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們攀山、上天、入海……

2020-12-10 臺海網

來源:海外網

8848.86米!

12月8日,珠峰最新高程公布

珠峰「新身高」數據

可用於地球動力學板塊運動等領域研究

精確的峰頂雪深、氣象、風速等數據

將為冰川監測、生態環境保護

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2020珠峰高程測量活動

從今年的4月30日啟動

中間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第一次衝頂因北坳冰壁有流雪風險而下撤

第二次因受氣旋風暴影響,再次下撤

第三次向頂峰發起突擊

克服了大風、降雪等障礙

用了足足9個小時

在5月27日11時終於登頂成功

2020,不只有新高度

中國「上天入海」的腳步也從未停止

這一年,我們上九天,下萬裡

追星、追月、追海底的神秘世界

這一年,當我們抬頭仰望

廣袤的太空有了更多中國身影

這一年,當我們低頭注視

遼闊的大海有了更多中國印跡

01

追星

7月23日

我國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探測器

當指揮長宣布發射任務成功時

大廳裡響起了掌聲、歡呼聲

這一刻值得刷屏

因為從此中國人的行星探測時代正式開啟

探測器飛行約7個月

將最終達到火星

火星車計劃在火星表面

停留90個火星日

開展巡視探測、火星地貌特徵研究等多項任務

△天問一號1:1著陸平臺

回首中華文明史

從屈原到張衡、祖衝之、沈括……

無數先賢都曾仰望星空、探求究竟

如今,天問一號遨遊天際,奮楫星河

我們終於可以驕傲地說

火星,中國來了!

02

攬月

12月1日23時11分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著陸

12月2日22時

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

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從2013年首次登上月球

到2020年首次打包月球的「土特產」

中國奮鬥了7年

12月3日,嫦娥五號進行了月面國旗展開

這是我國在月球表面

首次實現國旗的「獨立展示」

照片中,「嫦娥」手中的國旗在陽光的照耀下

呈現出一抹鮮豔的中國紅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

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曾在接受採訪時說:

「做火箭、做衛星、做『嫦娥』

別人一個元器件都不賣給你

就是要封鎖你

中國人只有直起腰杆、挺起胸膛

自己去克服這些難處」

如今,五星紅旗「飄揚」在了月球上

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星球上

出現這抹中國紅

03

組網

6月23日

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

發射成功

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全面完成

從2000年10月第一顆

北鬥一號試驗衛星成功發射開始

20年來,44次發射

北鬥人、中國航天人

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之路

一項項產品創新成果擺脫了西方的掣肘

我們把關係國家安全

和民生命脈的導航系統

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

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04

入海

11月10日8時12分

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

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

坐底深度10909米

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從自主發明

抗萬米深海水壓的

特殊鈦合金材料

到在萬米深淵也能靈活完成

巖石、生物抓取的機械手

再到實現潛水器

從萬米海底至海面的

文字語音及圖像的實時傳輸我們跨過了一個個技術的門檻

而今「奮鬥者」號

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返航

一系列科研成果也將為人類

揭開更多海洋奧秘

從最高的山到最深的海洋

一次次乘風破浪

突破極限更是創造極限

今天,我們再次回望

這些激動人心的時刻

你我有幸見證

震撼!驕傲!

激動!興奮!

未來,我們將繼續前行

因為,星辰大海的徵途永無止境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

相關焦點

  • 2020,我們攀山、上天、入海……
    攝影 胡煦劼從2000年10月第一顆北鬥一號試驗衛星成功發射開始20年來,44次發射北鬥人、中國航天人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之路一項項產品創新成果擺脫了西方的掣肘我們把關係國家安全文字語音及圖像的實時傳輸我們跨過了一個個技術的門檻
  • 跟著它們上天探火星,入海探深淵!
    跟著它們上天探火星,入海探深淵!即2020年首次獨立自主開展火星探測當前我國正按計劃推進該項航天重大工程瞄準今年7月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將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大家知道火星探測最大的難點嗎?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還不是它最終披掛上陣的造型它未來的模樣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從陸地走向水池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又稱萬米載人潛水器。
  • ...上天入海」夏令營攜手山東電視體育頻道帶你乘風破浪、翼展...
    夏令營來啦「上天入海」夏令營手冊山東體育頻道發展有限公司「上天入海」暑期夏令營我們將安排專業拍攝團隊記錄每一刻精彩瞬間,為小朋友的假期留下最美好的回憶。
  • 讓我們看看中國科技「上天下地入海」
    這周很多同學私信我科技類成就,那我們這周就停更一期古代史,讓我們看看中國科技「上天下地入海」太空飛行器 航海器中國擁有著名的四大衛星發射基地,分別是: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020年6月23日,中國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
  • 讓我們看看中國科技「上天下地入海」
    這周很多同學私信我科技類成就,那我們就一起看看中國科技「上天下地入海」。太空飛行器 航海器中國擁有著名的四大衛星發射基地,分別是: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始建於1958年;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始建於1970年;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始建於1967年;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始建於2009年。
  • 上天、入海、科幻!「全國科普日」特別直播活動圓滿結束
    又將把我們帶向何處?2020年9月19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協共同指導的「全國科普日」特別直播活動在京圓滿舉行。在「上天」場,北航飛機系副教授戴玉婷,北鬥導航系統科學家徐穎,行星科學家、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分別就「人類航空最高成就
  • 青島科技活動周 |「上天入海」的科普講座
    8月23日上午,在2020青島科技活動周主會場、位於市北區四流南路80號紡織谷內的青島人工智慧國際客廳內,隨「嫦娥五號」遨遊月球,隨「蛟龍號」下潛神秘的馬裡亞納海溝,「上天入海」的兩場科普講座讓家長孩子們受益匪淺
  • 扎頭繩起家「中國繩王」隨大國重器「上天入海」
    作為一個近百年的老牌企業,海麗雅也曾面對過眾多困苦艱難的時刻,以女士扎頭繩起家的它,歷經多次變革,如今蛻變成助力中國成功「上天入海」的高科技創新型企業,是當之無愧的「隱形冠軍」。從扎頭繩起家轉型成「中國繩王」1922年伊始,女士扎頭繩還只能從外國洋行購買。懷著愛國情懷,濟南百貨商店董事長段巨川赴青島籌建了第一家協成花邊廠,生產屬於國人自己的扎頭繩。
  • 青島造功能繩索隨大國重器「上天入海」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原標題:都有青島一根繩青島造功能繩索隨「天問一號」「蛟龍號」上天入海這件大國重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來源隨大國重器「上天入海」2020年7月23日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電視機前的張旭明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在這一國家重大科研工程中,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提供著陸傘繩連接技術,並提供特種彈性繩索,用於著陸器耐衝擊試驗。
  • 「上天入海」大國重器集中亮相工博會
    以「創新科技,報國為民」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集中向公眾展示了近80項創新成果,其中不乏上天入海的大國重器,體現出「四個面向」的執著追求。今年6月底完成全球組網的北鬥三號導航衛星,在本屆工博會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展區亮相。正在天上運行的35顆北鬥三號衛星中,有12顆出自該研究院。
  • 扎頭繩變「金鍊條」,青企科技制「繩」助大國重器「上天入海」
    做女士扎頭繩、做衣服鬆緊帶或者綁物品……青島有家企業卻把繩子做出了不一樣的深度和高度,「蛟龍號」入海,「天問一號」上天,繩子化身大國重器上天入海的「金項鍊」,助力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浪潮起,企業群起而上追趕時代風口,可謂誰與爭鋒。
  • 這支能上天入海的「海鯊」特種部隊最近在練啥?心理行為
    根據參訓的特戰隊員表示,這項訓練難度非常海鯊特戰隊標誌「海鯊」特戰旅連長崔浩鳴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新大綱施訓以來,我們著眼解決前期出現的短板問題,重點突出狙擊技能、重火器射擊、武裝攀登等基礎科目,一步一動打牢基礎夯實根基,目的就是下步應用訓練和連貫綜合演練。」
  • 天宮二號2020年前上天
    長江商報消息 任務將更貼近空間站,試驗項目也更多據新華社電 昨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表示,天宮二號正在積極研製中,「按計劃,2020年前後我們要發射空間站,天宮二號肯定要在這之前上天。」
  • 天宮二號開始研製計劃2020年前上天
    天宮二號開始研製計劃2020年前上天 青島晚報電子報   2013.03.05 星期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透露,天宮一號2011
  • 上天、入地,我們做到了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這一成功意味著我國的太空事業探索又邁出了新的一步。在學界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上天容易入地難,古人一直想像「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可對於現代人來講,上天與入地的難度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
  • 上天、入地,我們做到了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這一成功意味著我國的太空事業探索又邁出了新的一步。在學界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上天容易入地難,古人一直想像「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可對於現代人來講,上天與入地的難度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擁抱太空,需要克服的是地球引力。而探索地球內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進行鑽探,在這個過程中面臨著的最大困難就是「三高」問題。嗯,倒不是說,地球因為生活條件優越,也得了富貴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三高」指的是高溫、高壓、高地應力。
  • 上天入海下地,多方式體驗玩轉凱恩斯與大堡礁
    作為通往大堡礁的門戶之一,您在凱恩斯也有豐富的方式來體驗和享受大堡礁,從最常見的一日遊到多日的生活艇深潛之旅,無論是休閒旅行者還是專業潛水愛好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比如乘坐半潛船或玻璃底船去看水下珊瑚,或者穿上合適的裝備,去浮潛或深潛看海底世界,各種活動都能滿足你的需求,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大堡礁,從直升機到水上飛機,你甚至可以選擇如何上天。
  • 秦皇島 ▏始皇東巡碣石行,求仙入海東山邊
    2020.07.31秦皇求仙入海處前已述及,秦皇島沒島,南戴河的人工島——仙螺島改變了這個歷史。原來秦始皇在公元前215年第四次出巡到達並駐蹕於此,即從秦皇求仙入海處景區(原東山公園)拜海求仙,秦皇島「市名之源」即在此。作為遊客,這裡是我們必定要來打卡之地,也應了當地的那句話:不到秦皇求仙入海處,不算真正到了秦皇島。故秦皇島得名而來。
  • 我國海洋汙染形勢嚴峻 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亟須調整
    海洋汙染的主要來源是陸地,陸地的汙染物入海總量太大,超過了海洋的承載能力。」寧波大學校長沈滿洪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說。  非法和不合理的入海排汙口仍多。來自生態環境部的信息顯示,2017年,全國沿海省份按照《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對入海排汙口進行了全面清查。根據調查和清查結果以及入海排汙口登記信息,全國沿海地區汙水海洋處置工程的汙(廢)水離岸排汙口共有89個。
  • 我們如何應對日本核廢液入海?
    心理「防輻射」很重要  日本福島核電站事件發生之後,核輻射成為國內街頭巷尾討論的熱門話題,對於核輻射的恐懼和種種似是而非的流言引發了「搶鹽潮」,現在這種恐懼在日本將核廢液排入海水中後,又蔓延至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