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明帶領海麗雅集團為多個國家重大的科研項目配套研發特種繩纜。
文/圖 半島記者 劉笑笑 實習生鄧傑秋
她,曾經只是一名普通的織繩子工人。後來臨危受命,讓一個瀕臨破產的老企業起死回生;她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硬是把扎頭繩、做在春秋褲上的腰繩,變成了用於航天、海洋科考的特種繩纜。她叫張旭明,是青島海麗雅集團的女掌門人,被業界稱為「中國繩王」,曾榮獲中國傑出創業女性、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稱號。
被逼出來的成功轉型
在市北區大沙路上,海麗雅集團的幾家子公司仍在這裡辦公。不起眼的老建築,讓從這裡經過的人很難注意到它。事實上,這家企業已經歷97年的風雨歷程。今年55歲的張旭明,1981年進廠時是一名普通的織繩子工人,之後逐步做到車間主任、計劃科長、辦公室主任、副廠長,最後到今天的董事長。1998年她臨危受命,擔任了公司的總經理,面對產品滯銷、職工五個月發不出工資、資不抵債、陷入瀕臨破產邊緣的情況,張旭明進行大膽突破,關、停、並、轉了與企業毫無相關的九家子公司,把所有的人力、物力,用於研發和生產特種繩纜方面,由原來每根三毛六分錢到每根十萬元,甚至幾十萬元。
「當初這麼做就是為了這個企業能活下去,也是被逼出來的。堅決不能再去織三毛六分錢的那根繩子了,再幹我就關門了。」張旭明說,原來廠裡沒有幾個技術人員,她就發動全廠一起創新。無論你是做什麼工種,哪怕你是一個打掃衛生的,你只要能創新,我們就以你的名字來命名。最後,他們將目標瞄準了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國內市場空白的特種繩纜。很快,張旭明又碰到了新的難題——沒有人敢用國產的繩纜。「為了讓科學家們相信我們的繩索達標,我們就免費送給他們去實驗。」張旭明說。同時,他們積極開拓海外市場,讓特種繩纜走出國門。
創下四個「中國第一」
在位於海麗雅集團二樓的產品展覽區,有上百種最新研發生產的繩索產品,其中就有用於「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特種繩纜。張旭明回憶,當時海麗雅接到了「蛟龍號」9000米救生繩的生產任務,國家海洋局要求繩纜在減小直徑、減輕重量的同時,斷裂強力還不能低於同直徑鋼纜。攻堅小組的研發人員兩個月裡幾乎都吃住在工業園,不斷做實驗。看似一根普通的繩纜,但製作過程卻需要十幾道工序,其中每一道工序又要經過幾十次甚至幾百次的試驗。經過日夜奮戰,海麗雅提前兩個月研發生產出達標的繩纜。
如今,海麗雅的特種繩纜創下繩纜界的中國深度、中國精度、中國溫度、中國強度四個第一,成為自身細分領域無可爭議的領頭羊。由海麗雅研發生產的特種繩纜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已經出口到俄羅斯、加拿大、德國、日本、印尼、澳大利亞等全球30餘個國家和地區。目前擁有六個子公司,從事海洋、軍工、應急安全產業三大業務板塊,擁有專利1600多項,是全國專利申請50強企業,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參與國家五項標準制訂。
「從扎頭繩到特種繩纜,我對繩子懷有極深的感情,更對我們的企業懷有極深的感情。」張旭明給自己、也給企業定下了一個目標:為打造海麗雅長壽基因而努力,在為國家建功的路上再立新功。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