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全球掀起了一場申請收養地震孤兒的熱潮。然而,對地震孤兒來說,如何撫平心理上的創傷顯得尤為重要。在「六一」兒童節之際,我們採訪了日本為地震孤兒提供心理輔導的權威組織「彩虹之家」,及該組織輔導過的阪神大地震的孤兒,試圖通過分享他們的經驗,為汶川地震孤兒打開一扇「心靈之窗」。
雖然13年過去了,在阪神地震孤兒身上仍會出現這樣的症狀:突然哭泣,突然的恐慌和情緒不穩定;想忘記在地震中死去的親人;一個人呆在家裡不願出去。
照片上的雅樹滿臉微笑,目視前方。
「地震是什麼?父母為什麼突然不在我身邊了?我當時一點都不能理解。」雅樹看了看桌上的照片,嘴唇微顫地回答道。
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雅樹成了孤兒。一年後,他的故事登上了媒體,當初被拍下來的稚嫩笑容背後的苦澀,雅樹卻飽嘗了十多年。
十多年時時感受孤獨
地震發生時,雅樹年僅八歲,回憶起當初的情形,依然歷歷在目。「那時我和哥哥、爺爺奶奶睡在二樓,父母在一樓。地震來了,一樓的屋頂坍塌,父母被壓在了下面。」5月27日,雅樹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成為孤兒的雅樹和哥哥由樹被祖父母收養。那時,這個懵懂的小孩還不清楚失去父母意味著什麼。「即使看到父母的遺體,也不相信他們已經死了。別人都在騙我說,過些時候,健康的父母還會出現在我面前。」
地震三年後的某一天,雅樹突然意識到父母真的再也不會回來時,仿佛一夜間長大了。「我哭了整整一個晚上……爺爺奶奶不是父母,所以不能再撒嬌了。也不想再給他們添麻煩了。我一邊想,一邊又很希望他們來關心我。好像有兩個我一樣。一個在奮鬥努力,另一個在渴望撒嬌,渴望有人疼愛。」
雖然有哥哥陪伴,但雅樹依然經常感到孤獨。「我儘量多和朋友在一起,因為一個人的時候就會憂鬱和孤獨。難過的時候就和朋友說,我很感激他們能聽我講述。」雅樹回憶說。
1999年,日本長腿叔叔育英會(《長腿叔叔》是美國作家簡·偉伯斯特的同名小說,小說中那個幫助孤兒的好心人就叫長腿叔叔——編者注)專門為地震孤兒建了「彩虹之家」。這是一個專門為地震孤兒提供心理輔導的機構,在那裡,不僅可以和其他孤兒一起交流,還提供住宿和夥食,並從高中開始給這些孤兒提供獎學金,資金都是來自阪神地震孤兒在日本街頭的募款。那年,雅樹也搬了進去。
一遇到搖晃就會覺得恐懼
和雅樹一樣,長腿叔叔育英會會長玉井義臣的童年也飽嘗失去親人的痛苦——母親因車禍離開了人世。1995年阪神大地震一周後,玉井組織了日本全國881名志願者來到震區,用了34天挨家挨戶拜訪震後家庭,最後統計出共有573名孤兒,其中失去雙親的有123人。
「不能讓地震孤兒失去快樂,最重要的是給他們提供一個釋放壓力的環境,還有在他們傾訴心中的苦悶時,有人來理解。」聽了長腿叔叔育英會資助的一名攻讀心理學專業的大學生的建議,玉井馬上開始行動,派八木老師到災區為地震孤兒們建立了屬於他們的樂園——「彩虹之家」。
之所以這麼命名,還有一個小故事。地震後,八木老師組織孤兒們去海邊玩,給每人發了張紙,想畫什麼就畫什麼。結果,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畫了一幅夜空中的彩虹,他一開始用了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畫,後來把紅色的地方塗黑了。「一到夜裡,我就想起死去的爸爸和妹妹。」那個孩子畫完後對八木說。
「黑色彩虹」讓八木老師內心一顫。「這孩子在大地震時被埋了9小時。這黑色彩虹是指被埋在地下的黑暗?還是失去親人的悲痛?孩子們內心還藏著那麼多的隱痛。」
「其實地震孤兒的很多心理是共同的。」八木老師說,經過這麼多年的跟蹤調查,他總結出了地震孤兒「心傷」的外在表現。「震後兩三年,一遇到搖晃就會覺得恐懼,黑暗的地方睡不著。有時會感到無力,拒絕上學,成績下降,行為暴力化,有自傷行為。」
直到現在,雖然13年過去了,在阪神地震孤兒身上仍會出現這樣的症狀。「突然哭泣,突然的恐慌和情緒不穩定;想忘記在地震中死去的親人;一個人呆在家裡不願出去。」八木老師介紹說。
為了給孩子們內心的黑色彩虹增添七色光,八木老師把那個福利設施取名為「彩虹之家」。「彩虹之家」裡的設施非常特別,包括遊戲室、充氣房、思考室等。「在這裡,孩子們可以盡情地宣洩情感,傾訴苦悶。」八木老師說,比如遊戲室為孩子們準備了房屋、街道還有葬禮的模型,孩子們可以通過遊戲再現地震和親人葬禮的場景,表達對家人的思念。
不能總對孩子說「加油」
長腿叔叔育英會是日本僅有的為地震孤兒提供心理支持和獎學金的機構,在日本並沒有普通家庭收養地震孤兒的案例。「日本的地震孤兒主要由孩子的親戚收養。」玉井會長說。
聽說中國各地都在積極收養四川地震孤兒,玉井在欣慰的同時也有些擔心。「孩子們是否願意離開故鄉去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家庭?生活習慣的不同對孩子的成長會不會有影響?」
作為日本唯一13年來一直和地震孤兒在一起的心理輔導專家,八木老師已將這些年來的心血凝結成一本《地震孤兒心理指南》,正請人翻譯成中文版。「我們會帶幾百冊到中國,送給當地的兒童心理專家。」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仔細把這本書翻了一遍,內容相當豐富,大體分為震後初期對策(災害發生後一周到三個月)、中期對策(三個月到一年)和安定期對策(一年後)三部分,每部分詳細記錄了各個時期地震孤兒會出現的心理問題和解決方法。比如「仔細觀察孩子們的言行是第一原則。孩子們的笑容背後往往壓抑著想哭的心情。看到笑容也不能掉以輕心」、「不能總對孩子們說要加油加油,有的孩子在聽了加油後反而產生心理壓力」等。
讓媒體聚光燈走開
八木老師還特別提到了媒體對孤兒們的影響。「很多孤兒不願總被媒體打擾,想過安靜的生活。但有的卻在震後被攝像機不斷追趕,幾年後還患上了鏡頭恐懼症。」
雅樹也有過類似經歷。「每年一到地震紀念日,心情都比較沉重。今年5月12是四川地震日,明年這個時候中國應該也會舉行很多紀念活動,媒體肯定會蜂擁而至。作為地震孤兒,我個人不喜歡接受採訪。雖然地震的教訓不能被遺忘,但有很多問題我們都不願意回答。這種感情希望媒體記者們能夠理解。」
手冊中還提到這樣一個心理問題:「孩子們會認為親人是為了救自己才犧牲,從而產生罪惡感,嚴重的還可能自殺,這些動向要格外注意」。雅樹說自己也曾想過死。「地震後,朋友越多,我越感到一種恐懼。如果這些人都先我死去的話,我會很難受。所以還不如自己先死了算了,那樣不是更好,沒有悲傷和煩惱了。」後來雅樹和其他孤兒聊天,發現還有比他經歷更悲慘卻很堅強的孤兒時,打消了死的念頭。
八木老師也指出:「把孤兒們聚在一起交流,每個人就會產生連帶感,不再認為自己是最痛苦的那個,也就不會那麼孤獨了。」
日本孤兒籌錢去四川
目前,長腿叔叔育英會組織的赴四川災區親善團正在積極籌備中,6月份,將有6名阪神大地震的孤兒奔赴四川災區,和那裡的孤兒面對面。「這只是第一步。如果有可能,我們希望幫助當地人在四川也建立像『彩虹之家』這樣的地方。以後,還想邀請中國的地震孤兒來日本的『彩虹之家』做客。」親善團團長岡崎佑吉說。
兩年前,這些阪神地震孤兒就曾到印尼海嘯受災地和那裡的孤兒交流。這次四川大地震同樣牽動了他們的心。地震發生後不久,他們就主動走上街頭,為四川地震重建募捐。
雅樹很期待著能到四川和災區的孤兒交流。「和他們分享我的成長經歷,解開他們心中的苦惱。」這位身高183釐米的小夥子笑著說:「我想和他們成為朋友,陪在他們身邊,讓他們知道,自己其實並不孤獨。」
對將要面臨的困難,雅樹並不擔心。「一開始,他們不一定能把全部心事和苦惱說出來,那也沒關係,我以前也一樣,被問到也不願說,因為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由於到四川的機票還沒有著落,這幾天,親善團正在街頭進行募捐。「捐款很少,希望你們能刊登我們的聯繫方式,讓有愛心的中國讀者能幫助我們一下。」玉井會長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長腿叔叔育英會的網址是www.ashinaga.org,英文郵箱是okazaki@ashinaga.org。」(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郭一娜發自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