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九月下旬,朋友把剛剛在雙龍寺附近發現的一種紫色野花照片傳給我看,那朵朵妖豔的花朵讓我立刻興奮起來——烏頭花!而且正是盛花期!
那個周末,我和朋友專程驅車去探訪這種著名的毒花。我們繞到雙龍寺的後面, 踏上一條幽暗的山路,旁邊就是流水衝刷形成、深達兩三米深的溝壑。這裡各種喬木遮天蔽日,地上已經積滿了厚厚的落葉,涼涼的空氣中混合泥土和青草的氣息,讓人不由得想深呼吸,再深呼吸。
二十多米外,我就看到了那醒目的藍紫。一米多高的植株佇立在幽暗的溝壑邊,猶如從周圍低矮的雜草裡面伸出的幾根旗杆。快步走近,看到暗綠的掌狀葉片稀稀落落,鴨蛋大小的花朵三五成簇。清人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中如此描述烏頭花:「其花色碧,殊嬌纖,名鴛鴦菊,花鏡謂之雙鸞菊,朵頭如比丘帽,帽拆內露雙鸞並首,形似無二,外分二翼一尾。」
讓人恐懼的烏頭之毒主要集中在根部,我小心翼翼拔出了一棵比較茁壯的。——我果然看到了傳說中的烏頭和附子!李時珍指出:「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原來,烏頭名字由來的依據是主根形狀如烏鴉之頭。
傳說從神農氏時代,中國人就已經會使用烏頭毒了。將其汁液塗在兵器上,不僅用來狩獵,還可用在戰場上殺敵。據說關羽曾經在攻樊城時被毒箭射傷後「刮骨療毒」,其毒就是烏頭毒。有人分析《雪山飛狐》中胡一刀身中毒刀之後的反應,結論也是死於烏頭。而在西方,也有古羅馬人使用烏頭毒的記載。
烏頭毒其實是烏頭鹼,口服3-5毫克即可致死,但是烏頭同時又是散寒止痛的良藥,真是讓人愛恨交織。好在烏頭鹼經過長時間煎煮之後可以降低毒性,所以,在潮溼的地區,人們習慣用附子燉雞散寒祛溼,一不留神也時有中毒事件發生。在中藥的藥方中,為了以防萬一,每用到烏頭、附子都會配上甘草、生薑或人參來克制其毒性。《大長今》中,用來殺宮女的就是附子湯,偷加進去的綠豆湯化解了部分毒性,才讓長今的母親倖免一死。
烏頭的藥用價值也一直很備受關注,除了廣泛用於風寒溼痺、關節疼痛,還被進一步研究,近年在治療惡性腫瘤、白血病等方面不斷有新的突破。
* 物種卡片 *
烏頭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多年生草本,高60-150釐米
塊根倒圓錐形,側根側生於主根四周;莖直立;葉互生
頂生總狀花序;花較大,萼片紫藍色,美麗
花期9-10月;蓇葖果,果期10-11月
本期編輯:嬤嬤 本期審核:劉劉
聲明:本文歡迎閱讀者在微博、微信、博客以及其他網絡媒介進行由原文連結轉發的全文轉載;謝絕改編、摘錄、部分轉載,謝絕全文複製或重新編輯後自創新的連結發出。轉載時須保留能夠跳轉至原文的連結,並保留本聲明。轉載時圖片請勿進行任何處理。原作者保留要求符合轉載約定與限定的轉載方無條件刪除轉載內容的權利。超出上述許可的轉載範圍,包括但不限於報刊、雜誌、書籍、內部發行印刷品或宣傳單冊、其他微信公眾號、網站、網店、APP等,如需轉載,先請發函至電子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聯繫。一切超出本聲明許可範圍,未經本公眾號明確許可,以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全部或部分圖片或文字,無論用途及使用方式,意味著同意按照下述稿費標準支付給原作者:文字每1字支付稿費20元人民幣,字數統計方式以國家版權局最新版《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為準;每1幅圖片1次使用,支付1000元人民幣稿費。圖文版權系原作者所有,原作者保留一切權利,並將追究包括但不限於未遵照上述聲明轉載的一切侵權行為。謝謝合作