體中呼吸的技術。科技,真的能幫人類實現在水下呼吸的夢想嗎?
  • 天津推進渤海綜合治理攻堅 12條入海河流已基本消除劣Ⅴ類
    2019年,天津市地表水環境質量大幅改善,12條入海河流已基本消除劣Ⅴ類。  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首先要解決陸源汙染問題。天津市為此制定了攻堅行動方案並升級提速。為確保12條入海河流兩年內消除劣Ⅴ類,天津市從幹流到支流逐河摸排,從下遊到上遊逐區分析,確定了「控源、治汙、擴容、嚴管」的治理思路,啟動實施4584項治理工程。
  • 白馬非馬,非費米液體—非—費米液體|量子多體中的吶喊與彷徨之二
    話題再回到白馬非馬,費米液體理論成功解釋了大多數普通金屬的行為,甚至後來的BCS 超導理論也都是建立在費米液體的框架之上,其功勞善莫大焉。那麼我們能否也像公孫龍子一樣問一個問題,有沒有不屬於費米液體範疇的金屬,有沒有—非—費米液體呢?答案還真有,而且這樣的不屬於費米液體範疇的金屬材料正在隨著時間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多。
  • "蛟龍號"再次入海挑戰7000米極限 專家詳解下潛過程
    從最初的1000米到後來3000米,再到去年8月的5000米,今天,已經休養生息了將近一年的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將再次蛟龍入海,挑戰7000米的深海極限。這條「蛟龍」身上有哪些寶貝?這次衝擊7000米深度意味著什麼呢?
  • 日本為何執意把百萬噸核汙水排入海
    這場地震在日本的東北海岸引起了巨大的海嘯,海嘯最高達到了23米。這場災難導致大約1.85萬人死亡或失蹤,超過47萬人被迫離開家園疏散。比地震更為可怕的二次災難——核洩漏和核輻射這場罕見的地震與海嘯造成日本福島核電站反應堆融化的洩漏事故。核洩露事故嚴重到什麼程度呢?
  • 月球背面送來兩大喜訊,玉兔2號平安度過600天,突破500米
    另一喜是玉兔2號行駛距離已經突破了500米大關,累積行駛519.29米,又為我國航天立了一大奇功。在過去的600個地球日裡,嫦娥四號通過鵲橋中繼衛星傳回了大量有價值的科學數據,並展開研究,已經在四個方面取得巨大成果,我們來了解一下。
  • 重大突破!中國正式宣布,打破萬米深海下潛紀錄,所有人都沒想到
    誰都沒有預料到,在潛海領域上的突破,會來得如此的突然,其實也是並不突然。潛海技術的突破,對我國的而言,在能源的探測,以及其它領域上都會運用。重大突破!中國正式宣布,打破萬米深海下潛紀錄,所有人都沒想到。
  • 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憑感覺」跋山涉水如履平地
    對於人來說也會磕磕絆絆,像這樣☟能打造出在這些複雜地形中還如履平地的機器人既然這麼難,那ANYmal是如何做到如履平地的呢?如履平地的關鍵——本體感受在複雜的地形和無法準確探測環境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依賴本體感受——在高時間解析度下感測其自身的身體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