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揭曉!你對哪件印象最深?

2021-01-08 騰訊網

12月31日,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202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長江中下遊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為歷史之最」等獲評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前赴後繼 加劇氣候異常不確定性」等獲評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2020年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1.長江中下遊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為歷史之最

2.半個月內3個颱風接連影響東北歷史罕見

3.歷史首次出現7月「空臺」

4.今年夏季我國降水多汛情重

5.初冬寒潮暴雪天氣襲擊東北致部分地區受災

6.2020年強對流天氣發生早頻次高極端性強

7.2020年全國霾天氣繼續減少

8.華南高溫少雨導致氣象乾旱持續發展

9.8月中旬四川盆地暴雨頻繁致部分地區受災

10.2020年我國氣候條件利於植被長勢繼續向好

2020年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1.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前赴後繼 加劇氣候異常不確定性

2.新冠疫情使全球碳排放減少 但氣候變暖腳步未止

3.東非多國強降雨引發洪澇災害

4.日本七月遭遇「暴力梅雨」

5.孟加拉灣特強氣旋風暴「安攀」襲擊印孟兩國

6.北大西洋編號熱帶氣旋數量創新高

7.印度雷暴天氣致傷亡慘重

8.高溫多雨導致蝗災蔓延非亞 影響多國糧食安全

9.美國西部極端高溫造成山火多發 過火面積史無前例

10.北極出現38℃極端高溫 海冰範圍歷史第二小

202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由中國氣象局主辦,國家氣候中心承辦,國家氣象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等單位參與。

國內十大入選事件的投票結果基本反映了2020年我國天氣氣候的主要特點:一是暴雨日數多,極端性強,汛期雨區重疊度高。如夏季我國降水多汛情重、8月中旬四川盆地暴雨頻繁致部分地區受災。二是高溫日數多,多地出現階段性氣象乾旱。如華南高溫少雨導致氣象乾旱持續發展。三是強對流天氣發生早頻次高極端性強。3月至9月中旬,全國共發生區域性強對流天氣過程56次。四是颱風生成和登陸個數均偏少,歷史首次出現7月「空臺」,但有3個颱風接連影響東北歷史罕見。此外,「2020年我國氣候條件利於植被長勢繼續向好」等事件入選。

國外十大入選事件包括了「新冠疫情使全球碳排放減少 但氣候變暖腳步未止」「日本七月遭遇『暴力梅雨』」「北大西洋編號熱帶氣旋數量創新高」「美國西部極端高溫造成山火多發 過火面積史無前例」等。

202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詳情請見下文

2020年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1. 長江中下遊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為歷史之最

2020年我國長江中下遊等南方地區梅雨入梅時間早,出梅時間晚,梅雨期持續時間長,梅雨量大,極端降水事件頻發。梅雨期雨量達759.2毫米,較常年偏多1.2倍,為1961年以來最多;安徽、湖北、江西等地46縣市日降水量達極端事件標準,其中安徽金寨(309.5毫米)、江西新建(220毫米)等4地日降水量突破歷史記錄。梅雨季持續時間達62天,較常年偏長22天,與2015年並列為1961年以來歷史最長;安徽合肥(21天)、江西安義(25天)等10站連續降水日數突破歷史記錄。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安徽歙縣高考時間延遲;7月8日,新安江水庫歷史上第一次九孔全開洩洪,洪水噴湧而出,半小時流量就和西湖的儲水量相當。

梅雨季降水量歷年變化(1961-2020年)(黃色柱狀代表2020年)

2. 半個月內3個颱風接連影響東北歷史罕見

8月下旬至9月上旬,半個月內第8號颱風「巴威」、第9號颱風「美莎克」和第10號颱風「海神」接連北上影響東北地區,為1949年以來首次出現。颱風給東北大部帶來超過100毫米的降水,中東部超過200毫米,吉林梅河口達到556.8毫米。由於強降雨落區重複,重疊效應明顯,致使部分河流和水庫超警戒水位,部分農田出現內澇和土壤過溼加重;吉林、黑龍江等地最大陣風達11級,局地瞬時風力超過12級,大風造成部分作物倒伏,對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灌漿乳熟產生不利影響,還導致設施大棚損毀和瓜果蔬菜受損。受颱風影響,多地的航班和火車取消、海上客運停航,市內道路積水嚴重,多所中小學及幼兒園停課,群眾生產生活受到一定影響。

颱風「巴威」「美莎克」「海神」全路徑圖

「巴威」給吉林帶來強風暴雨

3. 歷史首次出現7月「空臺」

今年7月,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區無颱風生成和登陸,為1949年以來首次出現。從常年來看,7月屬於颱風活躍期,而今年7月颱風缺席的主要「幕後黑手」是異常偏強的副熱帶高壓。隨著2019年秋季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面積偏大,對流活動受到抑制,缺乏颱風生成的必要條件;同時,由於副熱帶高壓異常導致其南側廣闊西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為強勁的偏東風所控制,季風槽難以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形成,因此,南海及菲律賓以東熱帶洋面對流雲團活動也較常年同期偏弱,不利於颱風生成。7月「空臺」也導致了我國夏季高溫日數偏多,華南地區乾旱較重。

1990-2020年7月颱風生成個數歷年變化

4.今年夏季我國降水多汛情重

今年夏季(6-8月),全國平均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4.7%,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2多,僅次於1998年。全國各大流域中,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降水量均為1961年以來最多,淮河和太湖流域為歷史第2多。受黃河上遊洪峰影響,6月25日起,小浪底水利樞紐大壩開閘洩洪;大範圍持續性強降水也造成鄱陽湖、洞庭湖和太湖等主要江河湖庫普遍超過警戒水位,7月14日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較歷史同期平均值偏大2.5成,為近10年最大;8月20日,長江三峽水庫入庫洪峰流量達75000立方米/秒,為建庫以來最大洪水。強降水導致安徽、江西等地災害較重,但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和倒塌房屋數量較近5年同期均值明顯下降。

6月29日,黃河小浪底大壩開閘洩洪

7月14日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水體變化衛星監測圖(紅色為較7月8日增加部分,黃色為減少部分)

5.初冬寒潮暴雪天氣襲擊東北致部分地區受災

11月17-23日,東北地區出現強雨雪天氣過程,過程最大降溫幅度超過8℃,局地超過14℃,吉林、遼寧共9縣市日降溫幅度突破歷史極值,多地開啟「速凍」模式。同期,東北中南部及內蒙古東南部累計降水量有25~50毫米,部分地區超過50 毫米。19日,遼寧寬甸、桓仁日降雪量分別為當地11月最大日降雪量的2.7倍和1.2倍,其中寬甸達81.7毫米,超過了當地年降雪量(81.0毫米)。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多地出現積雪,其中黑龍江東南部局地積雪深度達25~30釐米,吉林長嶺、黑龍江密山達38釐米。東北三省及內蒙古部分地區遭受雪災和低溫冷凍災害,多條公路封閉,鐵路大面積停運,機場大量航班取消或延誤,中小學、幼兒園停課,多條供電線路停運,部分城市供熱系統中斷,人們日常生活等受到較大影響。

11月17-23日全國過程最大降溫分布圖

11月19日,長春城區樹木被冰雪壓斷

6. 2020年強對流天氣發生早頻次高極端性強

2020年我國強對流活動發生時間早、對流頻次高、南北方差異大、局地極端性強。首次大範圍強對流過程發生時間較常年偏早近1個月。3月至9月中旬,全國共發生區域性強對流天氣過程56次,明顯多於往年同期(近五年平均47次)。汛期,北方地區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災害天氣頻發,南方地區則以連續而集中的短時強降水天氣為主。山東等地5月風雹過程次數、範圍、強度為近十年之最;6月3-11日,黑龍江、吉林等地連續出現雷暴大風或冰雹天氣,黑龍江安達市瞬間風力達12級;6月下旬,甘肅平涼、河北等地出現極端強冰雹天氣;四川雅安地區8月10日夜間連續8個小時的雨強均超50毫米,12小時累計降水超過400毫米(最大達542毫米);內蒙古、江蘇、湖北等地記錄到10次EF1-EF2級龍捲(風速達38.3-60.3米/秒)。

甘肅平涼遍地冰雹

山東棗莊遭遇強對流天氣,農作物出現倒伏

7.2020年全國霾天氣繼續減少

近10年來全國霾天氣持續減少,2020年(截至12月28日)全國霾日數為24天,較近10年平均偏少15.7天,較2019年減少1.6天,較2017年減少3.4天,較2013年減少22.8天。但在不利氣象條件下,霾天氣過程仍有發生,2020年全國霾天氣過程為7次,與2019年持平,較近10年平均偏少3.2次,較2013年減少8次。

2010-2020年全國平均霾日數歷年變化圖

8.華南高溫少雨導致氣象乾旱持續發展

2020年夏季,全國平均高溫日數11.5天,較常年同期偏多2.3天,其中華南地區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多。同時,華南大部降水量也較常年同期偏少。溫高雨少導致華南出現不同程度氣象乾旱。7月27日監測顯示,華南南部和東部、江南南部等地有中到重度氣象乾旱,其中廣東西部和東部、廣西南部、福建南部為特旱。乾旱對華南部分地區晚稻、橡膠、甘蔗、花生、蔬菜等作物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廣西梧州、防城港、貴港、玉林、崇左出現人員飲水困難,部分水庫水位降低,其中廣西岑溪水庫蓄水較去年同期偏少37%。9月中旬出現有效降水,乾旱緩解。但10月下旬開始,華南氣象乾旱再度發展,目前,廣東中南部和廣西中部仍然存在中度氣象乾旱,秋冬連旱對華南地區作物產生不利影響。

2020年夏季全國高溫日數距平分布圖

7月18日,乾涸的廣西陸川縣響水水庫

9.8月中旬四川盆地暴雨頻繁致部分地區受災

8月中旬,四川盆地出現強降雨過程,蘆山、綿竹、什邡等5站日降水量突破當地歷史極值。17-18日,四川樂山遭遇持續暴雨襲擊,加之三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上遊的成都、眉山、雅安等地同時出現強降雨,在樂山市中區流域形成特大洪峰,18日洪水淹至樂山大佛腳趾,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強降水過程造成四川多地出現內澇和山體滑坡,多處景區臨時封閉、機場鐵路延誤晚點、部分路段高速關閉,還導致四川、重慶等地20餘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沱江上遊幹流及岷江、嘉陵江等發生超保證洪水。

8月11-20日全國降水量分布圖

10.2020年我國氣候條件利於植被長勢繼續向好

2020年5-9月,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降水偏多、氣溫偏高,氣候條件有利於植被生長,生長季(5-9月)我國平均植被指數NDVI為0.4609,較近20年(2000-2019年)同期平均(0.4395)偏高4.9%,為2000年以來歷史同期第2高值,僅低於2018年。植被指數越高表明植被長勢越好,2020年生長季我國植被長勢偏好,同時也反映出近20年我國植被長勢為持續向好的態勢。與近20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全國大部地區生長季植被指數偏高,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大部、西南地區東部以及內蒙古中東部、吉林西部、黑龍江西南部等地偏高明顯。其中,北京、河北、山東、陝西、浙江、上海等省(市)的平均植被指數均為2000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

2020年5-9月中國平均植被指數歷年變化

2020年8月全國植被指數分布圖

2020年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1.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前赴後繼 加劇氣候異常不確定性

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9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大部海表溫度持續較常年同期偏低。11月,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負距平中心值低於-2.5℃,海溫監測關鍵區Niño3.4區的海溫指數為-1.33℃,最近3個月(9~11月)指數滑動平均值為-1.23℃,拉尼娜狀態持續。預計,此狀態在2020年12月達到峰值並形成一次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而在2019/2020年冬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形成了一次弱的厄爾尼諾事件。兩種海溫異常現象在一年內完成轉換,加大了對全球氣候異常影響的不確定性。

2019/2020年冬季(上)和2020年秋季(下)海表溫度距平分布圖顯示:2019/2020年冬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偏高;2020年秋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偏低(圖中棕色方框為Niño3.4區,是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監測的關鍵海區)

2.新冠疫情使全球碳排放減少 但氣候變暖腳步未止

世界氣象組織與多家機構聯合發布的《2020聯合科學報告》指出,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將比2019年下降4%~7%。截至4月初,全球因疫情而採取封鎖措施,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日排放量與2019年同期相比史無前例地下降了17%,與2006年排放量相當,這也反映出過去15年排放量的急劇增加。截至6月初,二氧化碳日排放量已回升到僅比2019年同期水平低5%以內。近日,WMO發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稱,2020年前十個月全球平均氣溫高於工業化前(1850-1900年)1.2±0.1℃,是有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第一為2016年)。數據顯示2020年可能成為歷史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說明短期內排放的降低對減緩氣候變暖的作用微乎其微,減緩氣候變暖需要持續和強有力的減排。

全球年平均氣溫距平變化曲線(基準期為:1850-1900年;2020年數據為1-10月)

2020年1-10月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溫度距平分布(基準期:1981-2010年)

3.東非多國強降雨引發洪澇災害

4月下旬至5月,東非多地出現異常嚴重的強降雨,造成大範圍洪水,加重了新冠疫情對當地人體健康和糧食安全已造成的影響。其中5月下旬,肯亞、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等地降水量普遍在100~200毫米,局部超過200毫米。蒲隆地、吉布地、盧安達和烏幹達等地也受到嚴重影響,東非多國累計超過200人死亡,數萬人流離失所,大量農作物、房屋和基礎設施被山洪和山體滑坡衝毀。

4.日本七月遭遇「暴力梅雨」

7月上旬,受梅雨鋒面影響,日本中西部遭遇「暴力梅雨」,引發洪水與山體滑坡。累計雨量最多的地區在高知縣和長野縣,均超過1400毫米,九州局地超過1300毫米。其中7月3-8日,九州南部及北部降水量超1000毫米,近畿部分地區超過900毫米。截至7月12日,重災區熊本縣死亡人數超60人,一些地區道路受阻。日本政府將此次洪災命名為「令和二年七月豪雨」。

7月3-14日日本累計降水量分布

5.孟加拉灣特強氣旋風暴「安攀」襲擊印孟兩國

5月20日,孟加拉灣特強氣旋風暴「安攀」在印度西孟加拉邦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42米/秒,強颱風級);「安攀」在海上發展最強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7級(58米/秒,超強颱風級)。「安攀」導致大量房屋、橋梁受損,部分地區斷電或通訊中斷。在印度和孟加拉國導致100餘人死亡,為近十年來最多。印度估計「安攀」造成的損失近900億人民幣。

孟灣特強氣旋風暴「安攀」(FY-4A)

6.北大西洋編號熱帶氣旋數量創新高

11月4日,隨著北大西洋今年第28號颶風「伊塔」(Eta)的生成,使得2020年北大西洋熱帶氣旋編號總數追平了歷史最多紀錄(2005年)。之後,第29號熱帶風暴「西塔」(Theta)和第30號颶風「約塔」(Iota)接連生成,北大西洋熱帶氣旋編號總數創下了歷史新高,其中颶風「約塔」(Iota)也成為今年北大西洋最強熱帶氣旋(強度達到五級颶風)。

9月北大西洋五個熱帶氣旋共舞(FY-3D)

颶風「約塔」FY-3D氣象衛星雲圖

7.印度雷暴天氣致傷亡慘重

6月25日,印度比哈爾邦遭遇雷暴天氣,83人遭雷擊死亡,遇難者多為在田間戶外勞作人員。每年6月份開始,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國家先後進入雨季,雷雨天氣頻發,平均每年有近2000人因雷暴天氣而喪生,但在一天內造成80餘人死亡,實屬罕見。

8. 高溫多雨導致蝗災蔓延非亞 影響多國糧食安全

蝗災的發生、發展及肆虐與氣溫、降水和土壤溼度等氣象條件密切相關。近年來全球變暖使得東非乾旱地帶出現高溫多雨,成為蝗群爆炸式增長的自然條件。2019年12月,非洲肯亞發生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也發生25年來最嚴重的蝗災。蝗蟲不僅肆虐東非各國,還於2020年上半年由非洲之角向東,侵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葉門、阿曼、伊朗等國。此後蝗蟲躍過巴基斯坦國境線,使巴基斯坦遭受1993年以來最嚴重蝗災。此外,部分東非蝗蟲群侵襲印度,導致40萬公頃農田遭殃。蝗災致多國糧食安全受到威脅。

9.美國西部極端高溫造成山火多發 過火面積史無前例

8-10月,由極端高溫和強風引發的山火在美國西部12個州燃燒,加利福尼亞州、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火災最為嚴重。大火燒毀俄州多個城鎮,造成該州史上最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加州自年初以來發生了8000多起山火,造成數十人死亡,摧毀建築物8000餘所,超過五萬人流離失所,累計過火面積近1.6萬平方公裡,相當於20個紐約的面積。大火所產生的煙霧遮蓋了整個舊金山灣區和北加州大部地區的天空,整片天空變成橘黃色,空氣嚴重汙染。

FY-3D氣象衛星監測到的美國西部山火

10.北極出現38℃極端高溫 海冰範圍歷史第二小

6-8月,西伯利亞北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偏高2~5℃,6月20日,其東北部的維爾霍揚斯克觀測到38℃的高溫天氣,打破北極圈有記錄以來最高氣溫紀錄。氣溫顯著偏高導致喀拉海冰和拉普捷夫海冰融化,9月15日,北極海冰範圍(374萬平方公裡)達到2020年最小值,為有衛星數據記錄以來海冰範圍第二小,這也是北極海冰範圍第二次低於400萬平方公裡。

6-8月北極地區平均氣溫距平分布

北極海冰範圍各年比較

你對今年哪個天氣氣候事件印象最深?歡迎參與投票,並在文末點擊留言,留下你的感受和對新一年的期許——

推 薦 閱 讀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審核:段昊書

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編輯:刷克

相關焦點

  • 2020年溫州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出爐!你對哪件印象最深?
    回望2020年,溫州的天氣舞臺上,哪些氣候事件讓你記憶猶新?2021年1月4日上午,市氣象部門發布「2020年度溫州十大天氣氣候事件」,不少讓大家耳熟能詳的氣候事件一一登榜。1 年初氣溫顯著偏高,去年入冬歷史最晚2020年1月我市平均氣溫10.9℃,較常年同期(7.9℃)異常偏高3.0℃,為1971年以來最高。
  • 202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揭曉
    年12月31日,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202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長江中下遊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為歷史之最」等獲評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前赴後繼,加劇氣候異常不確定性」等獲評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 2020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揭曉
    12月31日,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202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長江中下遊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為歷史之最」等獲評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前赴後繼 加劇氣候異常不確定性」等獲評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 2019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揭曉 超強颱風「利奇馬」等入選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1月3日,「2019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超強颱風『利奇馬』嚴重影響華東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發生嚴重伏秋連旱」等事件入選「2019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當日,在中國氣象局2020年1月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張祖強宣布了「2019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據悉,「2019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由中國氣象局主辦。
  • 2018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內附中獎名單)
    中國天氣網訊 12月28日下午,在中國氣象局2019年1月新聞發布會上,「2018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山竹』強勢登陸粵港澳大灣區」和「超強颱風『山竹』重創菲律賓」分別成為2018年度最受公眾關注的國內外天氣氣候事件。
  • 2020年寧波市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2020年寧波市十大天氣氣候事件2020年我市年平均氣溫18.3℃,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二高。年累計降水量1528毫米,比常年偏多4%,但時空分布不均,總體呈北多南少,梅雨期時間長雨量大、臺汛期降水偏少、秋旱嚴重。
  • 2020年「寧夏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十五選十,你有一票!
    12月29日,記者從寧夏氣象局獲悉,2020年「寧夏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公眾評選活動今日正式啟動。該活動由寧夏氣象局主辦,寧夏氣象服務中心、寧夏氣象臺、寧夏氣候中心承辦。自2010年開始舉辦,今年已是第十一屆。
  • 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2021-01-14 1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20年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中國天氣網訊 12月31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2020年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加劇氣候異常不確定性、日本7月遭遇「暴力梅雨」、北極海冰範圍歷史第二小等事件入選。
  • 2020年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中國天氣網訊 12月31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2020年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2020年全年氣候覆雜多變,表現為汛期降水區域和時段集中,暴雨極端性強;颱風生成和登陸個數偏少,颱風影響時段和路徑異常情況多;氣象乾旱階段性、區域性特徵明顯;強對流天氣早發多發;南方高溫天氣日數多,持續時間長。
  • 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楊唯偉 東知布1月8日上午,甘肅省氣象局組織氣候專家,對過去一年我省天氣氣候事件進行梳理回顧,評選並發布「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經專家評選,「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分別為:8月暴雨連續侵襲隴東南,引發山洪泥石流災害;2019/2020年暖冬特徵明顯,多地最高氣溫創新高;春季霜凍範圍廣、災害重;春末夏初定西、平涼遭強冰雹襲擊;第一場透雨範圍廣、強度大;春季沙塵天氣近60年最少;河東地區夏季降水量歷史最多;臨夏州出現10月史上最強暴雪;全年日照時數1961年以來最少;歲末全省遭遇大範圍低溫。
  • 聯合訪談:從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透視極端天氣
    聯合訪談:從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透視極端天氣 2012-12-21 09:25:00 來源:中國天氣網
  • 2020年,我們一起歷經的風風雨雨,哪些讓你印象深刻?江蘇十大天氣...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天氣舞臺亦是如此。江蘇省氣候中心1月9日正式公布了2020年全年江蘇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原來我們剛剛經歷的2020年,居然是有歷史記錄以來平均氣溫第二高,其中2019年/2020年冬季為歷史最暖的冬天!另外,史上最長的梅雨、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跨年速凍的寒潮.....2020年,我們一起歷經了風風雨雨,有哪些天氣讓你印象最深刻?
  • 2019年廣西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第一名居然是…
    2019年的廣西天氣你們還有印象不 根據眾多網友投票及專家評審意見 廣西氣象局3月10日公布了 2019年廣西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吧
  • 山東省氣象局組織關於2020年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會
    1月12日,山東省氣候中心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向媒體發布了2020年山東省十大天氣氣候事件。1月11日,山東省氣象服務中心對社會媒體進行了關於新聞發布會的相關通報。12日上午10時,新聞發布會正式召開,籤到的媒體有山東省電視臺、山東省廣播電臺、大眾網等十二家。
  • 中國氣象局發布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全年氣候覆雜多變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12月31日,中國氣象局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包括長江中下遊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為歷史之最、半個月內3個颱風接連影響東北歷史罕見等。中國氣息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志華 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中國氣息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志華表示,2020年全年氣候覆雜多變,表現為汛期降水區域和時段集中,暴雨極端性強;颱風生成和登陸個數偏少,颱風影響時段和路徑異常情況多;氣象乾旱階段性、區域性特徵明顯;強對流天氣早發多發;南方高溫天氣日數多,持續時間長。
  • 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出爐 汛情、颱風、寒潮等在列
    新華網北京12月31日電(記者孫冰潔)中國氣象局31日發布了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據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志華介紹,今年以來(截至12月29日),全國總體氣溫偏高,降水偏多。全國平均氣溫10.4℃,較常年同期偏高0.7℃。
  • 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公布
    &nbsp&nbsp&nbsp&nbsp中國甘肅網1月8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今天上午,甘肅省氣象局舉行新聞發布會,蘭州區域氣候中心公開發布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隴東南山洪泥石流災害、定西平涼強冰雹、甘肅第一場透雨、臨夏州10月史上最強暴雪等上榜。
  • 中國發布丨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公布 全國霾天氣減少等上榜
    中國網12月31日訊(記者 趙曉雯)中國氣象局今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2020年全國霾天氣繼續減少、初冬寒潮暴雪天氣襲擊東北致部分地區受災等上榜。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志華表示,2020年全年氣候覆雜多變,汛期降水區域和時段集中,暴雨極端性強;颱風生成和登陸個數偏少,颱風影響時段和路徑異常情況多;氣象乾旱階段性、區域性特徵明顯;強對流天氣早發多發;南方高溫天氣日數多,持續時間長。
  • 蘭州區域氣候中心發布甘肅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蘭州區域氣候中心發布甘肅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1月10日,記者從蘭州區域氣候中心獲悉,該中心日前發布了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其中,2020年8月,暴雨連續侵襲隴東南,引發山洪泥石流災害事件,成為居首位的「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