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婁花 孔敏
你腦海中的繩子是用來做什麼的?做女士扎頭繩、做衣服鬆緊帶或者綁物品……青島有家企業卻把繩子做出了不一樣的深度和高度,「蛟龍號」入海,「天問一號」上天,繩子化身大國重器上天入海的「金項鍊」,助力國家重大科研項目。
浪潮起,企業群起而上追趕時代風口,可謂誰與爭鋒。近百歲的海麗雅順勢而上,響應國家戰略,科技制繩、匠心制繩,以自身在繩子製造領域的優勢,打破國外壟斷,填補中國市場空白,打造特種繩索,首推全國首個體驗式應急安全教育模式,可謂民族企業在新時代「容光煥發」的模範生,也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繩王」。
從扎頭繩做起 為大國重器拴上安全繩
11月27日,市北區大沙路海麗雅集團總部。
「我進廠39年了,一進廠就是做扎頭繩,那個時候,女生逢年過節或者上學一定想弄一個扎頭繩。」張旭明回憶起海麗雅的初代產品。
1922年海麗雅成立,從扎頭繩做起,上世紀80年代末,附加值比較低的扎頭繩開始滯銷,工廠瀕臨破產。
2004年,海麗雅改制成股份制民營企業,經過市場調研,決定轉型做特種繩纜。團隊自主研發,反覆試驗,終於研製成功,不過,彼時國內科研均用進口繩纜,要想打開市場缺口實屬不易。張旭明回憶說:「沒人買我就免費給人送,人家經過試驗覺得真好,價格低且強度高,國外一條機降繩價格為10萬元,而海麗雅生產的機降繩市場價格僅為2萬元左右,於是我們的特種繩贏得了口碑。」
在城陽區海麗工業園,記者見到了一條條繫著安全的生命之繩,「你別看我手中的這條繩子只有3毫米,卻能承重1.3噸,而且不同用途的特種繩索特徵各不相同,比如上天的繩纜需要耐高溫,入海的繩子需要耐腐蝕、耐切割。」海麗雅技術中心謝丹博士介紹,為保證繩子生產質量,每個生產車間需要20名工人組成一班,嚴格管控著每一道工序,「整個繩子生產過程包括初捻、復捻、繩芯編制、護套編織、後處理,其中後處理最為重要。」據了解,後處理包括熱處理、耐切割處理等工藝,即根據客戶需求對繩索進行功能化處理,這個過程決定了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一根普通繩子還是一根特種繩子。
特種用繩容不得一點差錯,於是價值100萬元重達300噸的拉力機進廠,「我們會使用一個拉力機器做試驗,每次試驗費用幾十萬元不等,包括物料投入、人力研發等費用,真的是『買得起肉買不起蔥花』。目前,拉力機最大的量程範圍為200噸。」經嚴謹試驗,可耐受1000度高溫、9000米繩索無接頭、8公斤複合纜「力大無窮」……一根根特種繩成為大國重器的「關鍵部位」,守衛科學研究與生命安全。據了解,海麗雅多次為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以及海洋科考船「大洋一號」「科學號」「雪龍號」等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研製特種繩纜。
一根普通的繩帶做成了金鍊條,海麗雅從過去只能賣3毛6一根的春秋褲拉繩的紡織邊緣行業,發展成為海洋和軍工裝備產業的「隱形冠軍」。目前,海麗雅研製的海洋特種繩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替代進口產品,被認定為青島市「專、精、特、新」產品,列於國家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獲中國海洋工程科學技術二等獎;所研發的海上救生繩、遊艇浮水繩、車載應急等產品出口美國沃爾瑪20餘年;2005年研發的救生手環、降落傘繩出口聯合國維和部隊;還為移動機庫、防爆鋼叉、大型飛船返回艙等配套研發,提供技術支持,並成為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首家國產訓練救援繩索供應商。
唱響中國「啞巴行業」 輸出應急文化產業青島模式
「我們應急文化產業模式將在濟南落地,創造並輸出青島模式」,張旭明介紹,「應急產業在中國是個啞巴行業,沒有一個知名品牌,我希望未來青島政府可以率先打造『應急產業五朵金花』。」
2014年,國務院將應急產業作為一個新興戰略產業,於是,海麗雅在聚焦繩索主業之時,打造應急安全培訓、應急裝備製造、應急安全場館建設的一站式發展模式,發展「應急安全行業第一品牌」。
「我曾經給我老師送過一個應急包,但是他當時說家裡挺安全的,放了這個不吉利,就拒絕了我的應急包」,聽到這個說法張旭明有些哭笑不得,「後來他看到上海靜安區大火的新聞事件,就讓我趕緊給他送一個。」張旭明表示,希望通過打造這個應急文化產業模式,讓中國人實現自救或求援自由,畢竟災害來臨之時,95%的人是靠自救存活下來的。目前,海麗雅推出一系列應急產品,比如集照明、收音機、警報、發電為一體的全能手電筒。
海麗雅現已打造佔地9000平方米的應急安全文化產業園,園區中設有應急安全教育體驗、裝備展示、電子商務交易等七大板塊,打通線上線下科技項目孵化平臺,全面構建國內應急安全領域的新業態、新生態圈模式。目前,「場景式+體驗式」的連鎖運營模式已在全國遍地開花近40個,每年近百萬培訓人次從中受益。
「中國應急產業標準的制定起步晚,但是晚不等於不做,而是必須儘快做,於是我們制定目標:十二五的時候成為山東省的標準制定者,十三五的時候成為國家標準的制定者,現已全部實現。」截至目前,海麗雅擁有三項山東省標準,五項國家標準。
派專車接人才 董事長出錢鼓勵技術創新
「為鼓勵大家技術革新,董事長成立了創新基金。我記得她曾獲得過幾十萬元的榮譽獎勵,但她一分不留地全都投入到創新基金裡了,雖然這個金額在企業裡不算很多,但這畢竟是董事長自己的錢,意義是不一樣的。」海麗雅集團企劃宣傳部部長王瑋說。
「我們企業98歲了,可謂歷經風雨,我一直告訴自己,我們這個企業一定要活下來,以創新求生存。」張旭明表示,海麗雅向來秉持「掙創新的錢」理念,並不惜資金和精力鼓勵、培養員工。
創新是海麗雅的命脈,人才是其生存的活力之源。據了解,海麗雅不僅籤約了國內唯一繩纜博士,也在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我們這一行的人才是稀缺的,所以我們非常愛才。有一次我們招聘到一個人才,董事長聽到後很激動,專門派人開汽車去把人接過來。」王瑋說。
在海麗工業園,記者見到很多以工人命名的機器,包括平安穿線器、梁波密度儀、來祥夫子盤。「只要你有一些想法,做出一些改革,有小發明,提高了生產效率,董事長就會認可你,設備或者產品就可以用你的名字來命名,我現在有三項個人專利。」海麗雅集團繩纜生產車間技術員郭成志說。
目前,在繩纜和應急領域,海麗雅共擁有1600多項專利,是中國專利申請50強企業。張旭明表示,海麗雅100周年時將推出十大發明,未來,海麗雅將不僅做繩纜,做應急產業,也會進一步響應國家號召做裝備。
作為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企業,海麗雅將繼續發揮企業的科技創新與匠人匠心精神,不斷提升品牌溢價能力。未來,公司將持續致力於「科技制繩」,向基於特種繩纜的高端裝備業深耕,打造全球冠軍品牌;同時,將應急安全品牌海麗「安心」,塑造成百姓心目中「極致安全」的品牌形象,並將打造成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極致安全品牌,力創中國應急安全行業第一品牌。當時機來臨,公司成熟,海麗雅上市的腳步也將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