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南山考古重要成果 發現世界上最早砂石繩切割玉石痕跡
玉器製作在幾千年來表現了人類的系統行為,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和文化習俗,以及涉及文化、歷史和政治等方面的內容,並產生了與玉相關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小南山玉器製作技術被發現以前,一般認為距今八千年前,砂繩切割技術出現。
關於砂繩切割這個玉器製作工藝的定義,考古學界暫時還沒有統一的定義,有「線切割」「馬尾截玉」「皮條弓截隔」「柔性線切割」等稱呼。砂繩切割技術一般包括以下幾部分:一是玉料分割、器芯掏取或玉片素材生產;二是玉器表面加工;三是鑽孔。鑽孔又分為管鑽開孔、實心鑽以及多重實心鑽掏膛開孔技術。從砂繩切割技術實際操作起來,就是把動物毛皮或植物纖維製成的繩子,作為砂粒的載體,沾溼後黏附砂粒成為砂繩,砂繩在玉料上往復運動,由堅硬的砂粒磨擦,達到分割玉器的效果。這種技術廣泛分布於東北亞地區,日本本州島、俄羅斯遠東沿海地區、我國東北地區和黃河、長江流域均有發現。在鑽孔技術方面,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觀察到明顯的實心鑽痕跡,小南山先人在鑽孔的時候利用石頭或者木頭為工具,再放溼砂在玉器上鑽孔。
這種看似簡單的切割和加工方法,是先民們奮鬥幾千年的結果,考古論斷,以玉玦為代表的玉器種類和製作技術,在8000年前開始從小南山傳至東北亞各地,開啟了史前玉器革命的歷程。這些玉器上多見砂繩切割技術留下的彎曲條形痕跡,為目前世界最早發現的砂石繩切割痕跡,比中美洲同類技術早六千多年。砂繩切割技術後來成為紅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藝,奠定了中華玉器文化早期蓬勃發展的技術基礎。
值得關注的是,小南山遺址出土的飾物中,軟玉佔半數以上,在玦、環、匕等重器中比率更高。也就是說古代的小南山人對溫潤而澤軟玉的重視躍然於物上,將其賦予了巨大的象徵性意味,重玉輕珉的觀念已經形成。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